分享

碳说(210721)|刘勇:对我国当前“双碳”发展的三点关注

 蓝林观海 2021-07-22

刘勇 人大重阳 2021-07-20

本文大概1500字,读完共需3分钟



2021年7月5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主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盛大开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是论坛主要承办方之一,在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个“双碳”监管平台并首次揭幕“碳中和2060”网站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刘勇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以下为发言实录:


图片刘勇(资料图)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今天这个话题因为今天上午和刚才大家讲了很多,我从开发银行和我的研究的角度提一些思路和想法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我们对双碳的战略要有一个历史上的一个回顾。就是说我的意思就是觉得我们从当时提出来节能减排开始那个时候我认为就是一个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我们2020年万元GDP的能耗比2015年下降了25%,这本身就是一个双碳的战略。
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只有一万美元,我们的世界排名是61位,因此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还是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因此,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放量,大家说各种各样的说法,我是按照108亿吨来考虑的。那么我认为我们2035年跨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2万美元的时候相当于比2020年GDP增长1倍,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这种碳的排放我觉得还要比现在还是有所增加,但是增加了多少由于我们采取了策略以后会减少,不与GDP增长同步就是进步。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第二,碳达峰和碳中和强调的是碳中和,如何达到?我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样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碳是个资源,是可利用的资源,我们现在要做的碳的中和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实现零排放。就像小平同志当年讲的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排放低就是好猫,不要管什么方式。我们做中国特色的“双碳”,一定要基于我们的国情,包括我们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这个体系能不能变化?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这种资源禀赋安全的角度上来看,目前这个结构体系还是会长期存在。
我的设想是,按照2060年碳中和的时候我们仍然要保持40%的化石能源,保持60%的可再生能源,我对2030年是否能达到整个风、光、电12亿千瓦的装机表示担忧,这个速度可能太快了。为什么?当我们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时候,中国同样面临着能源的安全问题,因为风光电是靠天来发电,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希望我们能按照现有的节奏来推进低碳政策、节能、低碳出行、循环经济和低碳转型。
第二个,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大力发展CCUS。我今天跟一些专家还在聊这个事情,我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CCUS,也就是说碳捕集、碳利用、储能的装置,这将是未来从宏观可持续角度是最好的方式,成本最低。
第三个,家庭消费的绿色出行、绿色住家能源以及绿色食品等等。今天的主题是金融的支持,但是我对“金融的支持”的理解是,国家金融口一定要参与国家中长期规划,也就是说金融支持除了自身以外,更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在当下要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造,千方百计地降低碳的排放量。包括我们现在对火电厂“上大压小”的政策,即逐步关停3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机组,建设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机组,不能一刀切。
此外还有电动汽车的问题,我过去做过研究,电动汽车就是很好的一个储能工具,有人估计大致能达到2亿千瓦,发展智能微电网。我们在金融口支持当中,也不要过度追求实现“双碳”的速度,稳步推进是最好的。
谢谢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