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三变(2) | 三国史后期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巴西太守 2021-07-22

作者:一名路过的度度

排版:杜若

▼ 作者为前群雄国史群员,曾用名曹髦、公孙度▼

我们接着上一讲继续说下去。在王凌之首变被终结之后,司马懿也病死。此时其长子司马师被一干臣子拥护为大业继承者,由此司马师时代(西元251年九月始——西元255年闰一月终)到来。这是曹魏中央(司马氏家族)此时的概况。而在地方,对于中央司马氏的不服和兵变并没有结束。王凌死后,同在淮南的将军毌丘俭和文钦又起兵公然反抗司马师(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以上是曹魏嘉平三年后到甘露二年前(即西元251年——西元258年)的大致情况。概述结束,下面开始展开叙述。


-01-

毌丘俭文钦二次之变的各方势力


1.司马师:在朝内欺凌曹魏的孤儿寡母,收拢文官,无限可能的集权于一身更甚于其父;在朝外尽可能的排除异己,打击不合作的武将,并对吴蜀两国发起军事行动来支撑其内在。


2.毌丘俭:身为大魏良将,多受皇恩,并且有兵有权,在目睹司马师所作所为之后决定为了曹魏放手一搏。


3.文钦:身为魏国人,虽然品德和能力均不如毌丘俭,但是为了以前曹叡曹爽两代的恩遇和自己的算盘,也谋划着和毌丘俭一起举大事。


4.孙吴:孙权老死,诸葛恪作为最高托孤大臣进行对东吴大权的掌控,诸葛恪意在进取,创立一番事业。故而有自东路而上进击魏国的策划。


5.蜀汉:蒋琬费祎相继离世,诸葛武侯的徒弟姜维得以执掌军权,姜维也坚持师父的以攻代守之方略,在东吴诸葛恪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姜维也在紧锣密鼓的策划着。


-02-

毌文二次之变的全过程 (上)


1.魏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死。其长子卫将军司马师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初掌实权。次年(魏嘉平四年,252年)正月,就被天子授命迁为大将军并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能集中于一人的权力,基本都已尽揽。(说是天子诏命,实则帝权旁落~)


2.魏嘉平四年十月,吴太元二年十月,蜀延熙十五年。此时吴托孤大臣诸葛恪于魏、吴历年交战之险地,东关山上筑二城,引发东关(东兴)之战。 {有兴趣了解此战和此段历史的读者请自行查阅} 毋丘俭和诸葛诞积极献计与参战,不过由于吴军丁奉雪中奋战,加上朱异水军破坏魏军浮桥,导战溃败中的魏军无法退返,阵亡数万之多。主政的司马师遇此惨败,权威受到空前的挑战,主动承担一切责任,连执行其献计的诸葛诞,也没有被追究责任,只是与毋丘俭互换防区。同年,西线战区陈泰讨羌胡对抗蜀汉不利,司马师二度“下诏罪己”。东兴之战获胜后,诸葛恪有轻敌之心,而司马师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他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自责引咎怪自己不听尚书傅嘏(音骨)的,而后削去他二弟司马昭的侯爵,对调诸葛诞和毌丘俭的职务和防区,不追究王昶胡遵二将的责任,最后晋封无损的石苞。(评论:司马子元玩的一手好手腕啊,赏罚分明。主动承担当然是其智,但更重要的是权力与根基皆不稳。)——是时五年元月。(253年1月)


3.五年三月,已有轻敌之心的诸葛恪欲乘胜追击,率二十万大军北伐淮南之地,并邀得西蜀军权在握的姜维起兵响应攻伐狄道(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此时,魏防线两头告急,司马师就令叔父司马孚统二十万大军救援淮南,行周亚夫旧智,待诸葛恪久围合肥新城不果,士气低落时反击,结果毌丘俭文钦追破诸葛恪,斩首万余;又使郭淮陈泰救狄道,援军未到,姜维因粮草短缺而走。诸葛恪战败后非但没有自责罪己,还倒行逆施,结果被吴国皇族孙峻发动政变,当权的诸葛恪就落得身死族灭的命运,自此东吴由诸葛恪时代进入更加黑暗的孙峻孙綝(音嗔)执政时代。邻国(东吴)政变成功,不可能对曹魏的少主曹芳和张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中书令李丰等一干魏忠臣没有半点鼓舞作用。


4.魏正元元年(254年)二月,吴建兴元年二月,蜀延熙十七年二月。魏主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穴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司马师辅政,但因事泄,政变失败,一众忠曹之臣被夷族。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卷27感叹夏侯玄,及对魏的影响:“亲姻中外,竟相首尾,委肉以当豹虎之锋,悲夫!如玄之智,虽未必能存魏,然玄死而后魏卒,盖与其国相始终矣。”三月,司马师废皇后张氏立王氏。司马师收押李丰等人,与李丰、夏侯玄亲善的中领军许允欲见司马师。司马师闻许允前遽,怪责:“我自收丰等,不知士大夫何为怱怱乎?”这时已埋下杀机。同时也显示出李丰等是多么的不成熟,政变这等大事,两个关键人物夏侯玄和许允,都没能有参与其中,更别提外藩如毋丘俭(文钦),那失败又看似是理所当然了。身旁的忠臣中书令、九卿、中领军全都见阎王,尤其是夏侯玄,曹芳“意殊不平”;司马师也因此欲废帝。是年六月,蜀姜维再度北伐曹魏的陇西。九月,曹芳不敢趁司马昭路过洛阳时,阴杀并掌控其军,继而干掉司马师。结果被司马师早一步,借郭太后(曹叡的妃子,明元郭后)之名废帝,还在诸臣前流涕表演,言明当奉太后令,演技尽得其父的真传(父子可谓影帝)。司马师欲像王凌般,立彭城王曹据(曹操子)为帝(这君应是懦弱之辈,能胜任傀儡)。尽管“群臣失色”,但不得不服从,除了郭太后外。她拒绝这个礼法不合的决定,反建议用她认识的高贵乡公曹髦(曹叡子)代替。刚借太后之名义废帝,司马师也不便反对,他暂时还不想弄个“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况且她的理据充分,只好同意曹髦进京加冕君天下。姜维又出狄道进取临洮,魏将徐质与姜交手,徐斩蜀将张嶷,姜杀伤徐军过万,互有胜败,终姜维退军。


5.废帝之举如董卓,当然是会激起忠臣的反抗。荀顗(音轶)(司马懿对其有提拔之恩,荀氏又与司马氏有姻亲关系,再加上父亲荀彧之死与曹操不无关系,早在正始末年已有投向司马氏的倾向)遂建议:“新皇登基,权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司马师遂遣侍中持节至四方,名义上是“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实际上是阐明,朝中再无有威望的大臣或掌禁军兵权者能以政变方式推翻司马师。只余下外藩以武力进京勤王一途,但又谈何容易呢。同年冬十月,(曹髦)又假大将军司马师以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论废立定策之功,封赏其党羽以增忠诚,犹如当年的曹操。凡此种种行为使得魏忠臣毋丘俭父子联同下属文钦等人,准备起兵勤王除权臣。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


6.部署与爆发:正元二年正月(255年),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毌丘俭大喜,以为吉兆(和王凌首乱那次套路惊人相似)。遂矫郭太后诏(司马师废立尚且要矫诏,何况毌文?)罪状大将军司马师,移檄诸郡国(召集忠魏之臣),联同下属扬州刺史文钦等举兵“起义”。胁迫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淮南二变正式爆发——


7.附下毌文讨司马檄文的大意
其十一条罪状,详见本传裴注,现简单的总结:

一、不承父业尽力辅君,不行臣子之礼;

二、不守丧,不孝;
三、发动的东关之役,却大败;
四、合肥新城之役,事后封赏不公;
五、诛杀天子心腹中书令李丰等人;
六、废帝,连其叔司马孚也“追送齐王,悲不自胜”,足证司马师的不顾大义;
七、废后及杀后父张缉;
八、毁坏宫内,不奉法度;
九、追杀外放镇北的中领军许允;
十、把各地精兵征至洛阳为己用,又无视禁军五营的需要,把器械和人员充实其本营;

十一、提高各督区士兵的轮休比例,坏乱旧法。


上述所言基本属实,怪不得陈寿不敢把其表收进本传内。犹幸直至南朝宋时,《罪状司马师表》仍留存于世,并为裴松之收录,为后世研究魏晋之际,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表中猛夸已故的司马懿,只把打击面限于司马师一人,其后建议司马昭可代其兄,司马孚和司马望地位不变,盼达到分化,或削弱家族其他成员的支持。想法虽好,可惜只是一厢情愿。


8.(1)毋丘俭,这个曾经以一万兵破两万高句丽军,屠其首都丸都山城(在现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只有南面地势稍平,故毋丘俭军“束马悬车,以登丸都”),立纪功碑(“肃慎南界”及“丸都山”碑)。据《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记载,这个高句丽王口中的“魏之名将”毋丘俭,“为方阵,决死而战”,高句丽军死者一万八千余人(《梁书.东夷传》则云斩首虏万余级);韩那奚等数十国各率种落降(见《三国志.齐王芳纪》),其军事能力虽不俗,但不见得能完胜对方的邓艾、司马孚等人。


8.(2)文钦与其子文鸯,确是骁将,冲锋陷阵能力一流,确是毋丘俭的好助手,可惜他们欠缺一个范增;相反,司马师却拥有钟会、傅嘏、虞松、王肃等人,可称得上谋士如雨,这又刚巧是胜负关键之一。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