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A127:至今莲蕊有香尘——读《孤独是一朵莲花》

 望月听雪bella 2021-07-22

/望月听雪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鲁迅曾以世道艰难而著此诗劝郁达夫不要移居杭州,可他“儿时曾作杭州梦,初到杭州似梦中”,终于在1936年-1938年之间圆了那个“把家安在杭州”梦,虽只匆匆居杭两年,可他漂泊一生,故居多处,只有杭州这座屋,他出手亲自设计。

       郁达夫富阳市故居,在富阳市区郁达夫公园内,低矮围墙,一方庭院,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画像,清瘦、儒雅,萧然独立。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骨血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同样,他的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总之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远一程,再远一程·故都的秋

       “你且把我的身体,搬到世界尽处去,搬入虚无之境去,一生一世,不要停止。”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无声无息,悄然静谧得如同踩在云端,“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逆流的诗·灯蛾埋葬之夜

       “大道上断续的有几乘空马车来往,车轮的踱踱踱踱的声音,好像是空虚的人生的反响,在灰暗寂寞的空气中散了。”

“暮春三月底,偶尔在火车窗里,看见了些浅水平桥,垂杨古树,和几群飞不尽的乌鸦,忽然想起的,是这一个也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的界线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灯盘上有一只很美的灯蛾死在那里。点了灯笼,用银针向黑泥松处掘了一个圆穴,把这美丽的尸身埋葬完时,天风加紧了起来,似乎要下大雨的样子。”“出暗亦已显,傅翼乃不任。趋炎弗知止,倏忽游燧林。不见异域传,乃有噉火禽。”灯蛾扑火,至死不屈,赋以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想象。“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郁达夫,一生境遇坎坷,幼时丧父,体弱早慧,九岁赋诗惊四座。年少随长兄赴日求学,学习过医科、政治学科,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阅读过数千部西方小说。25岁时,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惊了文坛。他落笔大胆,独具匠心,以细腻沉郁的笔调从束缚中挣扎而出,张扬独特的诗意美。

       1942年,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化名赵廉,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此书完整收录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饮食男女在福州》《一个人在途上》《孤独者》等76篇传世之作。“孤独大师”郁达夫用他浪漫的文字,描风月山水,写故人旧事。用绝美的语言,剖析灵魂深处的孤独感悟。用他深情的语言,解读孤独,道破天机,一语中的,“孤独才是人生,独处激发成长。当你感到孤独、迷茫时,那是心灵在成长。”温暖千万个孤独的灵魂,孤独的自己更强大!

       “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沈从文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草。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莲子一般的风雅之人,莲花一般的文,莲心一般的风骨,孤芳自赏,傲然亭立,芳香随风远送,这大致就是莲花的心性,书名的由来吧。

《钓台的春昼》

《归航》

“十年久住的这海东的岛国,把我那同玫瑰露似的青春消磨了的这异乡的天地,我虽受了她的凌辱不少,我虽不愿第二次再使她来吻我的脚底,但是因为这厌恶的情太深了,到了将离得时候,我倒反而生起一种不忍与她诀别的心来。啊啊,这柔情一脉,便是千古的伤心种子,人生的悲剧,可能是发芽在此地的么?”

《灯蛾埋葬之夜》

“若周围保住了绝对的安静,什么声响,什么行动都没有的时候,那在这假寐的一刻中,十几年间的事情,就会很明细的,很快的,在一瞬间开展开来。至于乱梦,那更是多了,多得连叙也叙述不清。”

《雪夜》

“沉素性沉到底罢!不入地狱,那见佛性,人生原是一个复杂的迷宫。”

《零余者》

“我想放大了喉咙,啊的大叫一声,但是把嘴张了好几次,喉头终放不出音来。”

《故都的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