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A144:此心浩荡无涯——读《岁月满屋梁》

 望月听雪bella 2021-07-22

/望月听雪

       “存在于沉眠和觉醒之间的一线缝隙,有段旧梦,谓之民国。”民国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几千年封建帝制和新中国的过度阶段,犹如走在风口浪尖上危机重重。辛亥革命之后,将沿袭了千年的帝王将相、唯我独尊的皇帝独裁制度推翻,走进了一个蹒跚踯躅但充满希望的历史性年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激励着一代炎黄子孙,一段端庄而委婉的时代风华。

       “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何等的气势如虹、灼灼芳华!黎明前的黑暗还未散去,便遭逢了战火纷飞,然而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却风起云涌般出现许多令后人尊敬景仰的风云人物,民国是一座惹人流连的戏台,而星斗辈出的西南联大,更如一折压轴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挥霍着如火的青春,弘扬着华夏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国教育史上璨若星河、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教育沿袭的悲壮史诗,“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七事变”爆发,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1940年的冬季,李庄上坝村,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小村落,偏僻贫穷,却在连天烽火之间,辟出了一方宁静的读书天地。

       “然而生逢乱世,终难独善其身,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大局主宰,存亡、进退、爱恨、取舍,人性的暗淡与光辉躲藏于时代锋利的剑刃下,苍凉别离抑或温情相守,皆成宿命。逸事,情事,家国事……痴者,悔者,傲骨者……世纪洪流裹挟着数不清的文人轶闻,悄然点缀于国学鼎盛的历史时期。”

       “十五篇民国传奇名人情感掌故,犹可叹的历史沉浮,回不去的黄金时代,再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传奇高校,国立西南联大光辉风貌。”有“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林徽因、梁思成,生生世世守望着张兆和的沈从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周培源、王蒂澂,“答报情痴无别物”的钱钟书、杨绛,“此恨不关风与月”的胡适、江冬秀,“光如日月皎若琉璃”的夏济安、李彦,“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朱自清、陈竹隐……“一支妙笔追不上烽火岁月本身,单将那些名字放到一起,就足够了,”足够后人遐想追思了。

       ——梅贻琦、韩咏华·一年清致雪霜中

       当日军的铁蹄踏着中华大地汹汹而来,学术的种子仍在重压下悄然崛起。西南联大文人的铮铮傲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首当其冲的便是校长梅贻琦和夫人韩咏华。“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桃花斜带一路烟,香寒深浅散余霞。”他们的故事就像涓涓流淌的清泉,清澈坦荡,饱含着浓浓的书卷气,少时的青葱岁月,到长大后身处乱世的淡然恬静,渗透了历史的苍凉与悲切。他们相守一生,在穷困岁月中的真挚情感,恰如“一年清致雪霜中”。

        1904年冬,他像抹淡淡的日光,透过古老的雕花长窗,映照在她心上。”而她,从不说自己是梅夫人,秉承着旧式女子的善良柔韧,一生的漂泊中,默默支持着他。

       西南联大的时候,教授们提出管理学校的策略,梅贻琦发表意见通常只说三个字:“吾从众。”但每一个“吾从众”后,处事却极其坚定。所以梅贻琦便有了“寡言君子”的雅号。正因为梅贻琦的无为而治,教授治校才得以成为西南联大的标志。

       “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在中国的诗文里,所有用以形容君子的词都能用在他的身上,他就像一块沉稳而内敛的白玉,有着温润的光泽,玉石虽不似金刚钻般耀眼,却有着端方坚忍的品格,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贪钱财,不谋私利,不趋炎附势,不结党营私,在艰难困窘中,他仍能成就事业,在政治压力面前,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而她是识得他且一早就明白他的,当璞玉还蕴在石中时,她便已知将来会有怎样的光彩。”

       ——张充和、傅汉思·一曲微茫度余生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散尽悬珠千点泪,恍如梦印平沙。轻裾不碍夕阳斜。相逢仍薄影,灿灿映飞霞。海上风光输海底,此心浩荡无涯。肯将雾縠拽萍芽,最难沧海意,递与路旁花。”张充和一阙《桃花鱼》清丽婉转,无纤毫俗尘,写自抗战时期,却无丝毫烟火气息,雅致空灵,仿若空谷之幽兰,而文如其人,“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样一个从姑苏烟雨中着一袭旗袍娉婷走来的女子,在北大认识了一个美国加州阳光下长大的德裔美国人,进而远赴大洋彼岸,在耶鲁共同传扬中国文化,让西方人认识到了东方的美。而傅汉思给了她一段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宁静生活,不同于她的亲人,在适合的时候离开了战火硝烟,亦因此未遭受文革的摧残。每日里临帖、描摹、品茶,始终过着一种雅致清冷的恬淡人生,琴棋书画,随意天涯。

       西南联大时期,孔祥熙拨十万大洋给学校改善条件,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1942年,教育部决定给25位兼行政职务的名教授,每人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但25位名教授联名致函拒绝:“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这就是刚毅坚卓、文人风骨。

       繁华落尽之后,返璞归真之时,山河那头的动荡岁月早已飞扬化尘,静静地伏在檐梁之上,等待后来人,“岁月满屋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