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京都印象

 金陵生论学 2021-07-22
 京都这座美丽的城市,被日本国民视为“日本の颜”,即日本的脸面,而在日本人意识的更深处,它被视为心灵的故乡。千百年来,这座古都以它沉静幽雅的风姿,以它朴实的人情味,连系着日本文化的根,萦系着日本国民的眷恋。在一个日本人面前,说你居住在京都,你会赢得情不自禁的赞叹和神往的目光,那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总是让我格外感动,并进而感慨:在中国,有哪座城市能让人如此神往,发自内心地眷恋呢?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皈依感,朝向心灵故乡的永恒眺望和无尽的乡愁。

 如果你时间匆忙,只在京都的大街上走一走,那是不会对这座城市留下太深印象的。事实上,现在的京都市容已毫无特色可言,白天到处是学生和摩托车,晚上则到处是不停的狗吠。连我这个在京都居住过两年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学生、摩托车和狗几乎构成了京都最日常和表面的市容。但这些绝不足以代表京都的风情,京都的美。京都的韵味和魅力,蕴藏在散布市内的御所、寺庙、神宫,还有小巷深处的酒店伎家。我很庆幸在日本一直居住在京都,能从容地感受这座城市的美。徜徉在御所的参天古木中;在鸭川边看随风飘零的樱花;忽然传来的东山的钟声;不经意地踱入一条幽静的深巷,竟别有洞天;或在祗园的小桥流水边,偶见身着艳丽和服的舞伎迤逦而过……那时你才能体会到京都的美。只有那里才集中了日本文化的神韵,古雅的风情和传统的美感。


 京都报纸曾征集用以形容京都风貌的两字标语,我个人以为最贴切的莫过于“幽雅”二字。京都是幽静的,也是雅致的。京都人不像东京人那么时髦,但穿着有品位。京都的女孩气质温柔而文雅,衣着素净,很像这座城市的风格。当京都成为记忆的一部分,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两种色彩,棕褐色和翠绿色,前者是民居的木色,后者是植物的颜色。英国著名的园艺采集前辈威理森,在二十年代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实在是花园之母。中国人似乎拥有与生俱来的爱花天性,即便最寒陋的农舍,也因栽花而生辉,历代诗人更写了卷帙浩繁的咏花诗。”然而到今天,这一评语似乎应该给日本了,日本才是一个花和树的国家。

记忆中的京都,掩映在一片绿色中,在绿树笼罩的小道旁,是一户户人家的木门,即使是铝合金的也都是棕褐色,和灌木编织的篱落、屋后的果树共同点缀京都色彩的基调。如果你再能想象,两层的沿街木屋夹着石板的小道,一袭和服半遮在油纸伞下款款而过,那就是人们梦里的京都了。


京都的幽雅气质,多半得自盆地的沉静。在四周山峦的环抱中,京都枕着鸭川,悠闲地伸展开四肢,散发着迷人的慵倦气息,恰似晨睡初醒的少妇,略带些慵懒。

 京都人特别骄傲的地方,就是世界上很少有他们这样的城市,站在城里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山,环抱着城市的山。在不同季节,各种植物用缤纷的颜色装点着绵延的峰峦,绝不会给你单调的感觉。你在忙碌中蓦然一瞥,竟发现植物颜色倏忽已变,于是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否则京都就是个安静得几乎时光静止的城市,一切都仿佛没有变化。


 京都四周的山峦有盂兰盆节点火的大文字,能够看到大文字山,是住宅和旅馆的一项重要附加值,不仅广告中会特意说明,而且房租也必定高出不少。为了满足这一观赏要求,京都不容许盖高层建筑,所有建筑物都是低低的,没有摩天大厦。京都大学文学部的七层新楼也许就是京都第三高建筑了,登上顶层,全市风景尽收眼底,甚至连远处平安神宫的鸟居也清晰可见。原先只有京大的时钟楼是市内唯一的高建筑,1993年京都饭店建造时,寺院的僧侣们都群起抗议。当时我正好到东京开会,访问京都时,到处都是标语。至今名刹清水寺门前还立着一块牌子,声明谢绝下榻京都饭店的游客入寺,以此表明僧众保护京都景观的立场。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僧侣阶层都长期承担着保护文化的责任,在日本尤其如此。每到一处名刹,有关寺史和高僧事迹的记载,都让人油然而生虔敬之心,久久低徊。


  京都城区不算大,骑车或步行是最惬意的事。独自穿行于陌生的街巷,只要绕开热闹的商业区,任意一处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宁静,让你产生人口稀少的错觉。这是在东京和大阪绝对体会不到的。而随处出现的有趣的市招,可爱的房子,更给你发现的乐趣。如果到东山一带,随便走着,一座寺庙,或一个神社就出现在眼前,信步踱去,忽似进入另一个世界。人间所有的喧嚣和噪杂都消失了,摇一下铃,只觉更添静寂的趣味。这也是京都特有的风景,特有的趣味,一步之遥而顿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别。这一点,似与欧洲的教堂有本质的相似,但两者的趣味却相去很远。这种城市山林的境界,应该是东方人体会得更深些,它绝没有宗教的禁欲和非人性色彩,只有轻松悠闲的情调。所以我们中国人在京都会更多地感受到日本文化的趣味,而西洋人则多惊奇于建筑和园林的形式美。

 京都的建筑和园林之美固然都有日本的特点,但它们真正吸引人的是其中传达出的精神趣味和生活气息。那些精巧而又散发着朴野趣味的庭园,民俗色彩浓郁的手工艺品铺子,作坊式的食品店,传统民居风格的旅馆,四处飘飏着的语调质朴的京都话,都共同营造了古都风情。当我离开几年后,再回忆京都的生活,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这些片断的景象,还伴有雨余湿润的空气。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4月15日,收入《平常心看日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