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唐诗50首

 三实居 2021-07-22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这首诗是应考习作,题目前加“赋得”二字,作法和咏物诗相类似。本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本诗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前四句写“草”,时序由枯到荣,恰如屡败屡战的顺序,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后四句写“古原”,视野由远到近,用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古道”“荒城”的辽阔背景衬托“又送王孙去”的离别场面。最后以“拟人格”描绘绵绵不尽弥漫原野的萋萋春草也饱含着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咏柳      贺知章

    柳树,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看到的。但是,如何把这人人心中有的美好表现成“人人口中诵”呢?且看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这首七言绝句《咏柳》。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清新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明媚可人;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意积极主动,韵味亲切隽永。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由大到小,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游子吟孟郊

《游子吟》(孟郊),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写母与子,写线与衣,把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凝聚在具体事物。然后刻画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正是这普通常见的场景最容易让每个人都产生同感,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共鸣,在某种游子远别的特定情景、春草萌发的特定时刻,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诗人出以反问,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拳拳的心意,意味尤为深长。

塞下曲卢纶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侵略军的首领带着军队想要趁黑、雪深的夜晚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鸟鸣涧王维

《鸟鸣涧》以风景写生的艺术手法表现春山静夜的幽美。王维在这首诗中,不仅刻画了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传递了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全诗紧扣一个
“静”字展开,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是诗人王维禅心与禅趣的自然流露。

枫桥夜泊    张继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前面部分构图密度很大: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等,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面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是因为,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最敏感。所以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揭示了夜的深沉与寂寞,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也分地表现出来,于是这首诗成为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内容晓畅易解,在中国历代传诵,而在日本更是备受喜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他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就是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也叫做《下江陵》。清晨,朝霞满天,诗人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但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能回返,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而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通过“千里”和“一日”“啼”和“不住”“轻舟”和“万重山”等意象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彰显了诗人的快乐心情。

终南别业    王维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所谓“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中年”“独往”“云起”“林叟”——诗人清晰地描绘这几个意境,熔铸成一个闲适的境界。因为这种闲适,所以全诗平白如话;因为境界深邃,所以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风景。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长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乌衣巷刘禹锡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首诗通篇写景,没有一句议论,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从侧面落笔,将深刻的寓意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全诗语言浅明而含蓄,耐人寻味。

渭城曲王维

这是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了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这是一场积极、乐观的告别,“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最后“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选取最富表现力的时刻: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浓郁深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集中表现了此刻强烈、深挚的感慨。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难舍的离别情绪。这使它适合演唱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的场合,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马诗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志向。此诗在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后两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所谓“哀鸣思战斗”,这是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慨。

越女词李白

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采莲女江南采莲,莲歌飘散,突然看到有客乘舟而来,赶紧转变船辑,躲进层层绿叶红莲中,仿佛是因为怕羞而不敢见生人一般。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风俗画一样的采莲图。

前出塞杜甫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用通俗而富哲理的乐府歌谣体开始,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转而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推出“和平共处”的宗旨。先做铺垫,后说主张;铺垫与主张之间,乍看似逆转,其实是顺接,辩证地处理了和平与战争的矛盾。因为如果没有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物极必反、要走向衰败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近。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古朗月行    李白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又有明显的情感分界。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题中“洛城”表明是他乡,“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先声夺人从闻笛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全诗的“诗眼”: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这个“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最后产生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客中作李白

李白于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本诗作于东鲁兰陵(今山东枣庄),以兰陵为“客中”,可见为开元年间的作品。在繁荣的社会背景中,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的河山景致,在他的心目中都是美好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就如同回到了故乡。本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这首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由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进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由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进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看到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月夜      杜甫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这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半路被叛军掳至长安。此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阖家团圆。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诗的开头便充满了浓情厚意,用高挂的明月,消解长安与鄜州的距离,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旅宿      杜牧

此诗写在旅馆热切思念家乡的情怀。诗人客居旅馆,无良朋为伴,孤独中为乡愁所苦。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这两句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最后尾联两句似乎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画鹰      杜甫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从而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采莲曲王昌龄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只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望岳      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备录如下:“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题李凝幽居      贾岛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了队伍。随后引得韩愈也帮他思考选字,成为一段佳话。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乞巧      林杰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最兴盛。

林杰,唐代诗人。早慧,六岁即能赋诗,出笔成章,精书法、棋艺。十七岁而卒。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引荐,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在写景上,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开头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朴实而有力。往下奇峰突起,说湖上的水气把天空都包含进去了,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再加上“波撼岳阳城”,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蜀相      杜甫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材穷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首联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逢入京使    岑参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就职,此诗描写了他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念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有人说诗人很伤感、消极,但是关照史料,岑参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所以说,这是英雄泪。

嫦娥      李商隐

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按照诗句本意理解,诗人吟咏的是一个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近情近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全诗抒写孤寂凄冷之情,当然也寄托着诗人寥落不偶的身世之感。

秋思      张籍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便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一遍。极为平淡的一件事,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本诗开篇写意辽阔山河背景,然后才点明离别之事;随即又昂扬意气,为这次离别注入豪放气象。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为整个时代张目,为紧接着而来的盛唐开启了大门。它就是文学史借此打开盛唐气象的那把钥匙啊!从此一种叫做唐诗的歌唱,一种叫做盛唐气象的历史画卷,在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后扑面而来。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是首惜别诗。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一开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的绝唱,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好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

忆梅      李商隐

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夜宿山寺    李白

此诗文辞风格自然朴素,全诗无一生僻字;文体风格也是五言绝句的通常形式;但文理风格却极尽想象力之能事,故而形象逼真而字字惊人,堪称“平中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李白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但是却充满感人的艺术魅力。原因是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能够脍炙人口、传诵不衰。这是唐诗中描写农村生活、表现恬淡自然的“农家乐”主题的上乘之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画蛇添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该怎么办呢?

三四两句,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在遗憾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自己独在异乡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正是它的深厚处、独异处。

桃花溪张旭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最后由实转虚,问讯渔人,寻找“桃花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白莲      陆龟蒙

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情。最后两句“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最打动读者,无人知觉的时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在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人写来,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如此打动人的真正的诗。

望洞庭刘禹锡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展示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刘禹锡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离思      元稹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多产诗人,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文辞风格方面采用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文理结构上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

剑客      贾岛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也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春词  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这首宫怨词写得别致有味。春光烂漫,满园春色,妆扮一新的女子走下楼来却倍感孤独忧愁。人与春光一样美好,却深锁空院无人欣赏,她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不料无知的蜻蜓却偏爱美人新妆,竟然飞上玉搔头。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使得这位宫人为谁装饰为谁妍的幽怨虽不曾正面写出,却已了然可见。全诗细腻含蓄,新颖独特,韵味深厚。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八阵图杜甫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的一些诗称为边塞诗。王昌龄(约698——756),唐代著名诗人,安史之乱时被杀害。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从军行的意思是:跟着作战军队一起行进。

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今天看到的是第四首。这是边塞题材的著名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全诗写战士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从军行由多个诗篇构成,展现出血性方刚的盛唐气象。

问刘十九    白居易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颜色鲜明相映,嗅觉酣醇扑面、温度冷暖迥异。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秋浦歌李白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的。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