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13 |久病有孝子

 周氏纵横 2021-07-23

今天我们讲两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在很多家庭,有个很现实的事实,那就是: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关爱下一代,子孙身体健康就是孝顺父母。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功利,但很实在。有句老话,听起来很无奈却很真实,这句话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年老多病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中老年人大部分的病都是年轻时候积累而成的结果,每个人在这个因果律都是逃不掉的。但从修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多病是因为缺乏保持健康的能量,当然也是德力不够。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就是儿孙的福气,就是帮助儿孙解决生活上的大问题。当然没有人想得病,病来了才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奈,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亲情的冷暖。
 


大部分人都要面对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父母的事情,其实到了中老年生病是一个规律,几乎没有人能逃避,不同的是病重还是轻、早病还是迟病的问题。2011年,我父亲因为感冒,在家里拖延了两天从而发展为脑水肿,在医院重症病房抢救了两天两夜,终于脱离危险。他在普通病房住院40天才出院,并且留下了耳聋的后遗症。在整个过程中,主要由我大哥在医院照顾。因为我要上班,所以只有在周末才有时间到医院帮忙照顾。从病情的分析来看,很明显是父亲年轻时候不注意照顾身体、透支健康积累而成的结果,当然也有偶发性,例如一开始对小病没有很在意,所以积成大病。一开始,我觉得大哥能够做到不厌其烦,但两个星期之后就开始抱怨,不过一段时间后也只好面对现实了。家家有难念的经,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抱怨,原因就是发生的问题冲击和影响了我们已经习惯的生活局面,原来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原来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从晚辈的角度来看,只能说是自己不够孝;从长辈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自己的德不够,从而获取幸福生活的能量不够,当然一切都是自己感召而来。从生病到治病,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病情带来的种种苦楚和心酸。跳出这个问题看社会,你就会发现一个老人若是无疾而终,也算得上是有道之士。

 
父母生病了,作为子女当然要面对,并且要努力解决父母由病情带来的痛苦。《弟子规》的这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句话是讲汉文帝,即刘邦的四儿子刘恒,他是当时出名的大孝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刘恒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并且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温度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汉文帝成为当时百姓心中最好的榜样,他用行动践行“以孝道治天下”。
 
现代社会,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我们不一定要做到“药先尝”,也不一定要“昼夜侍,不离床”,但孔子讲的“色难”便是在照顾长辈的时候最需要思考的,孝顺父母就需要不厌其烦;当然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父母晚年避免疾病,那是更有为的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