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文馆‖赵睿玺《我与“约读书房”的故事》评析

 三实居 2021-07-22

我与“约读书房”的故事

约读书房靖江校区 赵睿玺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①在我们的书房里有各种各样的书,书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我最喜欢的是沈石溪写的书,我从他的那些书中知道了一些知识:每个动物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它活下来的使命。狼和鹿,很多人会觉得狼是恶,想把狼除掉。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了狼,那鹿就会变多,然后把整个森林都吃掉,这样就会毁灭森林。

记得第一次来书房的时候,我怎么也不肯去,是妈妈耐心地跟我讲道理,一年来,在妈妈风雨无阻的陪伴下、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我从一个懵懂的孩童变成了勤奋上进的少年。虽然我们家是书房所有同学中最远的,但是我也从不迟到、也从没拉下一节课。通过阅读,我还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因此每次上课时,我的手里都会抓着笔,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我也会用笔把精彩的语句圈画出来仔细阅读、反复揣摩。我的作文水平之所以能不断提高,当然得益于我平时在阅读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我会反复阅读,这样就可以在作文中合理的运用了③。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龙应台也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行走一天。”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无锡红豆杉基地玩,④那里的红豆杉树王寿命高达八千五百多岁,最小的树也有七百多岁,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红豆杉是一种珍稀抗癌植物,在地球上已经有了250万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大熊猫”。在基地里,教官还让我们给红豆杉树苗浇水;中午我们自己动手包了饺子,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胃口大开;下午我们自己动手种了红豆杉盆景,还在草地上挖了青苔、找了小蘑菇来装饰它;休息了一会儿,我们换上了汉服,学习了古人的礼仪,一会儿学武:每人一把宝剑,学着各种招式,一会儿学文:给先生行礼。玩了一天,我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累。

至今,那颗小小的红豆杉树苗还在我的书桌上,每次看到它都想起那次去红豆杉书院的经历⑤。也时刻提醒我,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将成为我以后学习的动力,“学无止境”,书房将伴随我共同成长,愿我和书房永远在一起。

评析:关于跑题的习作我分析过几篇了,明显文理混乱的也处理过一篇(《种衣服》(刘腾佳)),今天这一篇有轻微的文理模糊,我们分析一下。

一、题目是“故事”,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就是一件事,一件相对独立、完整的事,事情的起因、发生、进展、高潮、结果。故事一般不刻意描写人物、景物,也不讲太周密的道理,跟着事件走,这才是“故事”。——故事可以很简单,比如刚刚评点过的《我与书房那些事儿》(史育闻)的“外星人来袭”的故事情节,很简短,但是确实是一个故事。

二、看看开头吧。段首连用两个名人名言①“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给我的引导是小作者要讲如何“热切”地读书的故事了。但是段尾却给我们讲起“天生万物”的道理来了,使我们不明其所欲往——导向的分裂。

三、主体部分——如果说形式上还有主体部分——也是“概述-描述”的前后段落设计,但是,前面一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呢?句②“记得第一次来书房的时候,我怎么也不肯去”……到后来,句③“阅读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我会反复阅读,这样就可以在作文中合理的运用了。”他/她这个经验也许正好可以弥补上面提到的史育闻小朋友的短处,在词句方面的短处。但是,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史育闻小朋友说话虽然有一点“磕磕巴巴”但是他/她能把事情说清楚;这个习作呢,恰恰相反,口齿流利,只是不知所云。

所以,袁老师就事论事,在此严重提醒大家:读书要以理解意思为主,不断“发现”写作素材——而不是经常“积累”写作素材。发现或者积累,不要以为只是词语的不同,实际上是深层理念的分歧,差之毫厘会谬以千里的。

四、我们期待的故事在重重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龙应台的两句名人名言之后露出苗头,句④“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无锡红豆杉基地玩”。我于是有两个疑惑:1、这个两个名人与开头两个名人的话又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2、你什么老师带你去红豆杉基地、基地与书房有什么关系?看不出丝毫联系,就像两篇不相干的习作偶然复制粘贴在一起而已。

结尾部分,句⑤“每次看到它都想起那次去红豆杉书院的经历。”有什么问题呢?1、红豆杉书院,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是第三篇习作又被拼贴进来了吗?2、“经历”可以没有完整的事件结构,只是记叙见闻也可以,就是所谓“流水账”吧,本文也确实是这样的,但是题目为什么叫“故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