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贪图人生额外的福报,才能避开自身多余的祸殃

 道法自然720320 2021-07-22

一、

如果把人生分为内外两层,“内在”指的是自身的德行,自己的能力,而“外在”指的是自己享有的名声和因名声获得的利益,那么在此种状态下,一个人一定要让自己内在的拥有大于外在的得到,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保持平衡。

如果在贪名图利的内心驱使下,有意或无意之间的使外在的事物高于自己本身内在的拥有,那么这一切所得,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失去,而这种方式到来的时候,就是人生灾祸出现的时候。

人生所有侥幸得到的东西,其实都已经标好了价码。

就好像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样,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生子,很多人都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蜀军上下对诸葛瞻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所以当魏国派大将邓艾偷袭蜀军的时候,蜀汉的刘禅就拜诸葛瞻为将,让他去统领这七万大军拒敌。

但是诸葛瞻的七万人马在与邓艾的三万大军大战三次之后,彻底的以失败告终,诸葛亮诸葛瞻父子也全部以身殉国。

诸葛瞻所遇到的悲惨结局并非完全是主观上的错误,也有许多客观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将这个错误完全归咎为诸葛瞻才能不足的因素中,但是这个事件却依然体现出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当一个人享受着名过其实的声望之后,势必会导致一个自己不想面对的结果。

换一种角度去诠释,也可以将此理解为:人生的福报是有定数的,只有在保持内外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使这个福报延长得更为长久,但是如果一个人提前透支自己的福报,那么就会在下一个阶段将过分享用的填补回来。

在历史上,有许多名气和实际德行及才能不相符的人,他们名气很大,但德行才能不够,而这种名不符实的现象,通常就是在前期的时候拥有显赫的头衔和名声,但是后来也因为过分享有这些名声,而出现了人生的不祥之兆,类似的事件都是这一智慧的具体表现。

就好像一个人在生活中,当他拥有着自己自身能力没有匹配的高位时,即便侥幸得到,最后也因为自己过分贪图高位,给自身带来承受不了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人不要让外在的得到大于内在拥有的道理。

就像《道德经》之中所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富贵之人也要以卑贱状态为本分,身处高位者也要以低下状态为基础,所以古代君主都会以孤王、寡人这样的词汇称呼自己,就是让自己身处在相对低贱的状态之中,避免外在所享受的大于自己内在所拥有的。

不贪图人生额外的福报,才能避开自身多余的祸殃

二、

在《战国策》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也诠释了“人以贱为本”的道理。

在古代封建社会,“王者尊贵”的理念是很多人共同默认的教条,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反驳的,但是一介布衣之士颜斶却非常不赞同这种看法,并且对齐宣王提出了“士贵而王者不贵”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士人尊贵,国王并不尊贵。

在两人对话之中有这样一句话,颜斶说:“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意思就是说:《易传》之中说到:“身居高位的人却不能修身养性,只喜欢标榜虚名,必然骄傲奢侈。如果骄傲、怠慢蛮横、奢侈,凶祸就必然降临”,所以由此可见,缺乏修养徒好虚名的必然会被削弱,无德行而希望享福的必受穷困,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必然被侮辱,并且不会有好下场。

这是《战国策》之中,颜斶与齐宣王谈论“士贵君贱”的道理,颜斶向齐宣王进言的时候,拿尧舜禹三位君王愿意保持低下姿态不耻下问,并能够借助贤人辅政,讽刺当时君王多半高高在上的错误作风,讲述了高位者必须以低贱为本的道理。

哪怕是作为一国君主,如果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匹配自己所处位置的话,轻则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的障碍和羁绊,重则会让自己丧身亡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对于君主来说,由于其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有幸处在万人敬仰的高位之上,然而越是高位就越要谨慎,所以他们切记要做的事情,就是能够以谦居人下的姿态,平衡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以此达到正确修身治国的结果。

人生亦是如此,不要让自己所拥有的以及所享受的大于自己所应得的,也不要让自己的姿态大于自身的德行,只有让自身的德行去衬托名声,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妥善的结果。

不管身处在任何时候,都要体悟“上善若水”的道理,能够居于万物之下,时刻保持谨慎谦敬的作风,这样的状态才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