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分类汇总的缘故,一些上篇没涉及到的部分会在这篇细写,如隋朝的文教、法制等等。小编无意否认开皇之治曾经是一个盛世,写文时也会尽量照顾隋朝爱好者的心情。 当然,本文主要还是聊聊那些隋文帝杨坚杀的人和杀人的理由。 8 隋朝开国元勋王谊、元谐都是杨坚的老同学。当初司马消难起兵,王谊就是奉命讨伐的行军元帅。 杨坚当皇帝后,王谊、元谐都没有被任用,互相往来。有人告发他俩谋反,杨坚调查了没这事,安慰了他俩。 早在开皇五年(585年),有人告发王谊想称王,弹劾王谊大逆不道。杨坚含泪赐死王谊。 元谐也愈发被疏远,但因为是旧臣,仍然可以上朝及享受杨坚的恩礼。 同样是不被重用,同样是彼此往来,有的人就没那么好的命了。开皇六年(586年),杨坚破获组团谋反案,杀了帮助自己上位的刘昉、宇文忻、梁士彦。 有一次杨坚大宴百官,元谐上前说:
没想到,杨坚却说:
元谐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只得默然而退。 后来便有人告发元谐与从父弟上开府元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谋反,有关部门调查后说:元谐图谋陷害重臣广平王杨雄、左仆射高颎,还对元滂说自己是主人、殿上的是贼,让元滂望气;元滂说杨坚的云气如同蹲狗走鹿,不如我辈有福德。 杨坚大怒,杀了元谐等四人,抄家。 当初杨坚刚辅政,元谐曾对他说,你如果不结党,就如“水间墙”一样危险。杨坚当了皇帝,就笑着问元谐:
现在他给了元谐一个完整的答案,水间墙不但安如泰山了,还能把你压死。 内史令李德林是辅佐杨坚开国的功臣,当初代表北周朝廷给杨坚加封大丞相、加九锡、加殊礼及禅位的诏书都是出自他手;但因为反对杨坚杀光北周宗室,已经被杨坚猜忌。开皇十年(590年),虞庆则等奏请废除五百家乡正,杨坚下令同意。李德林反对,说:这事我本来是不同意的,但既然设置了又马上废除,不是帝王的做法,会引起天下人议论的。 杨坚拍案而起:我要是听你的,岂不成了王莽了! 李德林被贬到地方,又被弹劾,两年后病死。 开皇十一年(591年),杨坚的胞弟滕王杨瓒在栗园伴随隋文帝时暴薨,人们传言他是被鸩杀的。毕竟之前杨瓒不支持杨坚篡国,甚至还谋害杨坚。 虽然先前所谓原北周西河公主与驸马刘昶图谋为北周报仇只是杨坚的一个局,但开皇十七年(597年),杨坚真的杀了刘昶。 同年,同为开国功臣的右武候大将军虞庆则奉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征讨岭南叛军,小舅子赵什柱为府长史随行。赵什柱与虞庆则爱妾私通,恐事情发觉,便诬告虞庆则不愿远征。平乱后,虞庆庆则眺望潭州临桂镇的山川形势,说:
派赵什柱到长安奏报平叛形势。 赵什柱到长安,诬告虞庆则正在筹划叛乱。 虞庆则卒。 曾参与平定尉迟迥的灭陈功臣王世积本已经嗜酒如命,不参与政事。开皇十八年(598年),亲信皇甫孝谐犯罪,逃到王世积处,王世积拒绝收留他。皇甫孝谐被发配桂州,临行前检举王世积阴谋叛变。 王世积卒。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也因为曾接受王世积的礼物而被免官。而罪人皇甫孝谐却反被拜为上大将军。 其他开国功臣里,郑译一度被罢官,曾说服杨坚把握机会、说服原本观望的李穆效忠的柳裘被外放,卢贲被贬,生理学上倒是善终了,但杨坚自己却亲口说,这些人虽然都是帮我成事的人,却也都是反复小人。 杨坚说:
《隋书》:
9 杨坚是汉人,基本白捡了北周宇文氏的鲜卑政权,又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汉人皇朝,仿佛功莫大焉。 杨坚下令禁止民间修国史评判人物。著作佐郎王劭私下修北齐史被告发,杨坚看了他写的史却很高兴,起用为员外散骑侍郎,负责撰修起居注。王劭从此大拍杨坚马屁,当上著作郎,撰成《皇隋灵感志》30卷,美化隋朝的统治,著有《隋书》80卷,把杨坚吹得天上有地上无。 难道爱学庾信写文章还出过文集有德行有声望还能打仗的宇文招就不能带领北周一统天下,就不能推行汉化吗? 陈叔宝以前是南陈皇帝时,看到杨坚的画像就害怕,说不愿意见到这个人;这时,这位如今的长城郡公却甚至要杨坚给个官职方便上朝,杨坚哭笑不得,说他全无心肝、不知羞耻。 早在梁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了考试选官制度,即科举制的萌芽。杨坚于开皇七年(587年)进行制度改革,下诏各州每年推荐三人(制诸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就此真正创立了科举制。 小编也想吹一吹杨坚对文教事业的贡献,但是,仁寿元年(601年)杨坚下的这道诏书太不给面子了:
也就是说,他关闭了天下除了国子学以外所有的学校,而国子学的学生,也只剩下了七十人! 10 早先给杨坚看相的赵昭曾说:“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 如果以前的杀伐都还能用政治需要解释,那么作为开国皇帝,坐稳了位置以后,就该创立法系,依法治国了。只有确立了秩序,才能有法可依,确保长治久安。杨坚决不是那种只想过把瘾就死的异类。 何况,法制建设对杨坚而言,并不陌生。 杨坚辅政的时候,鉴于周宣帝时期“邢政苛酷,群心崩骇”,主张“法令清简”,并且“躬履节俭”,结果“天下悦之”,为自己争取到了人望和支持。 杨坚登基后,为改革旧律,命高颎、郑译、杨素、苏威、裴政等十四人广泛采用魏、晋、齐、梁各律的优点,“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制定《新律》,当年十月完成,颁布实行。开皇三年(583年),文帝“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因此又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以轻代重为原则,对新律重新更定,制成《开皇律》,共12篇500条。其重新确定了五刑、八议、十恶制度,为后朝法典相继沿用,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旧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主要参照北齐,部分参照北周的法律而制成。其篇目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亦作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十二篇。还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诉讼程序,如百姓有冤情,可逐级上告,甚至直到朝廷。 《开皇律》废除了前朝的鞭刑、枭首、轘裂等酷刑,以及“孥戮相坐之法”。确立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刑罚共分二十等,即死刑二等:绞、斩;流刑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或服劳役二年、二年半、三年;徒刑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五等:自六十到一百;笞刑五等:自十至五十。 新的五刑制度自《开皇律》确定为法定刑法后,取代了墨、劓、刖、宫等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肉刑,为历史形制的进步,被以后历代律典所沿用。 《开皇律》被史学家誉为好法,其上承汉律的源流,各项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成为唐律的直接蓝本。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在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法制产生过影响。 至于局限性,当然也是有的——贵族、官员享有特权。凡是在八议范围内的人或七品以上官吏犯罪(十恶除外),都可以减罪一等。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用钱来赎罪。 不知杨坚自己有没料到,等他死了一千多年,还会有人吹他的,毕竟连敌国突厥都称他为圣人可汗了。想当初,他随军灭北齐的时候,关闭已久的定州城西门不就是遇到了他这个圣人,才开的吗? 虽然《开皇律》很好,但对杨坚来说,还不够。 他不需要被条条框框限制,他还能在《开皇律》以外,现场发明法律杀人。 他在调查出幽州总管燕荣种种贪暴行为后,就杀了燕荣;而开国之初担心功高震主干脆自觉贪污自保的老将梁睿,没事,善终了。 有一次楚州参军李君才批评杨坚太宠信高颎,杨坚大怒,下令当场杖杀。但当时没有廷杖,于是李君才被马鞭抽死。 杨坚觉得这样处死人真麻烦,又恢复了廷杖。等真的打死了人,又怪其他官员不劝谏。 有一次杨坚想在六月杖杀人,正直的大理少卿赵绰劝阻说六月乃万物成长时节,不能杀人。杨坚说:“六月万物成长,必有雷电,朕杀人是替天行道有啥不可以?”于是又杀人了。 刑部侍郎辛亶穿红裤子上朝,几乎被下令斩首,又是赵绰据理力争救了人。 杨坚晚年各种因为小过失杀人,甚至故意做行贿的局,等别人中套受贿了,再处决。 《隋书》:
房玄龄、萧瑀:
但也正是房玄龄,早在年轻的时候,就断言,看起来如日中天的隋朝,其实危机四伏。 《旧唐书·房玄龄传》:
唐太宗也对两位重臣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11 大臣如此,亲生儿子也难以幸免。 杨坚的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杨广才二十岁就成了灭陈之战的挂名统帅,灭陈后又安定了江南的二次叛乱,还曾经率军征讨突厥。 虽然灭陈之战主要靠的是高颎、杨素这些外挂,虽然征讨突厥的时候其实没遇到敌人。但长得帅又会写文章的杨广相信,自己是个全能天才,皇帝应该自己来做,怎能便宜大哥? 于是他开始结交杨素兄弟,刷母后的印象分,同时找杨勇的毛病。 杨勇虽然“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但毛病也不难找:好色、奢侈。 杨勇的正妃元氏是独孤皇后亲自挑选的,却莫名其妙死了,独孤皇后一直觉得有问题;而杨勇的长子杨俨,是和爱妾云昭训野合所生。 将来一旦杨勇登基,很可能立云昭训为皇后、杨俨为太子,爱子杨广等人反要对云昭训行礼,这怎么能忍? 看人家杨广多好,平时连乐器也不碰,就一个老婆,没什么姬妾,也没什么庶子,哪像杨勇,和那么多女人生出那么多豚犬一样的孩子来! 为了扳倒杨勇,杨广集团决定先扳倒杨勇的儿女亲家高颎。虽然高颎曾是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的家客,获赐姓独孤,也因此得到独孤皇后的亲近礼待。 但一起独孤皇后自己作出的人命案使得独孤皇后对高颎的态度出现了大转弯。具体是什么情况,小编稍后再说。 尽管她自己也至少曾经是庶出(她的异母弟独孤陀是嫡出),尽管她曾经抚养过生母健在的庶出的小叔子杨爽,但有些事她是真的看不过眼。
人一旦讨厌一个人,便会出现疑邻盗斧的心态,看对方做什么都不顺眼。高颎也是有妾的,丧妻期间妾生子了,更是触了独孤皇后的底线。 还有谁犯了这一条呢,对,就是杨勇。 但是,独孤皇后真的不是什么一夫一妻无妾制的先驱,因为她自己就没有实践过这事:
她因为吃醋,杀了一个宫女,结果被杨坚甩脸,虽然在大臣居中调解下就这么过去了,也“自此意颇衰折”:
独孤皇后怀恨于高颎,就是始于被高颎称为“一妇人”。 而真正有后宫名分的女子不但不怕被她伤害,而且已经得宠到了让她亲儿子费力讨好的地步:
渐渐的,杨坚知道高颎好多黑材料,什么自比司马懿、什么说自己如果是皇帝当如何、甚至诅咒杨坚活不过开皇十九年…… 要不是杨坚考虑到虞庆则和王世积刚死,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愿意连续三年杀功臣,高颎也要下去陪老同事们喝酒了。 高颎的母亲曾经劝高颎小心,如今高颎被免职,以为可以全身而退了,很开心。 高颎倒了以后,杨素屡次故意激怒杨勇,回去就报告说杨勇怀怨,又和独孤皇后屡次说杨广的好话。 杨坚本身也对杨勇提防得很,有一次百官去东宫朝见杨勇,他就很不愉快;更选了强壮的人保护自己,却觉得东宫左右不需要强壮。 终于,杨勇也倒了。 《隋书》认为杨勇:
这也是当时人们的看法,也就是说,当了近二十年太子的杨勇并没有做什么不得不废的错事。很久前洛阳人高德曾经上书要杨坚内禅给杨勇,但这也不代表杨勇想逼宫。当然,当太上皇这种躲懒的事,杨坚是拒绝的。 杨勇的属官太子洗马李纲曾说:
这是开皇二十年(600年),杨素还趁机公报私仇,进谗言说名将史万岁正在和杨勇会面。 史万岁卒。 当然,杨坚是不会错的,虽然他后悔了,但还是下诏把死人史万岁骂一顿。 杨勇倒台后,杨广被立为太子,这引起了杨秀的不满,就你能超车? 但是玩心眼,杨秀不是杨广、杨素的对手,很快也被找出一堆毛病拿下了。 更悲哀的是杨俊,因为好色被自己善妒的老婆、崔弘度的妹妹崔妃下毒毒到躺床了,明明是受害人,杨坚却因为他生活奢侈罢了他并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的官,连帮杨广夺嫡的杨素都看不下去了说杨俊没那么大的罪过,杨坚却怒了,说:“你为什么不制定一套皇子专用的法律!”并且责骂杨俊,终于骂得杨俊郁闷之下越病越重,终于病死。杨坚知道了也只是哭了几声而已,拒绝为杨俊立碑纪功。崔妃被处死后,群臣上奏杨俊的两个儿子都是罪妇所出,应该一并获罪,没资格主丧袭爵,导致秦王系竟然绝封。 后来秦王系复封了,因为杨坚死了。 12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病重,太子杨广侍疾。 杨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相信,自己是父皇最中意的儿子,也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虽然那天好像有人听到杨坚喊了一句“独孤误我”,但是,错的是独孤皇后,和杨坚有什么相干? 杨坚从来没有错,错的从来都是别人。 即使他没把和小儿子杨谅约好的暗号告诉杨广,给杨广登基的前景平白添了一场堵。 独孤皇后听不到了,她死于2年前。据说当时杨广人前哭得很伤心,回去就有说有笑喝酒吃肉,仿佛南齐影帝萧昭业涅槃复生。 杨广登基后,改元大业,弄死了杨勇父子,镇压了作乱的弟弟杨谅。先前杨坚曾经骂杨谅如笼中鸡雏,一旦没有他这个爹罩着,一旦搞事情肯定被擒,这下应验了。 至于杨秀,囚禁如故。 杨广限制纸笔供应,限制修史,要是改朝换代以后,别人把他们老杨家篡位的时候做的那些缺德事抖出来,说什么杨坚白捡了北周,还把尉迟迥比作王凌诸葛诞,那可实在不好。 《魏郑公谏录·对隋大业起居注》:
他相信自己文才天下第一,曾说:世人都说我是继统,但就算我和士大夫们比拼文才,也该轮到我做皇帝。 隋朝其实有两个数据可以当峰值吹一吹,一个是耕地面积,但是比本朝都大,可以判断为出了乌龙。而另一个水分就少多了,是藏书。 《隋书·经籍志一》:
杨广本身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甚至还开创了自动化图书馆的先河: 《太平广记·伎巧二》引《大业拾遗记》: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设进士科取士。但是隋朝科举要求五品官推荐才能参与,并没有向无背景的读书人敞开大门,“投牒自进”什么的,不存在。隋朝用人主要还是察举制,终隋一朝,可考的科举取士竟然不足十人,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动摇统治集团的利益了。 大业五年(609年),隋朝人口达到了8,907,546户,46,019,956人,这也是隋朝可考的人口巅峰。 这一年,杨广也达到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巅峰,他终于找到机会赐死了他认为(嘴上未必乐意承认)文才胜过自己的薛道衡。 有了那么多藏书,自己又那么有文化,杨广相信父皇开创的文学净土已经圆满了。他经常下诏强调自己爱惜百姓,偶尔巡个游,减免一些赋税,去一下西域,打一下吐谷浑,修一下东都,修一下长城,修一下大运河。在这些个过程中虽然免不了死一些人,但我的年号是大业,能不死人吗? 杨广有个毛病,不爱听人劝告。他曾亲口说:
大概的意思是,别劝朕这样那样,不然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早晚往死里收拾你! 当初杨勇被废,元胄曾参与其事,元旻苦谏之际,元胄罔顾当初曾一同获罪的难友之情公然补刀,导致元旻被杀。然而元胄还是因为与杨秀有来往而被除名,杨广登基后,也没有提拔他。于是他对因罪被废的将军丘和口出怨言,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告诉了杨广,于是被任为代州刺史,而元胄只能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保护杨坚了。 大业二年(606年),屡次帮助杨广的杨素暴卒。据知情人透露,杨广早就盼着杨素死了,杨素也知道,连药都不吃了;一说杨素就是被杨广毒杀的。更有好事者把比杨素早死了那么几天的太子杨昭都说成了被杨广误毒杀的。 杨广复用高颎为太常,但是,高颎不但上奏劝谏,还议论杨广的不是。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命人制一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蓬招待突厥启民可汗,得知贺若弼、高颎、宇文弼等议论他奢侈无度,就以“诽谤朝政罪”将他们都送上了西天。 你敢乱说话,就怪不得我判你死刑,懂? 大业八年(612年),因为高句丽不臣,杨广征发了一百十三万大军,相信在他的指挥下,一人一口口水也能把高句丽淹死。 他相信,父皇留下的秩序会被自己一直发扬下去,自己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没有之一…… (全文完) IOS系统打赏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