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黑客”技术:修改成瘾记忆 更高效戒除网络赌博成瘾

 晴日心理 2021-07-22

最近,心理干预即将结束的网络赌博成瘾患者阿德说:“何医生,以前我一回忆起游戏开奖的情景就很开心,产生赌博的想法,可经过那次催眠治疗后,这段回忆居然变得很模糊。即使我刻意去想,但记忆就像被切断了的一样,马上想起你跟我说过的那些话!”

斗地主游戏开奖,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太令人振奋了!这意味着网络赌博成瘾的深度心理干预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不但可以更快速纠正患者对赌博的错误观念,还能“修改”患者对于赌博赢钱的记忆,更加深入地消除心瘾。

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其它成瘾疾病的治疗上,更加快速、深入地消除患者的心瘾。

网络赌博的心瘾消除难度大

以往,对于成瘾疾病的心瘾消除主要靠“深度催眠下的条件重建技术”(CRRDH),即在深度催眠下,让成瘾物质或行为与恶心等负性情绪产生连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这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各种物质成瘾,效果非常显著。可是,对于网络赌博成瘾来说,效果就不太稳定了。

因为,物质成瘾到了疾病后期,绝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严重的躯体伤害,非常痛苦,他们的戒断愿望往往非常强烈。

可网络赌博成瘾等行为成瘾的患者不太一样。他们几乎没有躯体上的痛苦,而且只要一想起以往赢钱的情景,往往马上就有愉悦、甚至兴奋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病理性的正性情绪记忆和错误的认知结合得太牢固了,负债累累、家庭破碎等现实痛苦往往也不能抗衡。在债务还清后、或者面临还债压力时,患者可能又会抱着侥幸心理去赌一把。

另一方面,很多患者非常偏执,总认为自己对某些赌博非常有能力、有天赋,一定能靠赌博翻身、甚至发家致富。虽然他们在理智层面知道这不可能,但在潜意识里总有挥之不去的影子,导致病情反复。

简而言之,对于赢钱的病理性正性情绪记忆对于赌博的扭曲错误观念就像是毒瘤的基石,非常顽固,不但让网络赌博成瘾患者的求治动机偏低,还让认知行为治疗等传统心理咨询效果不佳。只要这两大基石还在,赌瘾就很容易复发。

到底怎样才能尽量减弱、甚至消除患者对赌博的病理性正性情绪记忆?不少国内外科学家曾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有科学家甚至试图研发出定点消除记忆或情绪的药物。这难度太高了,可见的将来很难实现。

还有,患者对于赌博的歪曲错误观念到底是如何形成?如何矫正?

总之,网络赌博成瘾的治疗技术一度遇到瓶颈,一部分患者的疗效不稳定。当然,这里面还有部分患者没有完全交代真相的影响因素,后续我们会通过引进专业测谎仪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先按下不表。

幸运的是,通过最近几个案例的临床治疗实践,经过技术迭代,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扭曲错误的观念可能源于成瘾前的经历

我们曾经治疗过一个网络赌博成瘾患者,他有非常根深蒂固的歪曲观念:自己在赌球方面很有天分,要把赌球当做事业。无论如何都说服不了他,非常偏执,他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催眠治疗师Lucy决定尝试利用深度催眠寻找这个观念的根源。出乎意料地,很快就就找到了源头。

患者在深度催眠中看到,小时候他经常跟堂弟、堂妹们一起玩牌。他是家中长孙,人也聪明,便总是赢。一旁的奶奶便不停地夸,“我这个大孙子真聪明!有天分!以后肯定能挣大钱!”

患者从催眠中被唤醒后,才发现原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经常被奶奶这样夸奖,导致潜意识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很有潜能。

另一个神经性贪食症案例的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按照那位女性患者的自我描述,她特别能吃,只要清醒着就要不停地进食,吃的时候感觉很愉快,但因为又怕胖,便频繁地催吐。

这位患者当时27岁,骨瘦嶙峋,月经都停了多年,已婚没有生育,因为贪食问题只能长期窝在家里,社会功能则严重受损。

一开始,我们从“食物成瘾”的角度对她进行治疗,用深度催眠下的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消除她对进食行为的心瘾,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Lucy便再次利用深度催眠寻找症状的根源。原来,患者小时候是典型的“吃货”,尤其喜欢甜食。深度催眠下,她“看到”一个清晰的画面:胖乎乎的她坐在小桌子边猛吃甜食,身边的外婆不停地夸她能吃、身体棒、可爱。她一边吃,一遍听着老人的夸奖,心里非常兴奋。

从那时起,她觉得能吃东西是非常开心的,在读大学时逐渐发展成控制不住的贪食行为。Lucy对她的这段记忆进行处理之后,她的症状很快就缓解了。

这两个案例对我们有共同的启发:原来,有些成瘾患者的扭曲错误观念和症状源于成瘾前(大部分是儿时的)的特殊经历,他们在过度的肯定和夸奖中形成了错误而偏执的认知。

虽然这些经历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正性的、快乐的,但并不健康,是疾病的形成因素之一。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也属于广义上的“创伤性事件”。在临床上,我暂且称其为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如果不对这种情绪体验进行处理,症状就很难根除。

因此,在目前的成瘾治疗、尤其是网络赌博成瘾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患者在成瘾前、特别是小时候是否有相关经历。如果有,就用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进行处理。

赌博赢钱的记忆“修改”了

以上的治疗突破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既然可以利用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来处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那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思路处理患者对赌博赢钱的正性情绪记忆?

文章一开头的那个患者阿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前前后后已经输掉了几百万,忏悔了无数次,承诺改过自新,但都没有做到。

阿德描述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曾经多次看到大人在玩牌和六合彩的情景,当时觉得很好奇,也许这是他赌博成瘾的根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近年的赌博中,阿德曾有过两次赢大钱的经历,简直令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这个记忆非常深刻。阿德说,他几乎每次复发,都是因为深陷赌债危机,然后想起这两段赢钱的经历和当时的兴奋感觉,接着就控制不住地再想赌一把。

“其实就是侥幸心理,总觉得既然那两次能赢,那肯定还会有机会再赢,只不过自己需要更加谨慎,要见好就收”,阿德说。

很明显,这两次赢钱的经历对于阿德来说,也是一种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于是,我尝试利用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先对其小时候关于赌博相关的记忆进行处理,还发现并处理了另一个他已忘记、但隐藏在内隐记忆的相关事件。接着,我又对他的赢钱记忆进行了处理。

治疗刚做完时,阿德觉得没什么感觉。但到了第三天,阿德反馈,两段赢钱的记忆竟然有点模糊了。

“我刻意想去回忆,或者想赌博相关的情景,但感觉很困难,反而会马上想到你在治疗中跟我说的那番话”,阿德非常吃惊,“就像电影里的大脑黑客,修改了我的记忆,记忆中断了。不过,输入的是正能量”。

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后,阿德看到了康复的希望,迅速恢复了信心,治疗配合度高了很多。目前,治疗效果非常稳定。

情绪的改变可引发记忆改变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包括阿德和我一开始也不明白: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修改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还是跟情绪有关。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体,不但与事件本身有关,还与情绪、感受、认知和情景等有很大关联。核心的情绪记忆改变了,其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就拿大部分人都有的经历——谈恋爱来做比喻。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热恋时的大脑功能区反应跟毒品成瘾类似。比如,一想到对方就兴奋、开心,此时的大脑功能区的改变,类似于毒品成瘾者一想到毒品的反应。

大脑VTA区域(中脑腹侧被盖区)是大脑奖赏环路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多巴胺神经通道之一。研究表明,人们热恋时,该区域的活跃模式与毒瘾发作时非常相似。图片截于Ted演讲视频。

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热恋时的情侣对于两人的相处经历、情景记得特别清晰,而且缺乏理性认知。“情人眼里出西施”描述的就是这种正性情绪下的单向思维。

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关系进入平淡期,再想起对方往往就十分平静了。而且,对于热恋时情景、细节的记忆也渐渐模糊,刻意去回忆才能想起来。

甚至,如果两人最后关系破裂,相互产生仇恨的时候,虽然当事人都还记得曾热恋过,但对其中你侬我侬的情景可能根本想不起来了。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的因素,但情绪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的“修改记忆”就是类似这种原理,利用深度催眠这种心理干预技术能快速地改变患者阿德对赌博赢钱的情绪,让他对这段记忆感到模糊。在深度催眠中,我还对引导他对这段经历进行升华,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那么,当阿德下一次想起赢钱经历的时候,不但情绪是平静的,连记忆也是模糊的,产生赌博冲动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他还会马上想起我跟他说过的话,把这段经历当做财富,鞭策自己不断奋斗。

阿德每经历一次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强化,这个条件反射会越来越牢固。

还要说明一点,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这样的深度心理干预之前,一定要征得患者同意的。况且,在深度催眠中患者是有自我意识的,如果他们内心抗拒,催眠治疗师做的治疗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并不存在催眠治疗师偷偷“篡改”患者记忆的情况。

回想技术迭代的过程,我非常感慨,现代科学对人类大脑、心理和人性的理解仍然很肤浅。所谓的“科学”是带有时空背景限制的。很多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相,仅能说符合当下主流理论;而被认为有悖科学的谬论,却可能因某种突破而得到证实。

不久前,我自己也认为利用心理干预改变成瘾患者关于成瘾行为正性情绪的记忆是难以想象的。可没想到,通过探索和尝试,我们竟然找到了线索,并有初步的临床效果。这种冲击是非常强烈的。

在浩瀚的科学前,我们仍很渺小,唯有不断的努力,才能解开更多关于人类大脑和心理的谜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