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抑郁症/双相女大学生顺利康复,贪食和学习障碍竟不治而愈(上)

 晴日心理 2021-07-22

昨天分享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小琴妈妈的自述文章。2018年,当时未满20岁的小琴随妈妈前来接受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至今时隔两年,她的妈妈对很多干预细节已难以清晰回忆了。所以,她的自述文章相对简洁。

但小琴从小到大遭受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多的,来面诊时症状相当复杂:

她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容易莫名地悲伤,掉眼泪,总是自责,也有焦虑、恐惧情绪,自杀的念头比较强烈;

她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对父母大发脾气,在家摔东西,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但事后有时又完全不记得,觉得自己的大脑不受控制,精神科大夫因此考虑她是双相情感障碍;

她经常暴饮暴食,暴食后因为怕胖又催吐,可以被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大一下学期开始休学在家,有重度“拖延症”,表现为懒散、意志消沉;

她还有类似于囤积障碍(强迫症的特殊类型)的症状,明明家境尚可,她也知道不用过分节俭,但她看到空瓶子就忍不住捡,拿回家攒在一起;

她排斥异性,“他们太靠近了我就想吐”,自称是“不婚主义”者,而且打扮中性,拒绝穿裙子、裤袜等女性打扮……

后续通过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发现,这些症状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尤其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以及男性带来的创伤。她甚至遭遇过不下2次的性骚扰!

幸好,经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再加上小琴父母及时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她后续康复非常顺利。她不但成功复学,成为学霸,还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为人处事成熟、理性。父母和我们都非常欣慰!

以下分享小琴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过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面诊时带着废品

小琴随母亲前来面诊时,一眼就看出来这孩子非常不自信。她总是低着头、弯着腰,眼睛不敢直视别人、眼神闪躲,说话时声音很小,手上还紧紧地攥着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是两个空饮料瓶。

我以为这是母女俩喝光了的饮料瓶,便说:“这垃圾你交给我们工作人员扔掉就好。”但小琴看了我一眼,手里攥得更紧了,神情很不好意思,但不说话。

小琴妈妈解释:“她一直有这个习惯,在大街上看到空瓶子、易拉罐就忍不住捡,哪怕是垃圾桶里的也不嫌脏,我拦都拦不住,她非得拿回家攒着一大堆。最后家里实在没地方放了,是我拿去扔掉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我跟小琴交流,她说小时候家庭经济一般,那时就捡瓶子希望帮补家用。但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很多,根本不需要了,但看到空瓶子还是忍不住捡,她自己也搞不明白原因。

她这个症状有点像强迫症及相关障碍中的“囤积障碍”。但如果这该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出发,我们认为这属于“囤积成瘾”。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背后肯定有相关的病理性记忆。下文再揭开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谜底。

小琴当时看过好几位医生,曾被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通过网络问诊另一名权威精神科医生时,医生怀疑她是双相情感障碍。

自确诊后,她一直服用药物,但药物副作用比较严重,几乎每天都会呕吐、恶心。但为了控制情绪波动,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不得不坚持服用。

小琴中学时爱好阅读文学书籍,尤其喜欢看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及村上春树的小说。

整个面诊过程中,我与小琴及其妈妈交流得很顺畅。妈妈对我们的信任度很高,坚持说服女儿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

经过排队、前期的认知心理干预和催眠感受性测试后,小琴开始接受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其复杂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也慢慢浮现了。

自责的根源

小琴当时总是被深深的自责感困扰,做事情不顺利的时候特别明显。她说,现在休学了,但每天都会莫名地伤心,很容易回忆起小学四年级时的往事。

当时一名男同学给她写情书,却被妈妈发现了。明明是10年前的事了,但她一想起来就十分自责,接着就陷入内疚难以自拔,非常痛苦,导致情绪波动。妈妈也为当初的不当处理而道歉过,但是没有明显的效果。

催眠治疗师Lucy第一次处理的问题就是她的“过分自责”,这有助于较快稳定她的情绪。

Lucy在深度催眠下发现了6个创伤。第一个浮现的心理创伤就是小学男同学写情书事件。当时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喜欢她,偷偷写了情书递给她。小琴又开心、又羞涩,小心翼翼地情书折好,放到口袋中。

当天,小琴妈妈洗衣服时一下子就发现了情书,喊来小琴连连追问。小琴很害怕,但不敢说实情,谎称是自己写的。

在一旁的爸爸没说什么,妈妈当时也没有严厉的指责,但语气中透露着一些质疑。她严肃地告诉小琴,“绝对不能影响到学习!”结果,发生这件事后,小琴的学习成绩却真的下滑了,小琴妈妈非常生气,责备小琴跟男生交往影响了学习。

当时Lucy在深度催眠下继续深究学习成绩下滑的原因,发现其实小琴与该男生一直是正常交流,没有做出格的事。她成绩下滑是因为妈妈警告她之后,一直过分担心、焦虑,学习容易分神,考试也有些紧张焦虑,实际上,是因为妈妈的不当处理导致她出现了学习障碍。

但小琴没有能力觉察这些根本的原因,她觉得自己被妈妈说中了,一方面自责自己成绩下滑,另一方面自责不小心让妈妈看到了情书。而且,她开始回避那个喜欢她的男生,男生一发来QQ信息她就马上删掉。

后续,只要男生稍微跟她多交流,她本能地感觉不安、自责。我们认为这是她不愿意、也不敢跟异性交流的原因之一。当然,后续还发现了更多关于男性带来的心理创伤,后文再详述。

第二个创伤发生在小琴约6岁。那时,小琴的爸爸出差回家经常带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有一次,爸爸还给她买了一条非常好看的白色连裤袜,小琴非常喜欢。结果表姐看到了,二话不说就要拿走。小琴坚决不让,还跟表姐打了起来。

小琴妈妈很生气,骂她不懂礼貌,让她向表姐认错。小琴不肯,妈妈命令她跪在凳子上,还打了她,但她还是不认错,大声哭了起来。

妈妈更加生气了,把她揪起来关在家里的杂物间,问她认不认错,小琴仍然一边哭一边大吼:“我没有错!”

这下妈妈火大了,觉得这件事必须让孩子认错。她把小琴的上衣和裙子脱掉,就剩短裤和背心,把她推到家门外的巷子里罚站,转身回屋关上了门。

当初她们家是在农村,家门外就是村里的马路,路上有村子里的人来来往往。小琴孤零零地站在家门口,“我觉得很多人看着我,嘲笑我。我心里好想妈妈,她打我、骂我的时候,我怎么就不认错呢!我真像个傻子一样!妈妈,你快出来吧,哪怕你喊我一声,我就服输了!”

小琴心里非常恐惧、无助和自责,但妈妈很久都没有出现。这件事对小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从那以后,她非常讨厌穿裙子,可能是因为当时她穿得裙子一下子就被妈妈脱下来了,后来还被路人嘲笑,觉得穿裙子非常没有安全感,她也拒绝穿连裤袜,当时正是因为那条白色裤袜,她才遭到妈妈责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琴妈妈当时女儿的教育方式确实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造成了很多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个心理创伤则无意中涉及了小琴“囤积成瘾”的心理根源。小琴3、4岁时,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在老家照顾她。一天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屋顶被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一道闪电过后,雷声轰隆而至,似乎房子都快要被劈倒了。

小琴妈妈当时很年轻,丈夫不在身边,带孩子也很辛苦,又遇到极端、可怕的天气,可能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凄凉无助,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哭了出来。

虽然小琴那时很小很小,但她已经知道心疼妈妈了。她在深度催眠下说:“我那时觉得,如果妈妈不是为了要照顾我,爸爸不是为了要挣钱养活我,他们就不用分开了,妈妈就不会哭了。我很自责,也很想保护妈妈”。

出于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小琴萌发了要减轻父母负担的想法,在吃的方面非常节省,自己很少吃零食,上小学后又萌发了为家人赚钱的想法。但她那么小,能有什么办法呢?想来想去,只有开源节流。除了自己尽量少花钱外,她总是捡村里和学校里的空瓶子、易拉罐,然后拿去卖钱,一分钱一个。她舍不得让爸妈买新的铅笔,总是捡同学用剩的烂笔头,能省则省。

我们认为,当时她捡废品拿去换钱时,内心是很开心的,认为自己终于可以保护妈妈、减轻爸爸的负担。不排除妈妈当时也夸她懂事,这就更加强化了她的成就感和兴奋感。

所以,捡废品这个行为反复带来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导致了成瘾行为,她捡废品时觉得放松、开心。

以至于后来家庭条件明明宽裕了,她也知道不需要再捡废品换钱了,但看见了还是忍不住有去捡的冲动。再加上她当时情绪症状严重,捡废品带来的放松、愉悦可能成为了她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

第四个创伤发生在小琴7、8岁时。那时小琴爸爸特别爱外出打牌,夫妻俩为此经常吵架。有一次周末,爸爸下班后又去打牌,小琴妈妈头晕得厉害,打电话给丈夫,但他一直不接。

小琴妈妈简直气疯了,翻出夫妻俩的结婚照撕了个粉碎,还指着小琴大声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爸离婚了!”

晚上爸爸回家后,妈妈强烈要求离婚。爸爸当时也非常痛苦,他哭着哀求妻子,说自己一定会改的,孩子还小,不能离婚。妈妈后来黑着脸,没说话。

小琴一直在旁边看着爸妈,她心里又充满了自责愧疚,“他们平时总是吵架,我本来就觉得,他们两个人分开生活比较开心。原来他们是因为我才生活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总是拖累他们,如果我没有出生那该多好,爸爸妈妈都不会痛苦了。”

篇幅所限,另外2个创伤就不一一阐述了。Lucy在深度催眠下对这些心理创伤都进行了高效修复,纠正了她过分自责的心态,并引导她积极、客观、理性地看待父母的婚姻关系。

神奇的是,下一次小琴来接受心理干预时就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妈妈也反馈,女儿看到废品再也不去捡了,囤积障碍的症状一下子消失了,情绪也平稳了很多!

我非常震惊!一次深度催眠竟解决了3个问题:过度自责、内疚的心理,不爱穿裙子的中性打扮,还有“囤积成瘾”。尤其是囤积成瘾,主流精神科认为这是强迫相关障碍的一种,康复难度很大。

重度“拖延症”的背后也是创伤

上一次深度催眠治疗的效果立竿见影,小琴和妈妈都非常惊喜。她们提出希望快速处理一个行为问题——做事拖拉。

小琴是“拖延症”的重度患者,自从出现心理障碍后,做好的计划几乎从不及时完成,甚至彻底忘记。小琴知道不该如此,但就是改不了。

说实话,很多精神心理健康的人也有这个拖延的毛病,并动不动就自嘲“我有拖延症”。大众普遍认为拖延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还会贴上“懒”“不上进”“遇到困难就逃避”的标签,但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深究背后的心理根源。

而Lucy在深度催眠下发现,原来所谓的“重度拖延症”,背后也有对应的心理创伤。

第一个创伤发生在小琴刚上小学时。她刚开始学语文,每天的作业就是把当天学习的生字写20遍。她非常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写,但速度很慢,总是完成不了作业。最后为了赶作业,她开始写得飞快,字迹自然潦草、难看,结果第二天因为字迹潦草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琴太郁闷了,她产生了一个错误认知:“写字要慢慢写才好看,做事也是,只有慢慢做,才能完成得好。”

第二个创伤大约在小琴13岁时,一天她的妈妈偏头痛严重发作,还出现呕吐的症状。小琴吓得赶紧跑去找爸爸。

这时爸爸又在打牌,而且正玩得起劲,根本没把小琴的话放在心上。小琴担心妈妈,非常着急,不停地催促爸爸。爸爸一下子心烦了,大声地训斥:“急什么急,又死不了,再等等!”

无奈之下,小琴只好先回家照看妈妈了,却发现妈妈的症状已经缓和了。

这件事又给她留下了错误的认知:“妈妈当时病得那么严重,但后来自己又恢复了。天大的事都能再等一等,何况平常的小事,没有什么好着急的。”

小琴的这些心理创伤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所谓的“拖延症”的背后有没有懒惰、逃避、不上进的心理因素?这肯定不排除有,但也不是全部。个体在成长和工作过程中经历的一些负性具体事件,可能令其对“拖延”产生了错误的、扭曲的观念,这也是一大因素。

有“拖延症”的读者如果发觉自己也有这个问题,可以加强自我觉察,仔细回顾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错误的、扭曲的认知或观念,再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改善“拖延症”。

排斥异性背后的遭遇

第三次深度催眠干预时,Lucy对小琴“厌恶、排斥异性”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她当时具体表现为:只要男性一接近她,她就会感到厌恶和恶心,心里非常排斥男性。需注意的是,小琴“厌恶、排斥异性”的心理与奉行“不婚主义”虽然有一些联系,但并不完全是同一个问题。

如果小琴想顺利康复,以后正常地上学、工作,就必定会涉及与男性的正常交流和相处。这是我们和她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的主要原因,当初处理的时候,主观上并没有过多涉及她个人的婚姻观、恋爱观。

在深度催眠下,Lucy发现小琴遭受了大量来自于异性的心理创伤,而且涉及了性骚扰和性猥亵。

第一个创伤在小琴6、7岁时,父母经常把她带到姑姑家玩,姑姑的儿子、也就是表哥当时大约14岁。

有一次,哥哥招呼她到房间里一起玩,还把门关上了。接着,表哥强迫她脱掉裤子,还坐在她的身上,并告诉她不能告诉大人。

据小琴回忆,表哥后来一直对她很好。这很有可能是当时表哥受到了一些不良影视资料、动漫书籍的影响,又初步萌发了关于性行为的意识,所以进行了模仿。这类似于孩童之间的“性游戏”,并没有明显的恶意欺负或侵犯的意思。

可这让小琴觉得很害怕,想推开表哥又不敢,有恶心、想吐的感觉,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继而对异性产生了排斥心理。

小琴上小学三年级时,跟随父母搬到城市上学,也发生了一个相关心理创伤。由于不懂当地方言,她难以融入同学圈子,一些调皮捣蛋的男生也爱欺负她。其中一名男生小军,总是对小琴动手动脚,摸摸头发,拍拍肩膀,让小琴非常厌恶。

一次升旗仪式时,小军站在她后面,竟伸手摸了她的屁股,她回头瞪了小军一眼,小军不但不认错,还猥琐地笑了起来。“我那时心里觉得非常恶心,就像小时候被表哥欺负一样,感觉很脏!”小琴非常生气,但也不敢发脾气。放学回家后她跟妈妈说,但妈妈根本不在意,认为是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几句话就把她打发了。妈妈简单的处理,让她又受到了伤害,内心有委屈、埋怨和耻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初中后,小军和小琴还在同一所学校。一次全年级在操场上开大会,小军又碰巧站在小琴身旁。有了上一次的遭遇后,小琴非常焦虑、害怕,而且不敢去看小军,“我觉得只要我不看他,他就不会发现我。如果我看他了,他就会来伤害我。”

上中学后,有一次小琴跟随父母回农村老家。小琴刚进超市时感觉肚子疼,赶紧跑到附近的公厕。当地的公厕比较简陋,排水道是贯通男、女厕并伸往的厕所外的一条水沟。

小琴蹲下后,突然发现水沟里倒映出一个男人的影子,她突然意识到这男人站在厕所外的水沟旁,正在偷看自己!她吓坏了,马上拉起裤子就跑。

这个创伤令她心有余悸,一连几天都非常不安,每次上厕所都心惊胆战。这两个来自于同学小军和被偷窥的心理创伤,不但加深了她对男性的抵触,还导致她害怕与人对视。

除了来自于学习、社会上的心理创伤外,小琴对男性、婚姻的排斥还与父女间的亲子关系有关。

小琴的爸爸以往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休假时也经常沉迷玩牌,疏于对小琴的关怀和交流。再加上小琴父母当时夫妻关系不良,妈妈有时会在女儿面前贬低爸爸,小琴本来相对而言就跟妈妈比较亲,这自然也会加深她对父亲的不满。

更糟糕的是,后来一件事令她怀疑父亲出轨,背叛了母亲,形成了深度催眠下找到的第四个心理创伤。小琴告诉过我们,在她的记忆中,有一次她发现爸爸的枕头上有其她女性的头发,还有一股她从来没闻过的香味。她内心很恐惧,怀疑父亲出轨了。

但在深度催眠下,Lucy并没有找到这个记忆的画面,不排除可能是小琴的相关外显记忆有所出错。但从昨天小琴妈妈的自述文章中得知,她父亲后来出轨了,也被小琴知道了。

我们曾多次强调,父女之间亲子关系不良极容易导致女儿长大后在恋爱及婚姻中的不理性、容易遭伤害,可能表现为过于渴望爱情,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感情,来弥补从小缺失的父爱。

还有另一种情况,女儿与父亲的关系非常恶劣,对父亲的怨恨很深,还慢慢泛化到对于所有男性的排斥,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也容易演变成不婚主义者或继发性同性恋。

希望通过小琴的真实例子令广大父亲有所警醒,一定要有意识地与女儿培养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一次深度催眠后,小琴想象与男性相处的画面时,厌恶感大大减弱,认为可以较正常地与男性交流了。但当时我们还来不及了解其深层次的婚姻观和恋爱观,所以未单独地、深入地处理其“不婚主义”的相关病理性记忆。

这时,因家里有一些事务需妈妈回去处理,母女俩便紧急赶回去了。本来小琴的状态挺好的,一家人都很开心。

结果没多久,小琴妈妈通过微信紧急联系我,称小琴说自己又遭到了一名乐器老师的性骚扰,一下子情绪大爆发,还大声威胁要杀了妈妈!把自己关起来拒绝与父母交流!妈妈非常焦虑担心,孩子是不是复发了?

我们也很着急,本来才修复好了小琴排斥男性问题背后的创伤,结果又遭到异性骚扰。小琴如此激动,是因为这次骚扰再次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还是另有隐情?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小琴如何顺利渡过这次难关?明天继续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