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陈景润、张益唐如何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三实居 2021-07-22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陈景润、张益唐如何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总结的“治学三境界”,这是个普遍规律,可以在很多成就卓著的大学者身上得到验证。
我首先想到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国,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世界顶级的数学难题,而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几乎破解了这个难题。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早年立志要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然后长期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终于取得了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陈景润的故事1978年经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推出,迅速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科学的无比热情。陈景润立即成为青年人奋斗的坐标。“向科学进军”成为最鼓舞人心的口号,知识分子开始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2013年5月,(58岁的)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最新研究中,张益唐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个其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个重要问题的解决道路上前进了决定性的一大步。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在此之前,1985年,北大才子张益唐来到了位于美国的名校普渡大学读博士,因为某种原因7年后才拿到了博士学位,然后又因为这个原因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一面要继续做数学,一面还要糊口。毕业后的前六七年他干过很多杂活,包括做临时会计、餐馆帮手、送外卖。但是,无论条件怎么艰苦他都不改初心,始终盯着世界顶级的数学课题,终于在学界通常认为的“研究能力衰退期”,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休闲看野鹿的瞬间想出了解决方案。
简单说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陈景润、张益唐等数学大师的发现是这样,其他大师何尝不是呢。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创下国内最高拍卖纪录,他的一幅画卖到过亿,有人根据创作的用时计算吴先生一天的价值,但是这之前他几十年的刻苦训练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
总之,寄语每一个立志要取得重大成就的青葱少年:巅峰体验是罕有的、激动人心的,但是登峰之前的漫长攀登是孤独的、艰险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一旦定下高端的目标就要长期坚持,也许若干年后你忽然发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那种无限开朗的体验。
如果,你说如果,如果没有得到那种巅峰体验呢?那么我用半句格言回答你:“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