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藝術背後的故事(三):抱著陶罐的女人

 Dyson丁丁 2021-07-22


抱著陶罐的女人》赤陶,曼佐利尼·製

這幅不怎麼起眼的赤陶作品路過很多次,直到查詢作者后吃了一驚!居然是來自有著歐洲大學之母稱號的博洛尼亞大學解剖系女教授曼佐利尼!


Anna Morandi Manzolini(1714.01.21~1774.07.09)

發生在大約五百年前這場影響至今的文藝復興運動,給世人方方面面都帶來的巨大的變化,包括哲學、繪畫、雕刻、建築、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等等。

但要說到翻天覆地的話恐怕總結為兩點:

一是對自身的認知;通過對人體的解剖,了解人自身的構造,極大的促進了醫學和藝術的發展。

二是對自然科學的認知。特別是哥倫布環球旅行后證實地球是圓的,而曾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學習的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更是顛覆流傳了一千四百年之久的托勒密地心說!

當時文藝復興三杰之首的李奧納多·達·芬奇,為了更好的對人體構造進行研究,曾躲在墓地裡解剖過多達三十具尸體,至今仍然留有大量的筆記。

而真正發揮巨大影響力的只屬於安德烈·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1514.12.31~1564.10.15),這位曾在帕多瓦大學任教的比利時人,于1543年把自己生平對解剖學的了解寫成《人體構造》一書,去世前才剛剛看出其出版。

儘管當時全意大利最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1088年)和帕多瓦大學(1222年)先後設立了解剖劇院,但解剖工作依然是偷偷摸摸進行的。比如帕多瓦大學解剖劇場建立在一條運河之上,解剖臺安裝有活動門,同時設有專門望風的人,一發現風吹草動立即把解剖對象和設備放到等候著的小船里溜之大吉。


帕多瓦大學解剖劇場

而曼佐利尼後來供職的博洛尼亞大學,不但有著歐洲大學之母的稱號,而且保留至今的解剖劇場無論規模還是精美程度遠超帕多瓦大學解剖劇場。

作為博洛尼亞大學的解剖學講師的曼佐利尼,完成了很多解剖蠟像的製作。她丈夫則是博洛尼亞大學的解剖系教授喬瓦尼·曼佐利尼。1755年,當喬瓦尼因肺結核去世后,曼佐利尼接替丈夫成為解剖系教授。因其在解剖模型構建方面的天才,整個歐洲皇室都在競相邀請,其中包括遠在俄國的凱瑟琳大帝。

博洛尼亞大學校徽

博洛尼亞大學解剖劇場沒有像帕多瓦大學那樣誇張,看起來算是正常。一間全木質結構的教室中央放置著一張大理石解剖臺,而四周分別有豎排課桌椅,可供學生觀看。

墻壁四周排列著一些歷史名人的頭像,而歷史上一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族徽依然可以辨識。至於主席臺上方,更有兩個沒有皮膚,只有渾身肌肉的人體雕刻作品,與這間解剖劇院的真正用途相互輝映。

博洛尼亞大學解剖劇院

描述解剖的作品: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倫勃朗,1632


而這一切在當時都是教會嚴令禁止的,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1548~1600.02.17)堅持和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后,于1592年被教會的執法機構“宗教裁判所”活活燒死在羅馬,其殘酷可見一斑。同時期的大科學家伽利略,被迫違心的寫下檢討書,才逃過此劫。梵蒂岡直到四百年後才先後為二人平反。

托勒密時代流傳下來的“地心說”,流傳長達1400年



哥白尼的“日心說”

正是這些先賢們用生命和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迎來後世的工業革命,乃至今天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請永遠記住這些偉大的名字:達·芬奇、維薩里、曼佐利尼、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

(除署名外,其餘圖片來自網絡)

留言可得PDF版古籍兩冊:

維薩里《人體構造》,1543年出版,102M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127M

藝術背後的故事:

(二):但以理、大衛和所羅門

(一):磨刀工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