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19 |言行见教养

 周氏纵横 2021-07-23



今天讲两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说话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打交道就是沟通,就是交流,一般都要说话。说话总会带有一定的情绪,而且所有的讲话都要讲究一定方式。
 
一般来说,说话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上”对“下”的讲话,例如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上司对下属。这种类型的讲话,“下”与“上”是连在一起的。这种说话的方式,既可以用平等的方式,也常常可以用带有一点命令语气的方式。作为“下”的一方,一般都要理所当然地接受。第二种是“下”对“上”的讲话,一般要求带有尊敬的态度。“上”以平等的姿态对“下”,一般被理解为谦卑与平和;但“下”以平等的态度对“上”,往往就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甚至是没有教养。例如,父母可以直接叫孩子的名字,但要是孩子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便被认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所以《弟子规》讲的“称尊长,勿呼名”,在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注意。关于上下的问题,曾经有个学生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为什么老师可以骂学生,学生不能够骂老师?”我首先是用冷处理让学生心平气和,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才跟她说:“首先骂人是不对的,无论是谁骂谁。因为讲话代表身份,更代表教养;教师骂学生,究竟是为学生好?还是为了所谓的'恨铁不成钢’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呢?说出去的话,如同被泼出去的水,已经是收不回来了。但如果你能够用心平气和的态度、用微笑的方式和对方讲话,那么那时那刻你是老师,对方是学生。”
 


还有一种类型是平辈之间。平辈之间要讲究“悌”,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今天和古代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在某个意义上,古代没有同辈的概念,只有上下,当然真正明白“敬”之后,便没有上下的概念。今天的同辈,一般是指同伴、同班同学、同龄人、同事等。同辈之间的讲话,相对要宽松一些,但是依然有章可循,依然有明确的规矩。宽松的可能是氛围,而规矩的讲究,体现的是教养。

至于“对尊长,勿见能”这句话,我没有完全认可。如果各行各业都是按照先来后到、按资排辈的话,可能会妨碍年轻人的发展,当然这里有多方的因素。作为长者,如果能够用欣赏的目光,用培养下一代的做法,来对待年轻人的“见能”,我认为长辈便是年轻人的伯乐。反过来,年轻人是否要在长辈面前“见能”,也应该因事、因人、因地而定。如果年轻人对人情世故一点也不通,就在长辈面前“见能”,结果可能会是“怀才不遇”。但我始终认为年轻人真有“能”,有“真能”,总会遇到伯乐的,因为年轻人的机会总比年长者多一些。
 
当然,所谓“见能”,无论是说话还是行为,只要有德作为统帅,就一定不会错。能是用,德是体,德能合一,以德驱动能,自然可以一马平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