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符号学历险》读书笔记4

 新用户3040MMv7 2021-07-22
西方人总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总是应该遵从于某种理性,比如某人在做选择之前,有去预测未来的后果,从而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且不论“预测后果”是否靠谱,扪心自问,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权衡利弊,而不是一意孤行呢?也许所谓的权衡利弊,是一个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有前因后果的符号-解释链条,在旁观者的眼中,符号化之后的再解释。所谓旁观者清,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

符号学、哲学说的再玄奥,始终是因人而起的思维游戏。脱离开人的因素,来到客观世界里,它便不存在了。当然有趣的地方在于,人本身是一个不能再客观了的客观事实。因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小时候总以为名字这东西无甚神奇,不过是一个代号。不假,名字真的是一个符号。一系列客观现实,被旁观者观察到之后,将其符号化,也就是命名。比如到达、离开、观景、娱乐、拍照、坐车、打瞌睡,这一系列连贯的行为,冠以旅游之名。行为一定先于名称,行为是客观的,而名称是主观的。但当这名字扩散到了集体语境里,这名字也成了客观事实,说到旅游,人们自然会以这一系列连贯的行为去解释它,从而影响自己的下一步行为。或者说,完全不讲旅游这个名字,那们讨论这一系列行为,便成为不可能,或者变得非常麻烦。

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得到了一个名字,或张三,或李四。这时这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是客观的,而他的名字只是父母赋予他的一个符号,用这个名字解释这呱呱落地的一个小生物。但随着他的成长,无数的行为和记忆注入到这个名字里,无数和社会的沟通,或好或坏的解释着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又称为这个人的注解。这就是所谓的“名声”。名字,一旦和名声联系到一起,那便是“人的形,树的影儿”,名字立了起来,或趴了下去,成了一个关于这个人的客观现实。所以电影里说,名字没有被遗忘,这个人也变没有全死。

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名字是某种已被写出、已被阅读、已被完成的事物的精确的、无可怀疑的痕迹,他们如科学事实一样坚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