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拣旧货的故事

 金陵生论学 2021-07-22
自古以来,岛国资源匮乏的危机意识和儒家思想的尚俭观念共同培养了日本民族的节俭精神。到今天,日本人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民之一,但仍堪称是最节俭的国民。在日本生活,处处可见人们勤俭节约的习惯。最显著的莫过于,日产汽车、电器那么价廉物美,而且产量极大,但社会消费总体上说更新换代并不快,甚至我觉得都不如中国人速度快。你要是看到日本家庭淘汰的旧电器,一定赞同我的结论。

 1997年我寓居京都大学附近的“国际学生之家”,12平米的单人客房,月租费五万四千日元,比学生房贵一倍。即便如此,屋里还没电视。住我楼下的中国留学生杨子说,可以向管理员提出要求,有人搬走时留下电视,他们就会拿来给你。她的话果然不错,不久我就得到了一台粉红色的9吋松下彩电,看它那长相,估计是奶奶辈的货色。我不计较,凑合着看,可效果实在太差了。没几天,楼里有人迁出,又丢了一台尺寸很大的旧彩电在门厅,是外形四四方方仿木纹的那种。我清楚记得,我们家买的第一台电视就是那种外壳,时间是七十年代后期。我看着这太爷爷辈的物件啧啧称奇,杨子说这里的电视都是拣来的。我问是不是拣来好多年了,她说也就是近两年拣的,我不太相信。后来看到日本家庭淘汰出来的旧家电多了,才知道她说得不错。

 留学生无不拣旧货,不管哪国留学生。这显然是个有许多故事的话题,留学生聊天时经常谈起,后来我陆陆续续也从留学生们那儿听到许多拣旧货的故事。

说到这个话题,不能不涉及日本的垃圾处理制度。在京都,对扔垃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垃圾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资源垃圾三类,扔出的时间和地点各不相同。报纸和废纸有人开车来收,有时还会送你一些垃圾袋之类的小礼品;扔大型垃圾如家具、电器,则要打电话通知垃圾公司来车拉,并交纳少量费用。有些人为省点钱,便在晚上偷偷将东西丢出来,虽然到处张贴着禁止非法丢弃的标语,但非法丢弃始终难以杜绝。2000年京都市长竞选,垃圾问题是重要内容,一位候选人的竞选纲领中曾提出大型垃圾全部免费搬运的口号,可见非法丢弃是市民渴望解决的问题之一。

 不过凭良心说,有不少人将旧家具或电器丢在路边,是希望别人拿去用,而不是图省几个钱的。我早晨去学校,常见路边放着丢弃的小家电,如电饭煲、电风扇、台式音响等,虽多数式样陈旧,可供收藏,但都擦得干干净净,显然是希望别人拿走的。据说日本人扔电器有一种默契,凡可使用的就保留电源线,否则剪掉,以免别人徒劳。如此淳朴的民风,给学生拣旧货创造了机会。无论贫富,学生宿舍里用的家具、电器一般都是拣来(包括别人赠送)的旧货。每逢扔大型垃圾的日子,需要家具、电器的学生便一早出去转悠,保不准拣些什么回来。

旧货既多,拣的人也多,就免不了出些故事。曾见某君著文,说自己拣旧货的经历:有一次在夜色中发现一台很老式的双卡收录机,他很小心地抱回家,拿一盘磁带放进去试,不幸机子是坏的,只得放回原处。第二天早晨猛然想起磁带没取出来,急忙找去,机子还在那儿,磁带却被人拣走了。我在日本也听过一个故事,它在京都中国留学生中传为笑谈。说某君在扔大垃圾的日子,大清早颠儿颠儿地骑辆车,来到附近一个集中丢放地,架好车,转悠两圈,拣了一个电饭煲一个鞋架,兴冲冲准备搁车上推回去。不料回到原地,他傻了眼——在他拣东西的当儿,他的车被人当旧货拣走了——只得自认晦气,抱着两件东西一路走回去。

 我也在外面拣过一次东西,那是2000年秋天,在北白川通拣了一台爱华的台式组合音响。这样档次的音响,几年前我刚“发烧”时都不玩,何况电源线被剪,知道是坏的。我只是想拆开看看,弄清里面的结构。谁料到,一搬进屋就遭妻子白眼:“这是非法丢弃!别人没法丢的东西,你倒抱回来,看你怎么丢出去!”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三下五除二,把四层组合拆得皮是皮,骨是骨,虽不懂电子技术,起码弄清了操作部分的物理结构。这于我日后正确使用音响帮助可不小。高兴劲还没过,烦恼就先来了,一堆散件没法扔。最后只好将外壳一一砸碎,装进可燃垃圾袋,电路板之类的拆拆装进不可燃垃圾袋,金属部件另装一袋作为资源垃圾,费了好大劲,这才将一台组合音响合法丢讫。妻子虽一脸不怿,但我心里很愉快:在国内可没这种机会,能让我痛快地拆一台音响。

是啊,国内电器的更新换代和淘汰虽快,但旧电器很少白扔掉,还在二手市场买来卖去。学生们要花两三百元,才能在旧家电市场买台旧彩电放宿舍里看。拣旧货这种小事,也折射出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早晨出门,能看到路边放着一台旧音响。那怕是还很遥远吧?

喜欢了解日本的朋友还可阅读一下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