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一鉴斋关于鉴赏、测试砚的导读文章,或者说是说明文字。  九年前,在新浪博客“一鉴斋”曾写下第一篇关于藏砚鉴赏、测试的文章。随着藏砚的增多,新浪博客里将藏砚鉴赏类文章分为四类:“砚之清韵”、“砚之形韵”、“砚海拾遗”和“砚石工艺品”。 “砚之形韵”,主要是藏砚中各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砚,多为清代之前的砚,包含有宋明时期极简主义风格的文人砚(时代跨越宋代至清代),明清时期官样砚、吉祥题材砚等。“砚海拾遗”,是“砚之清韵”、“砚之形韵”之外的老砚。除了主要砚种之外,包括一些特殊功能砚及地方砚种,例如化石砚、瓷砚、㠛村石等等。“砚石工艺品”主要是指一些新砚。当年许多新砚,在造型上趋于工艺品化,逐步脱离砚的使用范畴,所以将之归为工艺品类。 后来随着藏砚的丰富,“砚之清韵”和“砚之形韵”两类中间有模糊带,并且一些新砚制作者重拾古时文人风骨,制作的新砚造型逐渐雅致,亦兼顾使用功能。因此,若将新砚再归为“砚石工艺品”不再合适。“渔隐山房”微信公众号(之前名为“一鉴斋”)之后,鉴赏测试砚的文章不再按照博客的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宋明时期的古砚,特别是古歙砚,视觉上一切从简,纯真质朴。砚型及纹饰崇尚简洁少纹饰,端庄秀雅,节奏灵动,气韵淳厚。一般来说,歙砚石质紧密,相对没那么容易被风化。因此,大多宋、明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歙砚,经过简单处理之后,仍能担当研墨大任。


 元、明书籍中,鲜见歙砚各老坑口有大规模采石行为的记载,可见这个阶段的砚石除少量为前朝遗留下来的歙石,绝大多数是老坑口之外的杂坑或与歙石相似的其他砚石。正因为有大量非老坑口歙砚及类歙石都被称为歙砚,因此明中后期及清代的歙砚,其研墨、下发墨能力有所下降,与清代端砚上三坑(老坑、麻子、坑仔)相比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这一时期的老歙砚时要格外慎重,特别是那些表面有风化或者有包浆的老砚,更要仔细辨认才是。 第二、明清时期的端砚,特别是清代端砚上三坑。上三坑(老坑、麻子、坑仔)不但下发墨优良,石品也变得丰富绚丽,可用可赏。就上三坑而言,又各有侧重。老坑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下发墨俱佳;清中期出现的麻子水坑研墨以细腻见长;坑仔下发墨也是相当不错。


 第三、历代有一定代表性的砚,包括不同时期砚形特色,不同砚种等。一些具有个人偏好的题材砚,如祁阳石、易水石、文山石等不同砚种的砚,还有一些如化石砚、瓷砚等。这其中,有一部分砚从价格上来讲,不一定很贵,但从个体代表性来讲,具有收藏价值。




 以上三类砚,皆会出现于公众号鉴赏、测试砚的文章中。这类鉴赏、测试砚的文章,对砚的造型特点、题材意义、砚种石质坑口情况,以及研墨下、发墨标准等等都有描述。这类专业性文章是一鉴斋长期以来对大多数藏砚基本信息的整理与记录,也成为一鉴斋其它砚研究文章的信息来源(参阅《不要被名号忽悠(一) | 端砚》)。同时,一鉴斋也通过大量不同时期砚的测试实验,来感受、佐证古时砚书中记录的各种特征和信息。虽然我们要从古籍砚书中学习砚的知识, 但也要兼顾“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一鉴斋在公众号里写下的这类文章篇幅都不长,是笔者在收藏砚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与感悟,有点像连载。单篇阅读可能所了解的信息会有限,但如果将这些文章系统地阅读下来,便可以有所感悟,积累品鉴砚的知识,逐步学会对砚的辨识和品鉴。常常有朋友留言,问如何学习品鉴和收藏砚。笔者的体会是多看实物,多学习,多思考就是最好的捷径,别无其它的捷径。同时,阅读一鉴斋关于砚的系列文章,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参阅《砚的鉴赏与研究》专辑、《砚 之 索引(2021.7.9)》)参考阅读: 渔隐山房 | 山居 一鉴斋 | 辛丑 在路上 伊洛传芳 | 笔墨探春 渔隐山房(专辑) 砚 之 索引(2021.7.9) 要查询更多明式家具及文房文章, 请百度搜索“一鉴斋”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