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文馆‖谷文心《芦苇丛中谱写不朽篇章——读孙犁先生《白洋淀纪事》有感》批评

 三实居 2021-07-22

芦苇丛中谱写不朽篇章

——读孙犁先生《白洋淀纪事》有感 

约读书房大观园校区推荐 谷文心(六年级)

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洋淀纪事》之旅。(1

此书作者是荷花淀派开山鼻祖——孙犁,他原名叫孙树勋,创作过《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被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之为“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孙犁的一生十分曲折:少小家贫,因为读书成才,后经历“北漂”,开始了“白洋淀生活”最后1937年在鲁迅艺术学院任职。2

《白洋淀纪事》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反映了人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精神。“九·一八”事变以来,(这里)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这样一支队伍①:他们依仗着芦苇丛的掩护,凭着自身的水性用着大杆枪,与敌方交战70余次,消灭日寇上千人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倒了日本小鬼子。因为作战时枪上总爱插一支雁翎,所以命名雁翎队①。还记得雁翎队命名者侯卓夫当时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许多关于雁翎队的秘密,为了不让敌人得逞,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出人意料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牺牲时年仅28岁,令人叹息不已。

在白洋淀,像侯卓夫这样不向敌人屈服、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白洋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涵。

昔日的白洋淀,积淀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今日的雄安新区昂首阔步,正传承着白洋淀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续写着白洋淀的传奇和不朽。(3

批评:先讲一个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故事,苏轼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梅尧臣读了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后大加赞赏,认为简直可以和《孟子》的雄辩媲美。苏东坡为了说明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用了一个皋陶要杀人而尧劝他宽恕的典故。主考官欧阳修见了他的卷子也大喜。事后梅尧臣问苏东坡:你那个典故出自何处?苏东坡笑道:“想当然耳。”于是传为美谈。(陈善《扪虱新话》)苏东坡的文章里,“想当然耳”的地方也非止一处。

往事越千年,到了眼前的时代,如果再有这种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文章大家会怎么说呢?

一、本文前面两个自然段是开头部分,很美。自然段(1)从和平、温馨的读书环境写起,迅速退出所读之书。清新、明快。自然段(2)由书及人,介绍作者孙犁先生,文风与身世都有权威的解读,扎实而不干燥,很有分量、很有权威感。——使我们也忍不住想读一读那本书。

二、问题随之出现了,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个游击队的事迹,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这样一支队伍……因为作战时枪上总爱插一支雁翎,所以命名雁翎队”这里的叙述也是栩栩如生的,可惜,我找遍了孙犁先生的原书,也没有看到雁翎队的影子。——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就好比你邀我跟你玩捉迷藏,你划了一个游戏范围,然后你就躲起来让我找……我就找啊找啊,我就找啊找啊,找遍了游戏范围内的边边角角也没有找到你。天黑了我还找呢。半夜里才知道,你一开始就没在圈里,你直接回家吃西瓜去了。

你这样玩,你让我咋说你呢?

三、结尾。自然段(3)小作者的思路继续飞越,由昔日伟大的雁翎队到了今日伟大的雄安新区——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啊,我是一愣神一愣神地跟下来,已经被闪了两次腰了——想不到最后我忽然回过神来了:原来这不是标准的“高分作文结尾模式”吗?就是前面不论写啥,结尾一定要对接伟大的“现实热点”歌功颂德是永远正确的,老百姓还说呢“伸手不打笑脸人”,您阅卷老师好意思吗?备不住阅卷老师还要拍案激赏呢,因为他/她当年就是这么样考上大学的。

四、总结一下,作文习作与作品写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袁老师有幸遇到你们,一定要给你说清楚。如果再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也是出生于污泥里的,我反复掂量之后的建议是:你最好把它当成两门课程,考试的时候你就写作文;生活的时候,你一定要写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