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四训》纵横谈 27 | 玩索而有得

 周氏纵横 2021-07-23

玩索而有得

朱熹在评论《中庸》时说:“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玩索而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学习一切经典著作的方法,当然有人可能觉得用“玩”的态度去学习经典,似乎有点不够严肃,但这里是想告诉我们,要把经典著作融入生活才能真正读懂它,而对于生活最有趣的态度莫过于“玩”了。尽管有人认为“玩物丧志”,但也有人在“玩”中成为大家。不过对于“玩物”就会“丧志”的人来说,其实他玩不玩都会“丧志”。

袁了凡在请教云谷禅师的时候,有一段话值得我们细细“玩索”: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里提到“内外双得”和“内外双失”两种情况。何为“内”?何为“外”?按照文中的意思:“内”是指“道德仁义”,“外”是指“功名富贵”。按照了凡原来的理解,只要一个人能够发心行善,每个人都可以积累到“仁义道德”;但“功名富贵”是命中安排好的,如果是命中没有的,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是求不来。但云谷告诉了凡,把“内”和“外”对立起来看本身便是知见。没有所谓“内”与“外”,因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求是必须的(例如有米有水有电有锅,但要把米变成饭,还是要自己动手,因为米不会自动变成饭)。一个人发心当下便是求,但求的方式只能是“向内”,因为只有“从心而觅”,想要的一切才会“感无不通”,这里的“向内”也就是“反躬内省”。

这里还包括一个意思,一个人命中本有的东西,只要一个人能正常地对待,本有的东西是丢不掉的(当然现代人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命中本有的东西,所以认为获得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本事,甚至有时候还为此沾沾自喜)。一个人能够走正道,便可以完成自己人生的基本价值。而命中没有的东西,例如了凡命中没有中举、没有儿子、没有长寿,但后面都求到了,这些东西是通过积德行善修来的,这便是典型的“内外双得”。

何为“内外双失”?简单来说,一个人命中本有的东西,只要他通过正常努力可以获得的东西,但这个人走上了错误道路或者用错了方式,他失去了命中本有东西的和身外的一切,用农村的俗话来说便是“两头不到岸”。例如古代有个故事,一个人结婚第二天便到外地就任,十年后才回来。他回到老家村边的时候,看到田地有个漂亮的妇女,便升起调戏之心,当然这个妇女拒绝了。当他回到家里之后发现,原来刚才调戏的妇女正是他原来的妻子。妻子把他狠狠地批了一顿,认为他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人,并且认为不值得继续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结果她自杀了。本来就是自己的爱人,何必急于一时呢?这便是典型的“内外双失”。

一个人获得他命中本有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一个人失去了他命中本没有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但对于大众来说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命中拥有什么,所以大部分人过的是颠倒迷惑的人生。阅读《了凡四训》,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一个人只要一心积德行善,不问回报,不问前程,人生结果就一定不会差。因为只要一个人有“内”、有“仁义道德”,那他的“外”自然体现在“得”或者“功名富贵”,因为德是得,德是能。只要有内就必有外,唯有这样才是“内外双得”。

玩索而有得,确实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