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初中被诊断双相,4年漫漫求医路,艰难坎坷,始见光明(下)

 晴日心理 2021-07-22

昨天的家长自述文章里,患者烨华在初三时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几次情绪崩溃,焦虑、恐惧,不愿上学。

烨华的妈妈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太紧张所致,虽然有些担心,但仍在学习上提出要求,施加压力。后来,烨华发展出躯体症状,皮肤被阳光照射时有灼烧感,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愿出门。

烨华妈妈虽然内心抗拒,但不得不带孩子就诊精神科。她和丈夫从没想到,孩子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而且要住院治疗!内心极度彷徨、精神恍惚的妈妈一度爬上楼顶,希望一跳结束痛苦!

幸好,短暂的崩溃后,烨华妈妈及时恢复了理智,决定勇敢地直面困难。

——何日辉


(以下是烨华妈妈的自述文章)


孩子住院一周后,我们开始轮流到医院陪护孩子。当再次见到孩子时,他告诉我们自己可以晒太阳了,从住院开始,遵从医嘱服药调药,每周住院部科室会有一次心理辅导,一次科普知识讲座,每天下午会给孩子们安排各种活动。

渐渐地孩子情绪稳定了,服药依从性也好,我们就出院回家了。

初三下学期,经过和孩子协商,他返校上学了。只是每周总有一两天不想去,说压力大,烦。我们也和老师沟通过了,没有在学习成绩上太多要求他。后来中考成绩一般,就去了家附近一所中专就读。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复诊,孩子情绪一直比较稳定,只是偶尔有应激事件时会发脾气,但总体安全可控。

我们也按着主治医生的建议去看了一次心理咨询,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而且去了一次之后也不愿意再去了,也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在当地也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孩子聊过一次,孩子认为她不够专业,也只能作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后来,我在同事的推荐下,去北京参加了动力催眠学习初阶的培训,听说可以调节和改善情绪。回来后给孩子做了一两次他也不愿意做了,说是像念经一样,很不耐烦。

虽然孩子稳定下来了,但我总觉得他肯定有心结没有打开,有时还是会发脾气摔东西,玩游戏没有节制,除了游戏对什么都不大感兴趣,做事情缺乏动力。我们一直苦苦探索,想找寻让孩子信服的高效的心理治疗老师。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2019年3月份,我在网上看到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对何日辉主任的访谈。当时,何主任在节目上分析青少年滥用止咳水成瘾问题,及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我想,孩子打游戏入迷,何主任能解除毒瘾,何况小小游戏瘾呢?我一步步找到晴日的微信公众号,开始一步步详细了解何主任的专业破冰之旅。

在何主任精心撰写的文章中,我了解到了孩子的病因是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我们当父母的又没有及时给予排解,只是一味地看重学习成绩,施加压力,不当的养育教育方式让孩子遭遇挫折打击时,不能从容应对,从而造成创伤后应激失调。

而“双相障碍”也只是精神医学里的症状学诊断,不代表疾病的本质。而且,公立大医院病员众多,精神科医生时间有限,根本做不到面面俱到。孩子出现的发怒、摔东西,也是情绪失控时的一种激越反应。

我越看越觉得,文章写的是我们自家的孩子!

何主任也详细介绍父母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些科普知识干货满满,真是及时雨!尤其是家长自述的文章,让我们感同身受,深有启发。成功案例的文章更是让我们增强了对双相障碍这个疾病可防、可治的信心!

随后根据文章下方的咨询联系方式,我和助理预约了面诊时间。当时第一次跟孩子说起去广州面诊时,他很不屑。

他反问我:“又找了哪一路的专家大神吧?”我后来告诉他,只是来广州旅游一下,他才同意一起前往。 

面诊当天,我们抵达一楼时孩子已经很不耐烦,好在时间快到了,工作人员领着我们来到温馨舒适的面诊室。我们看到了电视节目访谈中的何主任,他真人比视频中更清瘦、年轻,也更亲切。

何主任向我们介绍了面诊的流程,先由父母简述孩子的基本情况。何主任跟孩子说,父母介绍病史时他可以回避,也可以旁听。孩子选择坐在旁边听,何主任还告诉他,如果爸妈说的与事实不符,他可以说出来,孩子同意了。

我们尽量客观、真实地回顾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患病情况,何主任仔细地聆听,在有的节点会询问,助手在旁边做记录,孩子对我们的陈述没有异议。

了解完这些基本情况后,何主任要和孩子单独沟通交流,我们忐忑不安地在另外一个房间等候。我心里不由得紧张至极,担心孩子又回避,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真实情况。

我屏住呼吸细听,虽然听不清他们谈什么,但我听到儿子声音不断响起,似乎还很欢悦。这真是奇了,何主任能让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信任他,走近他,真好。

两个小时的面诊很快要结束了,何主任向我们讲了他的初步诊断,还结合我们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从门诊出来后,我问孩子觉得怎么样,他说觉得靠谱。

后来,得知孩子的情况也符合晴日心身医疗机构的收治要求,我们心里顿时放松下来了。尽管治疗费用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非常昂贵,但有什么比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更宝贵呢!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心理干预的约定时间推迟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何主任在微信公众号上每周推送的文章,是我每晚十点的准时守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有时与孩子相处时遇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就在微信里向何主任请教,他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予以指导。这些春风化雨的点滴助力陪伴我们一路前行,日益成长。

盼望不如相见。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如约来到广州。

一开始的心理干预是睿智、专业的何主任亲自为我们做认知治疗,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

每一次的诊疗,何主任总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帮助我们厘清思路,溯本追源,解决核心问题。

随着诊疗的持续进行,孩子也越来越信任何主任的专业、敬业了。

接下来何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美丽、智慧的催眠治疗师Lucy,由她为孩子进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治疗。

初见Lucy,感觉她精干,知性,美丽大方。不知Lucy跟孩子聊了些什么,第一次会面后,孩子对我说:“我觉得Lucy姐姐有点厉害!”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第一感觉。

孩子的第一次催眠修复进行后,他出来兴奋神采飞扬。我按照之前何主任和Lucy交代的,没有多问什么。孩子只跟我说身体发热,觉得很畅快。我在心里认为这就是一次心理排毒治疗吧,祛除情绪中的“垃圾污垢”,填充更多的丰盈阳光!

第二天下午,何主任对孩子进行催眠修复后的反馈和认知强化,同时针对孩子在催眠中映显出来的问题,对我和丈夫进行家庭治疗。

我真的觉得很神奇,那些多年前我已经记不起来的创伤事件,Lucy在孩子的记忆深海里如捞针一般,精准捕捞、修复、正向重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肯定难以置信!我才明白,只有把这些创伤精准找到并修复,孩子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向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几次催眠修复,孩子越来越信服何主任和Lucy,配合度也越来越好,效果自然也甚佳。

在一次做完认知治疗后,孩子说:“我的三观都被改变了”。我认为,他的意思是接受了更积极、健康的三观。

怎么说呢,Lucy的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就像是一位修复灵魂深处伤疤的外科专家。那些遥远、模糊的创伤过程被精准捕捉,并进行高效修复,认知调整。

家庭治疗时,何主任反复跟我们强调,孩子的康复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成长、进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孩子爸爸深以为然。孩子的不断改变也让我们信心倍增,何主任和Lucy是行业内多学科诊疗、修复心理创伤的一面旗帜!

现在,我们的心理干预刚刚结束,孩子在何主任的指引下逐渐减药,基本撤药,且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孩子的情绪稳定,信心也越来越足,一直说是何主任的专业让他找回信心。我们听了十分欣慰,目前孩子在家调整适应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曾经信心满满,自以为是。觉得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我都带得好,自己的一个娃儿怎会教不好?

我把自认为正确的、有用的都强加给孩子,且不容质疑反驳,直到被现实狠狠打脸,在无边的愧悔和挫败中受尽折磨。

爸爸妈妈不只是孩子亲近的人,一句句亲昵的称呼,更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反省提升的职业!

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科学的养育知识,避免掉坑,学习科学心理学知识,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同时也能调适自己及家人。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幸福的人生,个人觉得这一点尤其重要。

同时,父母也应该关注社会动态,国际局势,时评热点,能够站得更高处地去引领孩子。新的时代,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是尽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成长启航的温馨港湾,是每一次回想都会温暖、更有前行动力的加油站。

我们要蹲下身子,民主、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只有被尊重了,才会去尊重别人。有时,孩子不那么可爱时,正是最需要我们更多地给予爱的时候。

孩子的抚养教育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的一项工程。

短短的十几年的工期,庞杂细碎的日常,既要有温柔圆融的妈妈悉心照料,呵护成长;更要有坚韧勇敢的爸爸来树立榜样,引领示范。

一旦错失这宝贵的成长周期,后面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角色缺失带来的伤痛。所有父母欠下的债,总归要在成长中去偿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灵气的天使。他们来到我们身边信任依恋我们,我们最大的希冀应该是孩子平安、健康,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孩子的笑声是最动听的音乐,孩子与我们的不时闲聊是最重要的话局。在这一点上,父母也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尤其让我们感动、感恩的是,何主任和Lucy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额外的便利和帮助。当何主任了解到我的家庭情况后,主动帮我推荐介绍广州这边的学校招聘信息,希望我的工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遗憾的是,由于个人的年龄和职称等原因,一时未能如愿。但我深深感到何主任真是一位有大爱大德的仁医!

惟有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祝愿晴日医疗茁壮成长,日益壮大,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和家庭,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写在最后:

再次感谢烨华妈妈的分享!她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孩子患病后,父母焦虑、彷徨、绝望的心路历程,很多患者家属也走过这一段辛酸的路。

在烨华妈妈的文章里,对烨华爸爸的描写并不多。其实,他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造成过不少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烨华爸爸工作较繁忙,一开始并未陪同孩子来就诊。但后来我们要求他必须前来接受家庭治疗,否则他就算有自我反省意识,但很可能自我反省不到位,且难以作出具体化的改变和提升,亲子关系也就很难有本质上的改善。

昨天的文章提过,烨华爸爸一开始对我们机构认可度不高,只是抱着试试看、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我们一度担心他不肯配合接受家庭心理干预。

但幸好,经过前期的心理干预,烨华的一些症状快速消除,爸爸对我们的认可度大幅度提高,很快就先放下工作到广州来了。我们向他反馈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与烨华患病相关的创伤事件,爸爸很惊讶,感触非常深,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我们的信任度,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康复。

可是,爸爸陪护孩子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风波。有一次,因对烨华的一些行为不认可,爸爸脱口而出:“贱货!”

烨华有些生气,但幸好经过前面的创伤修复,他的情绪稳定多了,没有跟爸爸吵起来。他说,如果是接受我们心理干预之前,他早就爆发了。

这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暴露了烨华爸爸的问题。我在家庭治疗时,狠狠地“批”了他一顿,希望他可以彻底醒悟。我分析他为什么会对孩子说出这句话,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自负、自以为是的心态,“你这种情况,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几乎都能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你一定要深刻反省!”

爸爸很尴尬,连连点头。而一旁的妈妈眼泪刷地流下来了,她说丈夫确实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她的三观不合,两人总是吵架,也因此给孩子带来过不少伤害。

这次心理干预过程中,烨华爸爸的话不多,但事后他给我发来长长的微信留言。后来他改变了很多,反省了与妻儿的的相处方式,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想法,一家三口的关系大大缓解,形成了良好的“治疗联盟”。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往往能照出父母自己都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提及的问题。烨华一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孩子生病对于家庭来说是重大打击,如果找不到科学、合适的方法,这道坎迈不过去,整个家庭都会被拖入困境。

但如果父母懂得自我反省,再借助专业的、优质的外界资源觉察到自己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变和提升,那么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都可以大大改善,而且进入良性循环,整个家庭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有“家”的感觉。这种稳定而持久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这对至家族后代、整个社会来说都有非凡的积极意义。也是我常常说的“坏事变好事”。

最近,我们也在梳理烨华的心理干预过程,准备向大家分享他患病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和康复过程中的曲折,总结一些有启发性的家庭教育建议。预计将于下周推出详细的案例文章,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