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A2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读《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

 望月听雪bella 2021-07-22

/望月听雪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太行山麓,一条曲折的山道上,秋风烈烈,吹起满地黄叶。两匹骏马一路疾驰,马蹄踏在黄叶之上,如在金色的河流上飞舞,清脆的足音在群山中回荡。”“两人三下两下爬上陡坡,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脚下群山绵延,云深雾遮,举目望去却又晴空如洗,只有几缕淡淡的云丝在很远的天际漂浮。”“三十年前,就是经由这太行山,一路北行,去到太原。当年,走到这个地方,遥想致仕赋闲在河南别业的老父,南望河阳,感慨万千,泪沾衣襟,方才深深体会到'忠与孝原非一遍,子和臣情难两全’的道理。未曾想,三十年转眼即逝,而今我自己也到了致仕赋闲的时候,走的还是这同一条路。”

       世人皆爱慕少年豪杰,鲜衣怒马、飒飒英姿,而英雄终有迟暮的一天,无论曾经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社稷之功”,终有一日空有抱负满怀,却力不从心,将一生兢兢业业奉献给了武周大唐,致仕返乡、风烛残年、油尽灯枯之时,又会是怎样一番世态炎凉以及凉薄如斯的人生末路呢?“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唐隐从一代国老的垂垂暮年切入,引领读者重新穿越回千年那个风起云涌的盛世大唐,回味一代神探的璀璨风采及人格魅力,铺陈开一卷荡气回肠的武周李唐之生死博弈,奏响一阙荣辱与共的华美乐章,令人潸然泪下,为之澎湃动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恩深似海,情如父子·狄仁杰与袁从英

       十年的长情陪伴,十年的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在这对主仆间生出了斩不断的情义,恩深似海、情如父子,彼此间无需多话,便能相知相守。一个是浩然睿智、呵护备至,一个是肝胆相照、生死不惧地守护在身边,不离不弃,两人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争斗中,在刀光剑影的江湖拼杀中,一路披荆斩棘,步步维艰地行走在风口浪尖上。

       “太原,狄府。狄仁杰看见袁从英,心里立时涌起一股说不出的亲近。袁从英穿着一件半新的月白袍服,全身上下收拾得整齐利落,既有军人的一丝不苟,又带着儒生的文雅俊逸。”狄仁杰就这么默默看着的时候,由内而外散发的欣赏喜爱之心溢于言表,而彼时袁从英实则受了些小伤,小心隐藏起伤处,便是他此时不想让狄老挂怀的善意谎言了。

       案情的发展,有在狄国老的视角探寻到的蛛丝马迹,也有袁从英的角度所掌握的人脉信息,袁从英与韩斌的相识从另一个维度慢慢揭开了一些真相。无论是保护国老的安全,亦或是搜寻破案的线索,作为随侍于身侧多年的得力武将,有的并不只是匹夫之勇,那种天生的敏感心细,成为国老破案的关键,也常在千钧一发之际以雷霆之势力挽狂澜。

       ——舐犊情深,知子莫如父·狄仁杰与狄景晖

       “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并州是狄仁杰的桑梓之地,当武皇终于允诺了告老还乡,自然是收拾行装,踏上归家之路。“狄仁杰一生为官,两次做宰相,终身清廉,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他为治理国家和许多地方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命运多舛,屡屡遭受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或同僚的陷害与打击,几起几落,甚至于数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他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这些离乡背井的仕途生涯,是他一生的追求,然忠孝难两全,家中妻儿却无法眷顾,直至迟暮之年,还乡之时才得见亲生的三子,狄景晖。而狄景晖却大肆挥霍,在接风宴上咄咄逼人,让狄老觉得悲怒不已,怒其不争、悲的是“子不教父之过”,为社稷国运拼了一生,却输了亲子之教么?难道真应了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人生无奈又几何?”

       随着案情的发展,内里乾坤逐渐浮出水面,而狄老对三子只是“恨铁不成钢”,却始终坚信着他的本性善良,而最终虽然狄景晖被流放,但始终是被人利用。故事的发展不知是否最终会不同于真实历史上的狄景晖。历史上此败儿给狄国老忠君爱国的一生染上了些许污点,让狄老忍痛大义灭亲,亲手罢了他的官。大概天命如斯,人无完人。

       武则天曾让当朝宰相们各自举荐一人来担任尚书郎,没想到狄仁杰举荐的竟然是自己的长子狄光嗣,狄老举贤不避亲。狄光嗣在开元元年,曾做到汴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高位,不过最终因罪被贬歙州别驾,死在任上。一生清廉正直,武则天曾经对狄仁杰说:“祁奚内举,果得其人”。二子狄光远,史书着墨不多,但他救过父亲的命。狄仁杰当年被酷吏折磨下狱,把自己的冤情写了下来,藏在衣服里面。正是狄光远带着这份书信入宫喊冤,最后在武则天的过问下,狄仁杰才被释放。狄光远担任过州司马的职务,一生并无劣迹。偏偏这个三子狄景晖大致因为最幼,疏于管教,生性贪暴。

       狄仁杰曾担任过大理寺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后狄仁杰在河北魏州担任刺史,安抚百姓,革除前任刺史的弊政,深得民心,“百姓咸歌诵之”。狄仁杰离任后,百姓们自发出资,为狄仁杰建立生祠,歌颂其在魏州的功德,香火十分旺盛。十几年后,魏州迎来了狄仁杰的三公子狄景晖,他担任的是魏州司功参军。狄仁杰十分清廉,但这个狄景晖却十分贪婪残暴,“颇贪暴,为人所恶”。在魏州期间,狄景晖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大肆敛财,欺压良善,引起了魏州百姓的严重不满。史书记载,魏州人因狄景晖的缘故,“乃毁仁杰之祠”。狄仁杰是位誉满天下的人物,却因儿子狄景晖贪暴,几乎毁掉一世英名。

       故事独独选取了三子狄景晖穿插进大案之中,难道要破了“虎父无犬子”之说,亦或是补上历史的一笔,圆了父子间舐犊情深的梦,让这个鞠躬尽瘁的栋梁肱骨不要在末年抱憾终身,只留下言传身教之千古佳话。可是,历史终究已然无法改变,只能在故事里寻求一丝慰藉了。

       ——悠悠沧海情,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袁从英与沈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沈槐原为并州行政长官长史陈松涛效命,而初见狄仁杰与袁从英即对其正直之气赞赏嘉许,后亦在袁从英、狄景晖生死关头施以援手,救其于危急关头。同为武将,多次殊死搏斗之中,沈槐为袁从英之霹雳手段所折服倾倒,“沈槐忽觉身边卷起一阵疾风。与袁从英同战几场,沈槐已能辨出这独一无二的速度与气势,便知是他赶到,顿觉心中勇气倍增。果然,若耶剑一路扫落纷纷血雨,袁从英刹那间便杀到沈槐近旁。”几下起落,剑斩匪首,高举着郑畅的人头,“神情傲然,独立于两队阵前”,宛如战神下凡。

       故事的尾声,袁从英因得罪了张昌宗,贬为折冲校尉,远赴沙陀州都督府戍边,同时将狄景晖一路押解赴流。茫茫边关,千里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至此与狄仁杰也许就是最后一面,再无相见的一日,长路漫漫,远行之前的送别便在洛阳城外、洛水亭边。“一大早,天上就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这是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了。洛水已经冰封,河岸两侧都铺满了厚厚的白雪,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洛水亭中,沈槐一早就等在这里,不停朝官道上举目眺望。沈槐一眼就认出了一身黑衣的袁从英。两人互相一抱拳,都露出笑容。袁从英听他提起狄仁杰,神情略变了变,沉思片刻,道'沈贤弟,卫国戍边是我一向的心愿,今天终于成行,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狄大人。从今往后,大人的安危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沈贤弟能保得大人平安,便是对愚兄的大恩大德。’说着,他唰地撩起衣摆,单膝着地,向沈槐行了个大礼。”“洛水亭边,沈槐和狄忠久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漫天飞雪遮蔽了天地间的一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狄仁杰一生的铮铮傲骨,情满人间,一首生命的长歌,一程山水一程歌,诉不尽的爱民如子,斩不断的恩怨情仇,从其身边人的角度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伤心有豪情的性情中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梅般的风骨,在其余生里依然能让“长夜转白,寰宇合流。”

       “这一年,是帝国宰相的最后一年。奠定了武周重归李唐,乃至盛世大唐的繁荣基础。五年后,狄仁杰门生张柬之、桓彦范等发动'神龙政变’,八十一岁的武则天黯然退位,李唐重掌天下。十年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在狄仁杰门生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开启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将大唐推向顶峰。” 

       “这一案,是千古神探的最后一案。涉及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位帝王的帝位更迭。之大、之奇、之险、之悬,动人心魄,沙漠迷宫、童谣杀人、雪地密室等二十七桩诡谲谜案,需狄仁杰用积淀一生的智慧去破解。”

       “这一案后,狄仁杰星坠长空、与世长辞。政权尚未回归李唐,他的政治抱负还未实现。奸佞当道,门生仍处在危险之中。父子失和,他对家庭仍有牵挂。于国、于家、于人、于己,依然有太多遗憾,令他在生命的尽头难以释怀……当死亡一步一步逼近,武周一寸一寸向李唐回归,风烛残年的狄仁杰将如何面对?”当太原城的巍巍城楼破雾而出之时,他还在否?这个“忠君爱国、刚直不阿、智谋百出、算无遗策、料事如神、体恤民生”的狄阁老,永传后世,永垂青史,“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