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毕业就获得201万年薪,华为“天才少年”的养成秘诀

 晴日心理 2021-07-22

他高考复读,只考上了三本院校,最终却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拿到顶级年薪201万。

最近,27岁的张霁的励志故事走红网络。

很多人觉得张霁是“天才”,认为他的成功只能仰望,不能复制。所以很多家长看了报道之后,除了惊叹、赞扬、羡慕之外,内心并无多大触动。

但张霁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确实,第一次高考失利,第二次高考只上了三本,这并不符合我们对“天才”的认知。

随着张霁的“逆袭”经历,原生家庭和奋斗理念被媒体挖出来后,一个“非天才少年”的炼成记才逐渐清晰起来——张霁现在取得的成绩绝不是靠天资,而是靠超高的“逆商”清晰的奋斗路线图持续的付出和努力

那这些可贵的品质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霁有一对有智慧的父母。

高逆商比高考成绩更重要

张霁是一名复读生,高考考了2次,才考上了武昌理工学院(张霁考取时为三本院校,现在是二本院校)。在很多高中老师、尖子生的眼里,这所学校简直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明显,张霁的高考成绩并不优秀,甚至可能第二次高考也失利了,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他很可能在高中阶段有过学习障碍,没有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考试技巧,又或者是有考试焦虑症,每逢大考就状态不佳。

但张霁考上三本后,父母并没有打击他,甚至可能不断地鼓励他。张霁也没有自我否定和气馁,而是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设立了考研、考博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断付出和努力,向目标前进。

成功考取博士后,他又面临了发表论文的困难。他的第一篇投稿论文被拒绝了6次。第7次,张霁的第一篇论文才得以发表。

张霁说:“你会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继续坚持,这就是收获。”

从这一连串经历和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张霁的逆商真的非常高。

这样的逆商不是天掉下来的,不是老天爷给的,肯定与张霁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和榜样效应有关。

几乎毫无疑问,张霁父母不但富于自我反省能力,还懂得引导儿子在面对挫折时自我反省,总结教训,快速提升短板,不断向目标更进一步。

而且,在他们的影响下,张霁懂得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不会因一时的高考失败而萎靡不振。

相比之下,我们临床中接诊的很多青少年患者的高考成绩都比张霁优秀多了。他们来自重点高中,以考名校视为自己的高考目标,而且很多人也确实考上了211、985院校。

如果拿考上三本时的张霁与考上重点大学的他们对比,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说:他们比张霁更优秀,前途更光明。

可惜,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一时的。优异的成绩、众人的夸奖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心理隐患:缺乏逆商,缺乏越挫越勇的性格,缺乏人生规划路线图,未理解学习和成功的真正意义,而且过分执着于学习成绩和表面的优秀。

所以,一旦他们遭到较大的挫折,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受到威胁,很容易导致精神崩溃,陷入绝望,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不得不休学在家。

而这时,张霁已经在三本院校里学习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向考研、考博的目标不断进发。

这时再来拿张霁和这些高考得志的孩子相比,孰胜孰优?谁才是真正的千里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换言之,上了好的大学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高考考得不好,也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

我们临床上接触到的很多父母总是片面地追求学习的成绩和结果,对成功的定义也比较功利,目光短浅,一味地鼓励孩子考顶级大学,却不懂科学引导。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往往好心办了坏事。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成为第二个“张霁”,父母们一定不能只盯着张霁现在的成绩,还要看到他父母的教育理念:

引导孩子明白正确的、积极的学习的意义和成功的定义;

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习惯;

培养孩子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的“高逆商”!

独立能力靠引导不靠“放手”

根据媒体报道,张霁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坚决反对“包办式”教育。相反,他们身体力行地教张霁如何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张霁说:从懂事起,他的父母一般不替他做决定。每当要做一个重大决策时,他的爸爸都会分析这个决策的好坏,好在哪里,不利的在哪里,然后由张霁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直影响到现在,让我长大后成为了有主见的人”,张霁说。 

可能有一些父母看了这些报道之后会“照葫芦画瓢”,回家把这些方法也用在孩子身上。这个意识是好的,但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些引导方式背后的用意和意义是什么。

张霁父母的这个方法蕴含了几个教育理念:

懂得引导孩子明白,很多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有不同的利弊,应该分析利弊后再作选择,这是一种决策能力的培养;

懂得给孩子选择权,尊重他的选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见;

孩子作出选择后,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尽量减少弊端,遇到挫折时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换言之,张霁父母懂得在替孩子做决定和完全放手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前者很可能导致“包办式”教育,后者则可能令孩子孤立无援,遭受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与父母关系疏离。

而且,孩子受年龄限制,认知往往不如父母,就算有些孩子因为阅读大量书籍,其认知水平超过了父母,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在做决策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看清背后的利弊。

而张霁父母明显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有空间去成长和试错,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最近一个正在接受我们心理干预的患者家庭里,其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秉承着“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理念,几乎对孩子全面放手。当孩子遇到决策困难或在外界遇到困境时,这对父母总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比如,在患者6、7岁的时候,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他自己处理后这次事件后回家告诉了妈妈,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和理解。可妈妈却把他骂了一顿,认为与同学起冲突都是他的错。

在中学阶段,他与一名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老师把妈妈叫到了学校,妈妈还责备他为什么惹出祸来,害得自己非跑学校一趟。

虽然这对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方法却非常不科学。他们希望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却不懂得先教导孩子如何处理问题。

慢慢地,这位患者内心孤独、无助、对父母感到失望,他遇到难题时不再愿意与父母交流,还一度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认为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活到如今的。

在这个过程中,这名患者遭受了很多来自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最后被其他权威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

所以,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不是靠父母“放手不管”培养出来的,而是靠父母对孩子从小的积极引导和示范。

否则,表面来看,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可能有了,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疏远,甚至对父母排斥,内心缺乏安全感,抗压能力差,这样是很容易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也是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的。

培养延迟满足和付出意识

张霁回忆成长经历时,还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故事:

张霁他每次想要买东西,他的父亲都不会一下子让他轻易得到。

“比如,有个东西100元,爸爸总会让我去赚5元,另外95元则是他来出”,张霁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霁的父母不会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懂得延迟满足,引导孩子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想要有所得,就要先有付出。这样换来的收获更加可贵,也更能带来成就感。

关于“延迟满足”的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谢尔教授进行的“棉花糖实验”非常有名:

600多名儿童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马上把棉花糖、饼干吃掉,二是等一会再吃;如果他们选择等一会儿再吃的话,可得到双倍的奖励。

20年后,米谢尔教授再对当时参加测试的部分孩子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小孩的延迟时间与未来的学业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

当然,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获取成就有一定的数据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其它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学校教育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