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A120: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读《孤意与深情》

 望月听雪bella 2021-07-22

/望月听雪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矜,接受一个伤痕便另拓一片苍翠的无限生机,人不知而不愠的怡然自足。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孤意与深情

       这是一段描写了张晓风与俞大纲老师从相识之初到莫逆之交的随笔,戏剧性的邂逅,然后就是浅浅淡淡的攀谈,“君子之交淡如水”。

       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中,写过明末一位女伶朱楚生:“色不甚美,虽绝世佳人无其风韵,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老师生前喜欢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说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却又很微妙的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种矛盾。老师死后我忽然觉得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的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为波澜壮阔,浩瀚森森……”作为此散文集的书名,颇有深意。文中提到俞老师颇为喜欢的散文《地毯的那一端》……

       ——地毯的那一端

       这是一阙走进婚礼殿堂前的甜蜜情歌,缱绻情深的娓娓道来,“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我昂首而行,黑暗没有人能看见我的笑容。白色的芦荻在夜色中点染着凉意,这是深秋了,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遂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认识你的那年才十七岁,一个多么容易错误的年纪!在草木摇落的道路上,我独自骑车去上学。生活是那样黯淡,性情是那样沉重。这时候,你来了。你那种毫无企冀的友谊四面环护着我,让我的心触及最温柔的阳光。”“那天晚上你送我回宿舍,当我们迈上那斜斜的山坡,你忽然驻足说:'我在地毯的那一端等你!我等着你,晓风,直到你对我完全满意。’”

       “等待是美的,正如奋斗是美的一样。而今,铺满花瓣的红毯伸向两端,美丽的希冀盘旋而飞舞。我将去即你,和你同去采撷无穷的幸福。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我乐于走过众人去立下永恒的誓愿。因为,哦,德,因为我知道是谁,在地毯的那一端等我。”

       又想起那阙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休怪其间大篇幅的摘抄,实在写得太好,其他所有文字都不足以表现其精华,唯有原文才能阐述一切。“百年偕老,见此良人。”“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缘定三生,百年修来的福分,良辰好景,惜此良人,“冷暖有相知,喜乐有分享,同量天地宽,共度日月长。”

       此书收录了张晓风创作生涯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其文婉约细腻而又遒劲不羁,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她的散文“在安静分析中有激情,在冷眼凝视中有挚爱”,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体现了她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之情。

       张晓风独具慧眼,可以洞悉人性中矛盾而复杂的一面、微小而难以被发现的一面。正如“孤意”与“深情”这人性中看似矛盾而纠结的一面,她也能用柔婉的笔触描述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一夜,歇下驰骋终日的疲倦,十月的夜,适度的凉,我舒舒服服地独倚在一张为看书而设计的躺榻上,算是对自己一点小小的纵容吧!生平好聊天,坐在研究室里是与古人聊天,与西人聊天。晚上读闲书读报是与时人聊天。写文章,则是与世人与后人聊天,旅行的时候则与达官贵人或老农老圃闲聊,想来属于我的一生,也无非是聊了些天而已。”

       “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正如其一篇小文里引用的句子,“沟里波澜拥又推,乱成堆,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溪声千回,前尘如烟,”钟灵毓秀的溪城一直在默默的守护着一方才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