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婆替儿子求复婚,儿媳反讽:我没有你儿子干净,哪能配得上他啊

 东林夕亭 2021-07-22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她将这段话中的“好人”称之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去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这是她在九十六岁高龄时讨论哲学的感悟,既想到了生,也想到了死,进一步想到了“灵魂”,认为唯有人能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才能用“灵”去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

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理解这些哲学层面的东西,理解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落实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就出现了分化,有了所谓好与坏的标准,有了会做人和不会做人的区分,有了会不会做自己的区别。

就像周国平所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冤枉他,因为从头脑到心灵,已经找不到真正属于他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

具体来讲,不会做自己的人,可以细分为两种,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过于自私的人,认为自己才智过人。

过于自私的人,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没有按照“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的人,这种人的自私虽然也有受他人影响的因素,不过始作俑者是自己,他们认为自己理解的一切都是绝对的,认为自己才智过人,从而就总是否定别人,肯定自己。

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你之所以不愿意跟他们长久相处,是因为相处起来不开心,不管你们聊什么,哪怕只是闲聊天,聊的是开放的话题,他们也会先否定你的每一句话,然后宣扬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妄图让你为他鼓掌。

相较于年轻人而言,年纪大的人身上更容易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在自私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经验主义,从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如果一位婆婆是这样的人,跟儿媳相处的时候,肯定不会愉快

朋友秀秀之前的婆婆就属于这种人,当初毁了秀秀婚姻的人是她,之后替儿子求复婚的人也是她,而即便是求复婚,她依然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用否定秀秀的方式要求她复婚,结果被秀秀反讽:“我看还是算了吧!我没有你儿子干净,哪能配得上他啊!你当初就认为我不干净,认为我没有你儿子高贵,继而拆散了我们的婚姻。现在还玩这一套,说我这样的人跟你儿子复婚是福气,你不觉得自己的话前后矛盾吗?既然看不起我,为什么还想让我复婚?”

只能说,她婆婆这样的人连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不具备,一切都是按照她自己的标准,表面上看她在做自己,实际上她不懂做自己,因为她根本不懂在现实世界中如何与人相处,她没能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好环境,只能说她自己,迷失了自我

过于他律的人,只敢活成一个影子。

秀秀曾经就是过于他律的人,活在婆婆的阴影中,就像杨绛先生那段话中所说:她想跟婆婆和平共处,想做个老实人,婆婆就欺负她;她稍微表现得大方一点,婆婆就排挤她;她大度退让,婆婆就侵犯她……她的各种变化都是为了迎合婆婆,完全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活,却并没有得到婆婆的认可。

如果她一直没有清醒过来,就会活成婆婆的影子,成为一个只会想方设法迎合婆婆的机器。等到以后她成为婆婆了,成为长辈了,难免会依葫芦画瓢,变得跟她婆婆一样,这样的话,对于本来是好人的她来说,就废了。

如何才能不被别人错误影响?如何才能有自己的三观?关于这一类问题,杨绛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才会轻松。

所谓信仰,不管是信一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其他,归根结底是坚信一种“信念”,不是说你信某个被定义的神明就能让自己价值,关键是背后的信念,只有这个东西不灭,才能知道我们的现实生活,才能让我们主动去做自己。

信念这种东西是看不见的,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说,我们领悟信念的方向要朝着“真善美”靠拢,比如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坚信还是好人多,坚信宽以待人才能被人善待等等,唯有让自己坚信这些信念,才能运用到自己身上,从而才会有自我,才能做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