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刚设立藩镇的时候,是没有义武军的。后来唐德宗平定自称成德军节度使的李惟岳时,从成德军分割出易、定、沧三州,设立了易定沧节度使,也就是后来的义武军节度使。后来沧州又被划给横海军为治所,义武军节度使也就改名为易定节度使。这个军镇虽然地盘相对小,但忠于朝廷,在朝廷与河朔藩镇的权力博弈中为朝廷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导致朝廷对藩镇彻底失控的时候。 从前有个富商叫王宗,经商有方,富比王侯,家里的仆人数以万计。但他却不满足于此,还想去军界打拼,于是加入了朝廷禁军神策军,还做到了山南西道节度使;在荫官体系下,他的儿子王处存也就得到了入仕的便利,当上了骁卫将军、定州已来制置内闲厩宫苑等使,并且在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获授检校刑部尚书,升任义武军节度使。 这时候,他还不满五十岁。第二年,他就遇到了农民军首领黄巢攻陷京城长安的大事件。 听到消息,王处存哭了。身为军区司令,未经许可擅自调兵是大忌,但他顾不上了,亲自率军前去讨伐黄巢,还派两千人前往山南西道,与逃往成都的唐僖宗会合,也就是护驾。 当时,很多藩镇都以为唐朝要翻天了,接受了黄巢的示好,但王处存看了看四周,发现自己也没那么孤单,因为同样有志勤王的,还有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和凤翔节度使郑畋;河中留后(代理节度使,后转正)王重荣虽然投降了黄巢,但很快迷途知返了,也是自己人。几位节帅合兵一处,屯兵渭北,准备收复长安。 黄巢占领长安后,建国号齐,收复长安等于攻打一国首都,谈何容易。 但第二年,也就是中和元年(881年),王处存做到了:他亲自选择骁卒五千人,以白布为信号,夜袭长安,竟然吓跑了长安的齐军! 在长安百姓的欢呼声中,王处存与泾原节度使程宗楚、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一同进城,享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然而,乐极生悲,唐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在京城打起了劫! 黄巢的军队没走远,很快得到消息,原来入城的不是唐军主力而是偏师,而且还忙于打劫,并无准备,便杀了一个回马枪。 程宗楚和唐弘夫都死了,王处存逃得性命回营,后受任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刚被唐军打劫的长安百姓因为迎接唐军入城,又被齐军屠杀了一遍。 要不是同样背叛唐朝的沙陀首领李克用被唐朝招安成为了平乱助手,不知道第二次收复长安还要等到何年何月。但李克用也不是好相处的人,擅自攻陷了忻、代二州,劫掠周边。因为王处存和李克用关系良好,僖宗就委托王处存做中间人,写信给李克用,谴责这一恶行,勤王就勤王,别搞事情。 唐军收复长安、黄巢败亡后,总帅宰相王铎论功行赏,说:论收城破贼,李克用第一;论勤王举义,王处存第一。 为了嘉奖李克用的功劳,唐僖宗任他为河东节度使,取代郑从谠。作为平叛战友,王处存和李克用合作愉快,还结为儿女亲家。 相比于有心扩张的李克用,王处存和之前的义武军节度使们一样本分。不怕自己不本分,就怕邻居不本分。 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和卢龙军节度使李可举忌惮李克用势大,决定干掉和李克用一队的王处存,把王处存的地分了。为免李克用来援,他们还拉上了大同军节度使赫连铎。虽然李克用同时打败了赫连铎和王镕,但李可举的大将李全忠却采用手下刘仁恭的挖地道战术,攻占了义武军的易州。 虽然义武军的别名叫易定军,但其实治所在定州,所以还不算被斩首了,但这样地盘也就缩水一半,王处存可不能咽下这口气,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勤王首功的名号绝不是充话费送的。 卢龙军攻取易州后,骄傲自大,放心劫掠,晚上发现城外有三千只羊,眼睛一亮,就把它们都抢回了城。 等王处存发起突然袭击,这些卢龙军才知道,他们抢回来的三千只羊,其实是三千个披着羊皮的士兵! 王处存收复易州,李全忠败逃!因为担心被李可举处罚,他干脆率领残部杀回军部幽州,逼死李可举,取而代之! 王处存的麻烦并没有结束,朝中的大宦官田令孜也看李克用不顺眼,为了夺取李克用的另一盟友王重荣的盐池,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王重荣调到泰宁军,把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调到义武军,把王处存调到河中。 王处存上表反对:义武军刚被成德、卢龙两家攻打过,我哪能这时候离开?王重荣是朝廷大功臣,怎可轻动? 田令孜不听:这是朝廷的命令,你必须执行! 于是王处存动身去河中赴任,走到晋州,被王重荣手下的晋州刺史冀君武阻拦。他本来也知道田令孜的心思,哪来赴任的决心?见有人阻拦,正好以此为借口回去了。 由于王重荣不服调动,田令孜召集军队讨伐,却反被李克用、王重荣联军打败。 同样是李克用的盟友,王处存却没有参加这次联军,大概毕竟田令孜代表的是朝廷,带的是朝廷的军队,他不想背负与朝廷作对的名声。李克用、王重荣杀进了京城并且造成了破坏,如果王处存和他们一起,少不了要一同背负恶名了,之前积累的好名声也要大损了。 这次动乱后,田令孜下了台,不久唐僖宗也去世了,换了唐昭宗继位。 景福元年(892年),王处存与李克用一起攻打王镕,大败于新市(今河北新乐南),损失军队三万余人。 乾宁二年(895年),王处存去世,士兵们推举其子节度副大使王郜为留后。 在藩镇普遍失控的大潮下,王处存的义武军在行事风格上也终于向那些独立的藩镇靠拢了,不仅学会了主动进攻,还学会了父死子继。唐昭宗也只得承认,并任王郜为正式的节度使。 乾宁三年(896年),唐昭宗被跋扈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出长安,求救于李克用。 当时河朔的局面又发生了变化,王镕投靠了李克用,卢龙节度使也换成了李克用扶持的刘仁恭。李克用分身乏术,就派王郜、王镕给刘仁恭写信、征兵,说:我们一起出兵关中,迎回圣驾。 刘仁恭却不想打工,以契丹入侵为由推辞了。 乾宁四年(897年),昭宗加王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又加检校司空、太保。 同年,李克用的大敌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攻打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失利,便说服小弟们镇海军和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镇南军节度使钟传、武昌军节度使杜洪、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指称被杨行密攻打,请求昭宗以朱全忠为都统讨伐杨行密;王郜则与护国军节度使王珂、李克用、王镕指称被朱全忠攻打,请求以杨行密为都统讨伐朱全忠。王珂是王重荣的嗣子,也是李克用的女婿。 两大阵营抱团彼此互相指控,唐昭宗谁都没理。 光化三年(900年),朱全忠祭出了大将张存敬,开始对河北藩镇们动手了。大敌当前,王镕又一次改换门庭,还派说客说服朱全忠先拿义武军开刀,谁让义武军是李克用的亲家呢? 其实,宣武军还没对义武军动手,义武军就先找上了宣武军。张存敬要攻打的对象其实是刘仁恭,但王郜和刘仁恭关系好,仗义派叔父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王处直发兵相救。 有记载王处直是王处存的弟弟,甚至还是胞弟。但根据现在出土的王处直墓志,王处直的父亲不是王宗,而是王寮,所以王处存和王处直其实是堂兄弟。而且王处直比王处存小31岁,结合古人早婚早育的背景,可能王处直这个做叔叔的其实还比王郜年轻。 王郜派骑将甄琼章屯义丰,但没打几仗,甄琼章就被张存敬俘虏了。 王处直想建立营寨,阻止宣武军前进。可孔目官梁汶却说:敌军才三万,我军有五万,怕啥,直接干啊! 然而,数量优势却不代表质量优势,沙河怀德亭一战,义武军折将十五员,损失过半。张存敬收拾了战利品,也不去打幽州了,朝定州杀来了。李克用虽然派李嗣昭率步骑三万攻打河阳围魏救赵,却也没能取得理想的战果。 王郜再想写信求和,晚了,定州外城已经丢了;而之前王处直手下打了败仗的残兵也回城了,要拥戴王处直为主。 内忧外患之下,王郜带着族人投奔了李克用,被李克用上表得了个检校太尉后,没几年就去世了。 由于王处直向朱全忠求和,义武军还姓王。至于王处直怎么管领这一方水土,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IOS系统打赏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