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1a] ![]()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一 宋 方聞一 編 ䷀乾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 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 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 息之謂乾夫天専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 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 [001-1b] ![]() 鬼神以妙用一无/用字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 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易/傳○後人觧易言乾天 道也坤地道也便亂說是論其體則天尊地卑論其 道豈有異哉劉元承/手編○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 立此二字以眀難眀之道乾坤毁則无以見/易須以意明之以此形 容天地間事語/録 横渠先生曰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則有體言 乾坤則无形故性也者雖乾坤亦在其中矣易/說 [001-2a] ![]() 白雲郭氏曰包犧名卦必備三才之義故自太極離 而為八名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至文王重卦之後 然後三才八卦不一而足而天地人之道或分矣獨 分卦之名因之不改是以其義特異於諸卦也說卦 曰乾為天故世之說乾者止於天不得其道又以天 為體乾為用夫以乾止於天則乾象當一畫不當有 人道地道而備三才也孔子曰乾陽物也自道言之 乾坤天地人无非一物則是三才陽物皆乾之道故 [001-2b] ![]() 說卦曰乾為天在天之乾也為圜在象之乾也為君 為父在人之乾也為玉為金為寒為氷為大赤為馬 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以乾能備三才萬物之象 而三才萬物之一物不能兼乾之象故不得獨名曰 天而名之曰乾也又況乾坤道也天地物也得是道 而後為物故天得乾之道而為天也八卦之名皆與 此義同易/說 乾元亨利貞 [001-3a] ![]() 明道先生曰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乆而不 已者貞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貞也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元亨利貞謂之四徳元者萬物之始亨 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 有此四徳在它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専為善大利 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徳之義廣矣大矣 易/傳○讀易須先識卦體如乾有元亨利貞四徳缺却 一箇便不是乾須要認得楊遵/道録 [001-3b] ![]() 横渠先生曰乾之四徳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隨 之不見其尾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天下理得元 也㑹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貞 者專静也並易/說 兼山郭氏曰乾道也元亨利貞者其徳也乾之有是 四徳猶天之有四時人之有四端莫之致而常自然 與生俱生者也是故乾得之以成道天得之以成嵗 人得之以成性何莫非斯道也易/說 [001-4a] ![]() 白雲郭氏曰文言之初言四徳後又曰乾元者始而 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又觀餘卦利牝馬之貞利君 子貞之類則疑其以元亨二徳為一利貞二徳為一矣 葢自易論之乾陽物也坤陰物也由乾之一卦論之 則元與亨陽之類也利與貞陰之類也是猶春夏秋 冬雖為四時由陰陽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是 以四徳或為二義可也且四徳者在卦則合天地人 而言之曰元亨利貞在天地人别而言之雖亦曰元 [001-4b] ![]() 亨利貞然天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天之道陰與 陽之類是也地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地之道柔 與剛之類是也人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人之道 仁與義之類是也天地人之陰陽剛柔仁義皆可謂 之元亨利貞而卦之元亨利貞不可謂之隂陽不可 謂之剛柔不可謂之仁義者以卦得兼三才而三才 之一物不得以兼卦故也是以乾之道天得之而為 天君父得之而為君父圜得之而為圜木果得之而 [001-5a] ![]() 為木果大小不同其具四者則一而已所謂語大天 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其道一也文王之易乾 卦六畫之下惟元亨利貞四字而已至周公益六位 爻辭六十二字而易道備孔子彖象文言成今之易 而後世明觀文王之易則知周公之業所謂郁郁乎 文者也亦見文王无聲无臭同於上天之載天不已 文王亦不已之義由文王以觀包犧之畫則知包犧 範圍天地之道同於太極至矣易/說 [001-5b] ![]() 初九潛龍勿用 伊川先生曰下爻為初九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 无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爲象龍之為物靈變 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 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㣲若龍之潛 隠未可自用當養晦以俟時易/傳○乾六爻如欲見聖 人曾履處當以舜可見在側陋便是潛陶漁時便是 見升聞時便是乾乾納于大麓時便是躍楊遵/道録 [001-6a] ![]() 横渠先生曰易雖以六爻為次序而言如此則是以 典要求也乾初以其在初處下况聖修而未成者可 也上以居極位畫為亢聖人則何亢之有若二與三 皆大人之事非謂四勝於三三勝於二五又勝於四 如此則是聖可階也○孟子不得已而用潛龍者也 顔子不用潛龍者也孟子主教故須說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爻辭皆以人道為主龍雖非人而萬物 [001-6b] ![]() 皆人道之内又取以象聖人故乾爻稱之乾不為龍 而稱之者龍有聖人之徳不必拘以乾象也初始也 聖人之始果行育徳未可為時用或時亦未能致聖 人皆潛可也此舜耕稼陶漁之時必至𤣥徳升聞乃 命以位故潛之時宜勿自用伊尹耕於有莘傅說隠 於巖野二老避於海濵亦皆是道或喻漢祖及後世 之隠者皆不足以當潛龍之義易/說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001-7a] ![]() 明道先生曰九二利見大人九五利見大人聖人固 有在上者在下者李籲/所録 伊川先生曰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徳已著以聖 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徳之君以行其道君 亦利見大徳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徳之人 以被其澤大徳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 以同德相應易/傳 白雲郭氏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然 [001-7b] ![]() 後仁以行之至於仁以行之道大成矣故龍之潛也 有必見之理聖人之學也有必行之道舜之相堯伊 尹之就湯太公伯夷之歸文王皆利見九五之大人 者也人臣地道也故見而在田人君天道也故飛而 在天大人者其道甚大之人也故徳合天地明合日 月其序合四時其吉凶合鬼神不如是豈足以有天 下之大而贊化育參天地乎君臣俱有大徳而小人 勿用此二帝三王之所以興也乾徳以大為主故不 [001-8a] ![]() 言聖人而曰大人然則聖人之法天法其大而已矣 易/說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伊川先生曰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乎下而 尊顯者也舜之𤣥徳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 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徳已著天下將歸 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 作易之義也易/傳 [001-8b] ![]() 横渠先生曰聖人神其徳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强所 以成之於天耳易/說 龜山楊氏曰乾之九三獨言君子葢九三人之位也 履正居中在此一爻故文言於九四則曰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於九三止言上不在天下不在 田而已其曰君子行此四徳者葢乾之所謂君子也 曰所以為君子者乃行此徳之人耳蕭山/語録 白雲郭氏曰三居臣道之尊當興事造業之任故終 [001-9a] ![]() 日乾乾法乾之健不遑休息此大禹三過其門不入 之時然天下之理髙則危滿則溢必戰戰兢兢然後 无危溢之患是以九三位極之君子能朝夕惕然則 雖處危地无咎矣若厲者雖危也禹曰予思日孜孜 舜稱其不自滿假孟子稱其聞善言則拜皆夕惕之 意也乾之道堯舜得其大禹得其健雖欲不為帝王 不可得已故堯舜禹之授受係乎道之自然聖人固 无心於其間焉易/說 [001-9b] ![]()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伊川先生曰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 躍惟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歴試 時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處陰故曰在淵易/說 兼山郭氏曰或躍者試之也在淵者終之也故无咎 易/說 白雲郭氏曰初居下體之下潛之也潛則行而未成 [001-10a] ![]() 故不可用四居上卦之下猶有淵義雖潛道已革而 无在田之位進退惟時固不可躍而進也然君子進 徳修業欲及時居近君之位時其可失乎是以疑於 可進而自躍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所謂或躍 也六爻之義大率以初為未仕四為己仕二為應君 之臣三為人臣尊極之位葢下卦以漸進而四為近 君矣故二多譽得君也四多懼近君也三多凶危也 易/說 [001-10b]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伊川先生曰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 天下大徳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 徳之君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飛龍在天况聖人之至若天之不可階 而升也易/說○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 階而升不可勉而至仲尼猶天九五飛龍在天其致 一也正/䝉 [001-11a] ![]() 兼山郭氏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者變化而 不測者也以天徳而居天位是以謂之飛龍在天也 猶之乘六氣御青天呼吸風雲震蕩下土及其霽也 風沉電滅了不知其所之反視太虚廓然曾無遺迹 惟九五之得一是以能體之如聖人有作於天下萬 物覩之而蕩蕩巍巍不可得而名言者也利見大人 者言有君必有臣有徳必有鄰所以相應相求相須 而治也○初非不剛於位則不及二非不中於徳則 [001-11b] ![]() 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上則過而已亢者也 過與不及非乾也不中不正非乾也就其中正而純 全焉獨九五也昔之所謂得一者其是之謂乎所以 取象乎飛龍也不稱潛躍者 ![]() 未見其徳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孔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曰大 舜有大焉則大人莫大於堯舜也然堯以不得舜為 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雖堯舜之大其憂尚 [001-12a] ![]() 如此此九五大人之君所以利見九二大人之臣也 天位不可階而升也故稱飛龍焉二帝三王未有不 得大人以興者漢唐之際雖莫不然然皆權謀變詐 小人之徒争䧺竊國而止耳安知所謂利見大人之 道哉易/說 上九亢龍有悔 伊川先生曰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 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惟聖 [001-12b] ![]() 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上九亢龍亢卦畫而言須分初終終則 自是亢極言君位則易有極之理聖人之分則安有 過亢易/說 兼山郭氏曰亢龍有悔者位已過中徳已過亢是以 動而有悔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三過而惕故无咎上九過而亢故有 悔然則龍徳莫善於惕而莫不善於亢也亢則貪夫 [001-13a] ![]() 位慕夫禄不知進退存亡其悔宜矣堯老而舜攝舜亦 以命禹伊尹復政厥辟周公復子明辟君臣之間皆 有是道故知進退存亡者其唯聖人乎易/說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伊川先生曰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 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 羣龍謂觀諸陽之義无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 凶之道也易/傳○或問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 [001-13b] ![]() 皆用九故曰見羣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天徳 不可為首言乾以至剛健又安可更為物先為物先 則有禍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乾順時而動不過處便 見不為首六爻皆同張繹/所録 龜山楊氏曰或問乾坤用九六荆公曰進君子退小 人固非自然之理而正叔云觀河圗數可見何也曰 此多有議論少有分明繫詞分明說云參天兩地而 倚數九參天六兩地也語/録 [001-14a] ![]() 兼山郭氏曰用九用六獨乾坤有之乾純陽故曰羣 龍坤純陰故曰永貞羣龍无首所以不至於亢永貞 以終故無龍戰之灾此所以異於它卦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天徳也用天徳者徧覆包含无所不 容其於見羣龍而容之有餘裕矣夫是之謂大人大 人有容天下之徳而无長天下之志至於天下樂推 首出庶物之際一以无心應之而已象言天徳不可 為首為者自為之辭无首者戒其无自為首也是以 [001-14b] ![]() 堯无能名舜有天下而不與文王三分有其二而事 殷皆无首之道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 焉知此然後盡用九无首之吉也乾坤純備天地九 六之道故稱用九用六它卦雜而不純雖有所用亦 乾坤之九六也易/說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寜 [001-15a] ![]() 伊川先生曰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 徳之元猶五常之仁徧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萬 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 萬物一更有/萬字物資始於天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 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 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也天道終始乘此六 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 育萬物洪纎髙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 [001-15b] ![]() 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 和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 者保合太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 首出庶物而萬彚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 體天道則萬國咸寜也易/傳○雲行雨施是乾道之亨 處○大明終始人能大明乾之終始便知六位時成 却時乘六龍以當大事並張繹/所録○維天之命於穆不 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胡氏/拾遺 [001-16a] ![]() 横渠先生曰雲行雨施散而无不之也言乾發揮徧 被於六十四卦各使成象變言其著化言其漸萬物 皆始故性命之各正唯君子為能與時消息順性命 躬天徳而誠行之也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 且貞孟子所謂終始條理集大成於聖智者歟易曰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 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其此之謂乎○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此謂六爻言天道變化趨時者六爻各隨 [001-16b] ![]() 時自正其性命謂六位隨時正性命各有一道理葢 為時各不同○首出庶物萬國咸寜謂不一則乖競 並易/說○彖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 也故不得不以元配坤○六爻擬議各正性命故乾 徳旁通不失太和而利是貞也並正/䝉 廣平游氏曰乾曰大哉坤曰至哉大則無所不包至 則無所不盡乾之大无方而坤則未離乎方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乾健也健而不息之謂乾蓋天體於上 [001-17a] ![]() 而日月星辰繫焉自古至今一息之不留常行而不 改周旋而不殆此萬物之所從出也猶人之精神之 運照知事物之不窮體夫天道之不息者也是故昔 之言易者必三復其道而 ![]() 也大无不 ![]() 天地之絪縕男女之搆精故有所謂雲行雨施者矣 彼在天者成象在地者成形是所謂品物流形者也 既有元有亨斯有體有用則不能无推移有推移不 [001-17b] ![]() 能无終始而此實大明之所以成六位也乾於斯也 乘六氣以御之所以成變化正性命保合太和攝利 貞而復於元亨故四徳混而為一乃所以用其光而 復歸其眀者也首出庶物萬國咸寜又以言人之有 君道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乾之四徳元為大元為始彖論一卦之 才故首言乾元元之在乾猶人之有首也萬物之所 以資始者在此且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天之長育萬 [001-18a] ![]() 物健而亨之道也而乾元則統之聖人知此故大眀 乾元終始一卦之道得所謂潛見飛躍各以其時而 成六位矣此周公繫爻之義也六位既以時成則聖 人可以乘此而用天道或潛或見或惕或躍或飛或 亢亦各因其時而乘焉此聖人法乾用九之道也故 孔子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且乾道之變化也葢非 物物而生之大闢資始之戸使萬物各得其性命之 正而已各得其性命之正則萬物无一物之不和是 [001-18b] ![]() 之謂保合太和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者 以此是乃乾之所謂利貞也聖人知乾之利貞在此 而不在彼故法各正性命之道以出庶物法保合太 和之道以寜萬國則首出庶物而萬國咸寜矣此又 聖人法乾用九之道也故孔子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易之彖非獨統論一卦之體葢以人事兼明之易/說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伊川先生曰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聖人莫能體欲 [001-19a] ![]() 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不足見天 道也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行之健也易/傳○乾體便 是健及分在諸處不可皆名健然在其中矣周行/已録 横渠先生曰道行也所行即是道易言天行健天道 也易/說 廣平游氏曰至誠无息天行健也若文王之徳之純 是也未能无息而不息者君子之自强也若顔子三 月不違仁是也中庸/解 [001-19b] ![]() 白雲郭氏曰天有乾之象也君子像天與乾者也天 有乾之象者以乾健而天行亦健故也君子能像天 與乾者以天行健而君子自强不息可像之也易/說 天地之功山川積而得之天之所以為天文王積而 得之天不已文王亦不已豈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 息之謂乎中庸/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伊川先生曰陽氣在下君子處㣲未可用也易/傳 [001-20a] ![]() 横渠先生曰顔子未成性是為潛龍亦未肯止於見 龍葢以其徳其時則湏當潛顔子與孟子時異顔子 有孔子在可以不顯孟子則處師道亦是已老故不 得不顯耳九二九三九四至上九皆是時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在下非獨處㣲亦陽未動而時未至故 也易/說 見龍在田徳施普也 伊川先生曰見於地上徳化及物其施已普也易/傳 [001-20b] ![]() 白雲郭氏曰時至而出兼善天下膏澤下於民之時 也易/說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伊川先生曰進退動息必以道也易/傳○反復道也言 終日乾乾往來皆由於道也三位在二體之中可進 而上可退而下故言反復張繹/所録 廣平游氏曰終日乾乾反復於道也反復宜與復卦 之反復同釋終日乾乾行事之時而曰反復道何也 [001-21a] ![]() 葢君子之行事雖汲汲皇皇而易簡之理未嘗離也 亦行其所无事而已九三在下體之上將離人而天 矣故有反復道之象若夫聖人作而萬物覩則天徳 之所為確乎能其事而已矣雖有為而未嘗為反復 不容言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乾乾自强不息也自强不息則反復皆 天道造次顚沛必於是也易/說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001-21b] ![]() 伊川先生曰量可而進適其時則无咎易/傳 横渠先生曰或躍在淵進退皆可在淵者性退也故 指其極而言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四為有位之臣與二同功雖有進退之 義而義在有為故進亦无咎聖人懼其近而必進故 或之亦慮其退而失時故曰進无咎也易/說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伊川先生曰大人之為聖人一无/人字之事也易/說 [001-22a] ![]() 横渠先生曰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乃大 人造位天徳成性躋聖者耳若夫受命首出則所性 不存焉故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徳不曰大人 君矣而曰大人造也○九五大人造也造成就也或 謂造為至義亦可大人成性則聖也化化則純是天 徳也賢人若大人則學可至也位天徳則純神則天 也故不可以神屬人而言莊子言神人不識義理也 又謂至人眞人其詞儉窄皆无可取孟子六等至於 [001-22b] ![]() 神則不可言人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大人體乾行健不為小道也故飛龍見 大人之為易/說 亢龍有悔盈不可乆也 伊川先生曰盈則變有悔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亢不知變其 能乆乎易/說 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001-23a] ![]() 明道先生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此乃天 徳也有天徳便可語王道劉絢/所録 伊川先生曰用九天徳也天徳陽剛復用剛而好先 則過矣易/傳 白雲郭氏曰善用天徳者用其大不善用天徳者用 其强强无不及也處衆則欲長有功則欲伐故聖人 於是戒之益贊於禹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其 知用天徳者歟易/說 [001-23b] ![]()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明道先生曰天地之大徳曰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 生之為性告子此言是而謂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則非也萬物之生 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人與天地 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元亨利貞乾之四徳在人則元者衆善 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合之義也貞者幹 [001-24a] ![]() 事之用也易/傳○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亦須通四徳 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義在乎此亦无人曾觧來 乾健坤順之類果然/體認得入闗語録○隂為小人利為不善不可 一槩論夫隂助陽以成物者君子也其害陽者小人 也夫利和義者善也其害義者不善也張繹/所録○子罕言 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葢言人不當以利為心易 曰利者義之和以義而致利斯可矣語/觧○可欲之謂 善便與元者善之長同理吕與叔/東見録 [001-24b] ![]() 兼山郭氏曰彖既釋此四徳矣而文言又三復之何 也曰乾有天道有人道析而言之則明乎天人合而 言之是或一道也今夫受命賦形於天地之中亦各 從其類也本乎天者全乎天本乎地者全乎地是以 謂之人也其人之有徳慧術知得之於天進退用舍 受之於命然則所謂天爵者吾所固有也得元者謂 之仁善之長是也得亨者謂之禮嘉之會是也得利 者謂之義義之和是也得貞者為正為信事之幹是 [001-25a] ![]() 也君子行此四徳故曰乾元亨利貞凡言人道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元亨利貞固不止於在人者則善之長 嘉之會義之和事之幹非獨人事而已易/說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㑹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 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伊川先生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體法於乾之仁乃 為君長之道足以長人也體仁體元也比而效之謂 之體嘉㑹足以合禮得㑹通之嘉乃合於理也不合 [001-25b] ![]() 理則非禮豈得為嘉非理安有亨乎利物足以和義 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貞 固足以幹事貞固所以能幹事也君子行此四徳乃 合於乾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㑹義公天 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易/說 廣平游氏曰道者天也道為萬物之奥故足以統天 仁者人也仁為衆善之首故足以長人猶之萬物發 [001-26a] ![]() 育乎春而震為長子也大為之制經為三百曲為之 防詳為三千要皆歸於大中而已故曰嘉會足以合 禮猶之萬物相見於夏而離為文明也義主於刻制 而利不生於其間則不和先王之義勞之所以逸之 故民至於忘其勞殺之乃所以生之故民至於忘其 死葢利之實行乎其中矣故曰利物足以和義猶之 萬物凋悴於秋而說言乎兊也夫事以智謀物以智 創知而不貞則事不立貞者正而固也謀之不正則 [001-26b] ![]() 異議得以屈之守之不固則衆力得以傾之豈事之 幹邪故曰貞固足以幹事猶之萬物終藏於冬而成 言乎艮也君子行此四徳則乾道在我矣故曰乾元 亨利貞易/說 白雲郭氏曰君子體乾之仁故足以長人體乾之嘉 㑹故足以合禮體乾之利物故足以和義體乾之貞 固故足以幹事此君子行此四徳之道也君子行此 四徳亦同乾之元亨利貞易/說 [001-27a] ![]()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徳而隠者也不易乎 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 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明道先生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樂與憂皆道也非 己之私也劉絢過/汝所録 伊川先生曰自此以下言乾之用用九之道也初九 陽之微龍徳之潛隠乃聖賢之在側陋也守其道不 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時自信自樂見可而動 [001-27b] ![]() 知難而避其守堅不可奪潛龍之徳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孔子喜弟子之不仕葢為徳未成則不 可以仕是行而未成者也故潛勿用龍徳而未顯者 也不成名不求聞也養實而已樂行憂違不可與無徳 者語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聖人不為沽激之行 以求時知依乎中庸人莫能知以此自信不知悔也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主於求吾志而已无所求於 外故善世博化龍徳而見者也若潛而未見則為己 [001-28a] ![]() 而已不暇及人者也並易/說○用則行舍則藏唯我與 爾有是夫顔子龍徳而隠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與聖 者同能○龍徳聖修之極也顔子之進則欲一朝而 至焉可謂好學也已並正/蒙 廣平游氏曰龍徳而隠故不易乎世龍徳而正中故 曰善世而不伐不易乎世者用舍在我故遯世无悶 不成乎名者非譽不在物故不見是而无悶確乎其 不可拔則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矣非 [001-28b] ![]() 伯夷柳下恵之徒何足以與此若孔子則聖人之時 不専於勿用也其易世之志未嘗一日而忘故曰天 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辟世者若伯夷待天下之清是也非遯 世无悶確乎其不可拔不足以與此○孔子之門唯 顔淵閔子未嘗仕盖隠而未見也樂則行之憂則違 之確乎其不可拔於二子見之矣並語/解 白雲郭氏曰道與世合則出而見道與世違則隠而 [001-29a] ![]() 潛惟有徳者能之古之人邦無道至死不變又曰邦 无道則愚豈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者歟遯世无悶獨 善其身者也不見是而无悶人不知而不愠者也行 其所可樂違其所可憂此顔子所以不改其樂而人 不堪其憂也易/說○且聖人依乎中庸也遯世无悶不 見是而无悶其龍徳之隠者乎非吾夫子疇克之哉 顔淵見其進未見其止不改其樂而无秪悔其殆庶 㡬乎中庸明聖人潛龍之義故先舉素隠終言遯世 [001-29b] ![]() 雖潛之中所不可廢當遵而行之者中庸之道也中/庸 解/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徳而正中 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徳 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徳也 伊川先生曰以龍徳而處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為 徳正中之義庸信庸謹造次必於是也既處无過之 地則唯在閑邪邪既閑則誠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 [001-30a] ![]() 其善也徳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皆大人之事雖非 君位君之徳也易/傳○敬是閑邪之道閑邪存其誠雖 是兩事然亦只是一事閑邪則誠自存矣天下有一 箇善一箇惡去善即是惡去惡即是善譬如門不出 便入豈出入外更别有一事也劉元承/手編○閑邪存其 誠閑邪則誠自存而閑其邪者乃在於言語飲食進 退與人交接之際而已矣暢潛/道録○閑邪則誠自存不 是外面捉一箇誠將來存著今人外面役役於不善 [001-30b] ![]() 於不善中尋箇善來存著如此則豈有入善之理只 是閑邪則誠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為誠 便存閑邪更着甚工夫但唯是動容貌整思一作/心慮 則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則既不之東又不 之西如是則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則只 是内存此則自然天理明○閑邪則固一有/主字一矣然 一作/能主一則不消言閑邪有以一為難見不可下工 夫如何一作/行一者无它只是整齊一作/莊整嚴肅則心便 [001-31a] ![]() 一一則自是无非僻之好此意但涵養乆乆則天理 自然明○閑邪存誠閑邪則誠自存如人有室藩牆 不修不能防冦冦從東來逐之則復有從西入逐得 一人一人復至不如修其藩牆則冦自不至故欲閑 邪也並入闗/語録○如何是閑邪非禮而勿視聽言動邪斯 閑矣吕與/叔録 横渠先生曰庸言庸行盖天下經徳達道大人之徳 施於是者溥矣天下之文明於是者著矣然非窮變 [001-31b] ![]() 化之神以時措之宜則或䧟於非禮之禮非義之義 此顔子所以求龍徳而正中乾乾進徳思處其極未 敢以方體之常安吾止也○顔氏求龍徳正中而未 見其止故擇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歎夫子忽焉 前後也○徳博而化言化物也以其善世即是化也 善其身自化也兼善天下則是化物也知化則是徳 化聖人自化也化之况味在學者未易見焉但有此 次序並易/說 [001-32a] ![]() 廣平游氏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則亦閑 邪存其誠而已語/解 白雲郭氏曰初九潛而勿用故孔子言其隠徳九二 見而在田故孔子言其龍徳之著見者由二爻以觀 之中庸所謂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 變則化之序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言行之見者安 行之也唯正故能閑邪唯中故能存誠閑邪所以存 其誠也有善世之功而不自伐故天下莫與汝争功 [001-32b] ![]() 有正中龍徳博而物化故能盡性盡人物之性豈閑 邪存誠之所致歟君之徳正中而已九二所謂咸有 一徳者也易/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此 龍徳正中之事中庸之聖人也中庸/解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 子進徳修業忠信所以進徳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 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 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 [001-33a] ![]() 无咎矣 明道先生曰忠信所以進徳終日乾乾君子當終日 對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載无聲无臭其體則謂之易 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命於人則謂之性 率性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教孟子於其中又發揮 出浩然之氣可謂盡矣一作/性故說神如在其上如在 其左右無論大小事只曰誠之不可揜如是夫徹上 徹下不過如此○修辭立其誠不可不仔細理㑹言 [001-33b] ![]() 能修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只是修飾言辭為心只 是為偽也若修其言辭正為立己之誠意乃是體當 自家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之實事道之浩浩何處下 手惟立誠才一作/方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則可以 修業也終日乾乾凡大小事却只是忠信所以進徳 為實下手處修辭立其誠為實修業處○修辭立其 誠文質之義也○子貢之知亞於顔子知至而未至 之也並李/籲錄○知至則便意誠若有知而不誠者皆知 [001-34a] ![]() 未至爾知至而至之者知至而往至之乃吉之先見 故曰可與㡬也知終而終之則可與存義也知至至/之主知 知終終之主/終劉絢師訓○忠信為基本所以進徳也辭修誠意 立所以居業也此乃乾道由此二句可至聖人也朱/公 掞/編○儒者之所以必有窒礙者何也只為不致知知 至至之則自无事可奪入闗/語録 伊川先生曰三居下之上而君徳已著將何為哉惟 進徳修業而已内積忠信所以進徳也擇言篤志所 [001-34b] ![]() 以居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一无/後字至 之知之在先故可與㡬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知 終終之力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 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此學之姑終也 君子之學如是故知處上下之道而无驕憂不懈知 懼雖在危地而自无咎也易/傳○瑩中嘗愛文中子或 問學易子曰終日乾乾可也此語最盡文王所以聖 亦只是箇不已先生曰凡說經義如只管節節推上 [001-35a] ![]() 去可知是盡夫終日乾乾未盡得易據此一句只做 得九三使若謂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漸漸推去 則自然是盡只是理不如此楊遵/道録○忠信所以進徳 者何也閑邪則誠自存誠自存斯為忠信也○忠信 進徳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修立在人並吕與/叔所録○知 至則當至之知終則當遂一无/遂字終之須以知之深則 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 知而淺飢而不食烏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為不 [001-35b] ![]() 善只為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幾之事故可與㡬也知 終而終之故可與存義知至是致知博學明辨審問 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篤行便是終之如始條理終 條理因其始條理故能終條理猶知至即能終之入/闗 語/録○金聲而玉振之此孟子為學者言終始之義也 樂之作始以金奏而以玉聲終之詩曰依我磬聲是 也始於致知智之事行所知而至其極聖之事也易 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是也唐棣/所錄○知至至之如今 [001-36a] ![]() 學者且先知有至處便從此至之是可與幾也非知 幾者安能先識至處知終終之知學之終處而終之 然後可與存義或云九三知九五之位可至而至之 大煞害事使人臣常懐此心大亂之道亦自不識湯武 知至至之只是至其道也張繹/所録○或問忠信進徳之 事固可以勉强然致知甚難曰子以誠敬為可勉强 且恁地說到底須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是覷却堯 後學它行事无堯許多聰明睿知怎生得如它動容 [001-36b] ![]() 周旋中禮劉元承/手編○學者必知所以入徳不知所以 入徳未見其能進也故孟子曰不明乎善不誠其身 易曰知至至之胡氏/拾遺 横渠先生曰乾九三修辭立誠非繼日待旦如周公 不足以終其業○忠信所以進徳學者止是一誠意 耳若不忠信如何進徳不驕徳當至也不憂業當終 也○適在不安之位故曰因其時○求致用者㡬不 可緩將進徳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懼 [001-37a] ![]() 之地乾乾徳業不懈於趨時也知至極盡其所知也 並易/説○顔淵從師進徳於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 於戰國之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將修已必先厚 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徳乃進而不固矣忠信進徳唯 尚友而急賢欲勝已者親无如改過之不吝並正/蒙 廣平游氏曰忠信所以進徳也如甘之受和白之受 采故善學者其心以忠信為主不言則已言而必忠 信也故其言為徳言不行則已行而必忠信也故其 [001-37b] ![]() 行為徳行止而思動而為无時而不在是焉則安往 而非進徳哉故為仁不由於忠信則仁必出於姑息 為義不主於忠信則義必出於矯抗操是心以往則 禮必出於足恭智必出於行險安往而非敗徳也哉 而何進徳之有焉譬之欲立數仭之牆而浮埃聚沫 以為基亦没世不能立矣○人而无信以輗軏為喻 何也曰忠信所以進徳而義也禮也以信成之人而 无信則中无所主矣以之為仁則蹩躠而已以之為 [001-38a] ![]() 義則踶跋而已為智則誣為禮則偽无所施而可也 輗軏大車小車所恃以行者也而有信則大徳小徳 所資以進也故輪輿雖備而无輗軏則有車之名而 无運行之實人而无信則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 潔終不可入堯舜之道故其喻如此並語/解 龜山楊氏曰忠信乃為進徳之基本无忠信則如在 虚空中行徳何以進語/録○修辭立誠而剛大之氣形 諸外則鄙倍斯逺矣○知至將以至之則見其進矣 [001-38b] ![]() 未至乎終之故未見其止也顔淵知至矣未至乎終 之而死故孔子惜之也語/解 白雲郭氏曰乾健也乾乾健之至其自强不息可知 也盖不如是不足以進徳修業大有為於天下也徳 在我者也非内盡忠信則徳不可進事業措諸天下 者也其修辭外見者未見其所以盡成已成物之道 皆不足以居業也事之方來可至者至之君子知動 之㣲作事謀始也事之已往當終者終之君子存謹 [001-39a] ![]() 終如始之義也卦至於三其道革矣自初至三可終 之徳業也自四以往可至之徳業也既盡善始善終 之道故居三之尊而不驕任五之事而不憂雖在危 地何咎之有夫内以忠信而進徳外以辭誠而居業 知至之幾知終之義不驕不憂皆乾乾而夕惕者也 修辭立其誠如臯陶矢厥謨之類是也發號施令皆 修辭也以誠為主易/説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 [001-39b] ![]() 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徳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伊川先生曰或躍或處上下无常或進或退去就從 宜非為邪枉非離羣類進徳修業欲及時耳時行時 止不可常也故云或深淵者龍之所安也在淵謂躍 就所安淵在深而言躍但取進就所安之義或疑辭 隨時而未可必也君子之順時猶影之隨形可離非 道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以陽居隂故曰在淵位非所安故或以 [001-40a] ![]() 躍徳非為邪故進退上下唯義所適唯時所合故曰 欲及時也能如此擇義則无咎也○九四以陽居隂 故曰在淵能不忘於躍乃可免咎非為邪也終其義 也○九四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 也君子進徳修業欲及時也此時可上可下可進可 退非為邪也即是直也天道不越乎直直方則不須 習行之自无不利非為邪則是陟降庭止也進徳修 業欲及時即是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誕先登于岸也 [001-40b] ![]() 言无畔去亦无援引亦无歆向亦无羡而不為誕知 登于岸耳岸即所處地位也此與進无咎同意唯志 在位天徳而已位天徳大人成性也九三九四大體 相似此二時處危難之大聖人則事天愛民不恤其 它誕先登于岸並易/説○陟降庭止上下无常非為邪 也進徳修業欲及時也在帝左右所謂欲及時者歟正/蒙 白雲郭氏曰上下進退皆貴有常而不變而此无常 者上下進退係乎時命也孔子嘗為委吏乘田矣豈 [001-41a] ![]() 捨正道而為此哉亦豈離類敗徳而為此哉不得其 時而已君子進徳修業欲及時是以不忘于或躍也 孟子以可仕則仕可止則止為聖之時而文言以或 躍為欲及時其義一也由是知魯之司冦或躍之義 存焉耳九四之處不以正疑其為邪也故言非為邪 龍徳在下而已違之疑其離羣也故言非離羣孔子 懼進不以道而退不以義者故以及時釋或躍无咎 之義易/説 [001-41b] ![]()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 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 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伊川先生曰人之與聖人類也五以龍徳升尊位人 之類莫不歸仰况同徳乎上應於下下從於上同聲 相應同氣相求也流濕就燥從龍從虎皆以氣類故 聖人作而萬物皆覩上既見下下亦見上物人也古 語云人物物論謂人也易中利見大人其言則同其 [001-42a] ![]() 義則異如訟之利見大人謂宜見大徳中正之人則 其辨明言在見前乾之二五則聖人既出上下相見 共成其事所利者見大人也言在見後本乎天者如 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隂陽各從其類人 物莫不然也易/傳○雲從龍風從虎龍隂物也出來則 濕氣蒸然自出如濕物在日中氣亦自出雖木石之 㣲感隂氣尚亦有氣則龍之興雲不足恠虎行處則 風自生入關/語録○動植之分有得天氣多有得地氣多 [001-42b] ![]() 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雖木植亦兼有 五行之性在其中只是偏得土之氣故重濁也吕與/叔録 ○或問孝天之經何也曰本乎天者親上輕清者是 也本乎地者親下重濁者是也天地之常莫不反本 人之孝亦反本之謂也時氏/拾遺 横渠先生曰谷神能象其聲而應之非謂能報以律 吕之變也猶卜筮叩以是言則報以是物而已易謂 同聲相應是王弼謂命吕者律語聲之變非此之謂 [001-43a] ![]() 也○聖人作萬物覩故利見大人○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一章止為飛龍在天而發龍虎水火 之喻盖明各逐一類去本在上者却上去本在下者 却逐下徳性本得乎天者今復在天是各從其類也 並易/説○九五大人化矣天徳位矣成性聖矣故既曰 利見大人又曰聖人作而萬物覩正/蒙 龜山楊氏曰東坡云萬物覩乃是萬物欲覩之言欲 見之便非聖人作而萬物覩如日在天萬物便見聖 [001-43b] ![]() 人唯恐不作作則即覩矣作與覩同時事也語/録 白雲郭氏曰大哉君臣之道各從其類如是之至也 故湯使聘之幡然而改者商之一徳之臣也聞文王 興而盍歸乎來者周之同徳之臣也雖求之於上應 之於下在人事如此而有必應必親之道者係乎龍 徳之同耳易/説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髙而无民賢 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001-44a] ![]() 伊川先生曰九居上而不當尊位是以无民无輔動 而有悔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亢而自䘮之也易/說○亢龍以位畫為言 若聖人則不失其正何亢之有正/䝉 白雲郭氏曰貴而非其位不知退也髙而无其民不 知喪也賢人謂九三也九三之徳知㡬夕惕與此 異矣徳既不同則在下不應不為輔也動不知止其 悔宜矣易/說 [001-44b] ![]()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 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伊川先生曰此以下言乾之時勿用以在下未可用 也○時舍隨時而止也舍去聲○行事進徳修業也 ○自試隨時自用也○上治得位而行上之治也○ 窮之灾窮極而灾至也○天下治用九之道天與聖 人同得其用則天下治也並易/傳 [001-45a] ![]() 横渠先生曰大而得乎易簡之理當成位乎天地之 中時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及夫化而理矣造而 位天徳矣則富貴不足以言之○九二居大中安止 之地至於三四則不得所安也○三四與二皆言所 遇之時二之時平和見龍在田者是可止之處也時 舍時止也以時之和平故利見不至於害○三四則 皆時為難危又重剛又不中至九五則是聖人極致 處不論時也○九五成性則躋聖而位天徳九二正 [001-45b] ![]() 位於内卦之中有君徳矣而非上治也九五言上治 者言乎天之徳聖人之性故捨曰君而謂之天見大 人徳與位之皆造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下也曰下言㣲也如有鰥在下也前言 位之人也後言爻之時也○時舍時可進故隨時而 舍明有正中君徳亦必待時○行事興事造業大有 為也○自試君子謹失時之戒故或自試○上治以 天徳位天位治所從出○窮之灾窮不知變故灾至 [001-46a] ![]() ○天下治知乾元之義而用天徳則治矣並易/說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 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徳亢 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伊川先生曰此以下言乾之義方陽㣲潛藏之時君 子亦當晦隠未可用也○天下文明龍徳見於地上 則天下見其文明之化也一作而/化之○與時偕行隨時 而進也○乾道乃革離下位而升上位上下革矣○ [001-46b] ![]() 乃位乎天徳正位乎上位當天徳一作/徳矣○與時偕極 時既極則處時者亦極矣○乃見天則用九之道天 之則也天之法則謂天道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乾二五皆正中之徳五則曰大人造也 又曰聖人作而萬物覩大人而升聖乃位乎天徳也 不言天位而言天徳位不足道也所性不存焉潛龍 自是聖人之徳備具但未發見○見龍成性至飛龍 則位天徳○九五言乃位乎天徳葢是成聖實到也 [001-47a] ![]() 不言首出所性不存焉其實天地也不曰天地而曰 天徳言徳則徳位皆造故曰大人造也至此乃是大 人之事畢矣五乾之極盛處故以此當聖人之成徳 言乃位即是實到為已有也若由思慮勉勉而至者 止可言知不可言位也言位則實在其所矣大抵語 勉勉者則是大人之分也勉勉則猶或有退少不勉 勉斯退矣所以須學問進徳修業欲成性也成性則 從心皆天也所以成性則謂之聖者如夷之清恵之 [001-47b] ![]() 和不必勉勉彼一節而成性若聖人則大以成性並/易 說/ 廣平游氏曰揲蓍之法遇九六之數則變乾以純陽 故陽極而亢坤以純隂故隂極而戰如其變不則亢 而灾戰而傷不能免也乾以用九則陽知險而變故 无首而吉坤以用六則隂知阻而變故永貞而利乾 坤純乎隂陽者也故用九用六與它卦不同將來者 進成功者退天之則也故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易/說 [001-48a] ![]() 龜山楊氏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孔顔之所同天下 文明則孔子而已矣○毋固則與時偕行並語/解 兼山郭氏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乾之九五七者咸在 故為一也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是以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莫有留礙者矣故曰飛龍在天乃位乎 天徳易/說 白雲郭氏曰陽氣潛藏則閉塞未亨之時○天下文 明君子出則道大明○與時偕行時可行健君子應 [001-48b] ![]() 時行之行謂用也○乾道乃革潛龍之義至四而革 矣○乃位乎天徳有天徳而得天位也○與時偕極 乾道極矣時不復矣而不知止故與偕極○乃見天 則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觀用九之義見天之可則也 並易/說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 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明道先生曰性情猶言資質體段劉絢/師訓 [001-49a] ![]() 伊川先生曰反復詳說以盡其義既始則必亨不亨 則息矣乾之性情也既始而亨非利貞其能不息乎 ○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䝉其美利而不言 所利者葢无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贊其利之大曰 大矣哉並易/傳○元亨者只是始而亨者也此通人物 而言通元本/作該字謂始初發生大槩一例亨通也及到利 貞便是各正性命後屬人而言也利貞者分在性與 情情性之動處也言性者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 [001-49b] ![]() 為本是順利處為性若情則須是正也吕與叔/東見録○利 貞者性情也言利貞便是乾之性情因問利與以利 為本之利同否先生曰凡字只有一箇用有不同只 看如何凡順理无害處便是利君子未嘗不欲利然 孟子言何必曰利者葢只以利為心則有害如上下 交征而國危便是有害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 其君不遺其親不後其君便是利仁義未嘗不利張繹/所録 横渠先生曰利貞者性情也以利解性貞解情利流 [001-50a] ![]() 通之義貞者實也利快利也貞實也利性也貞情也 情儘在氣之外其發見莫非性之自然快利盡性所 以神也情則是實事喜怒哀樂之謂也欲喜者如此 喜之欲怒者如此怒之欲哀欲樂者如此哀之樂之 莫非性中發出實事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元亨者乾之始也利貞者乾之性情也 乾之始大是也乾之性情健是也惟其大故元亨而 健故利貞也○利天下者始於乾元故彖曰大哉乾 [001-50b] ![]() 元萬物資始可言所利則其利小矣不言所利无所 不利也並易/說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 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伊川先生曰大哉贊乾道之大也以剛健中正純粹 六者形容乾道精謂六者之精極以六爻發揮旁通 盡其情義乘六爻之時以當天之則天之功用著矣 故曰一作/見雲行雨施陰陽溥暢天下和平之道也易/傳 [001-51a] ![]() 横渠先生曰剛健中正中爻之徳○剛健中正純粹 精也主以中正為精也六爻發揮言時各異旁通情 也情猶言用也並易/說 兼山郭氏曰乾之為乾剛健中正純粹精是也攷乾 之象則六爻不齊能盡乾之義就其中正而純全焉 獨見乎九五所以取象於飛龍也必也攷論其精㣲 則七者咸在也葢陽徳為剛乾徳為健以位則中以 才則正上下无異體故謂之純内外无偏係故謂之 [001-51b] ![]() 粹它卦莫能與之同故謂之精易/說 白雲郭氏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乾之徳也六爻發揮 旁通情乾之業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乾之用也雲行 雨施天下平乾之功也有是徳則有是業有是用則 有是功也然精者徳之精情者卦之情乘六龍用九 也天下平致美利也乾之大如此聖人之法乾也剛 健中正以崇徳發揮旁通以廣業時乘六龍崇徳以 致用也雲行雨施廣業之功成也並易/說 [001-52a] ![]() 君子以成徳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隠而未 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伊川先生曰徳之成其事可見者行也徳成而後可 施於用初方潛隠未見其行未成未成未著也是以 君子弗用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成徳為行徳成自信則不疑所行日見 於外可也○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為功者也未至 於聖皆行未成之地耳顔子之徒隠而未見行而未 [001-52b] ![]() 成故曰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龍徳而隠聖修而 未成者也非如學者之未成凡言龍喻聖也若顔子 可以當之雖伯夷之學猶不可言龍龍即聖人之徳 顔子則術正也並易/說○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淑 艾以教人隠而未見之仁也語/解 白雲郭氏曰隠而未見時之未至也行而未成徳未 大成也是以確乎不可拔也成徳者時成之龍徳也 言之信行之謹善世不伐徳博而化皆可見也初之 [001-53a] ![]() 潛未足以與此易/說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 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徳也 伊川先生曰聖人在下雖已顯而未得位則進徳修 業而已學聚問辯進徳也寛居仁行修業也君徳已 著利見大人而進以行之耳進居其位者舜禹也進 行其道者伊傅也易/傳 廣平游氏曰乾之道不盡於九二故以學問坤之道 [001-53b] ![]() 盛於六二故不習无不利易/說○閑邪存誠此尊徳性 也非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則擇善不明矣中庸/解 兼山郭氏曰九二見龍在田以君徳而處臣位在君 子方學以聚之問以辯之者也田非不可安安之非 所宜也是以利見大人彚以待征學以待發故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學聚問辯寛居之者期於仁以行之耳 故潛龍勿用知其行而未成也見龍在田知其君徳 大成而可行也是以利見大人唯仁以行之為九二 [001-54a] ![]() 之事易/說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 而惕雖危无咎矣 伊川先生曰三重剛剛之盛也過中而居下之上上 未至於天而下已離於田危懼之地也因時順處乾 乾兢惕以防危故雖危而不至於咎君子順時兢惕 所以能泰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乾三四皆過中重剛時不可舍庸言庸 [001-54b] ![]() 行不足以濟之雖大人之盛有所不安外趨變化内 正性命故其危其疑艱於見徳者時不得舍也正/䝉 兼山郭氏曰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位則人也故 因時而惕進徳修業之事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在天為君在田為臣皆中正也三乘重 剛而過中故為危懼之地易/說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 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001-55a] ![]() 伊川先生曰四不在天不在田而出人之上矣危地 也疑者未决之辭處非可必也或進或退唯所安耳 所以无咎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此以六畫分三才也以下二畫屬地則 四逺於地故言中不在人若三則止言不在天在田 而已易/說 兼山郭氏曰九四或躍在淵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 不在人乾道之革也是以進不安於進退不安於退 [001-55b] ![]() 處不安於處故疑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四承重剛多懼之地上不為中正之君 下不為同徳之臣中非興事造業之任故於進退懼 而或之也或之則毋必以是可進則進可退則退故 无咎易/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 且弗違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001-56a] ![]() 明道先生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 非在外也○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 地參贊與參之義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 謂也並劉絢/師訓○若不一本則安得先天而天弗違後 天而奉天時吕與/叔録 伊川先生曰大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合乎 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聖人先於天 而天同之後於天而能順天者合於道而已合於道 [001-56b] ![]() 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易/傳○天且不違况於鬼神乎 鬼神言其功用天言其主宰蔣氏/拾遺○聖人與天地合 徳日月合明六尺之軀能有多少技藝人有身須用 才聖人忘已更不論才也劉元承/手編 横渠先生曰浩然无間一作/害則天地合徳照无偏係 則日月合明天地同流則四時合序酬酢不倚則鬼 神合吉凶天地合徳日月合明然後能无方體能无 方體然後能无我○先後天而不違順至理以推行 [001-57a] ![]() 知不合也雖然得聖人之任皆可以勉而至猶不害 於未化爾○大人與聖人自是一莭妙處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徳也以理計之如崇徳之 事尚可勉勉修而至若大人以上事則无修故曰過 此以往未之或知言不可得而知也直到已實到窮 神知化是徳之極盛處也然而人為者不過大人之 事但徳盛處唯已知之黙而成之不言而信不怒而 威如此方是成就吾之所行大人之事而已故於此 [001-57b] ![]() 爻却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 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如此則是全與天地一 體然不過是大人之事唯是心化也故嘗謂大可為 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葢大人之事修而可 至化則不可加功則是助長也要在乎仁熟而已然 而至於大以上自是住不得言在熟極有意大與聖 難於分别大以上之事如禹稷臯陶輩猶未必能知 然須當皆謂之聖人葢為所以接人者與聖同但已 [001-58a] ![]() 有知不足不肯自以為聖如禹之知斯可謂之大矣 其心以天下為己任規模如此又克已若禹則與聖 人直无間别孔子亦謂禹於吾無間然矣乆則須至 堯舜有人於此敦厚君子无少異聖人之言行然其 心與子貢仲尼須自覺有殊在它人則安能分别當時 至有以子貢為賢於仲尼者唯子貢則自知之人能 以大為此常以聖人之規模為已任乆於其道則須 化而至聖人理之必然如此其大即是天也又要細 [001-58b] ![]() 審處行之并暗隙不欺若心化處則誠未易至孔子 猶自為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儻曰吾聖矣則人亦誰 能知故曰知我者其天乎並易/說 龜山楊氏曰聖人與鬼神合其吉凶則其禱也乆矣 語/解 兼山郭氏曰孔子釋飛龍而明之以四合何也葢在 天地則合徳在日月則合明在四時則合序在鬼神 則合吉凶雖四者之間各有其所合而終无所留究 [001-59a] ![]() 其道則无不周攷其迹則无可係此莊子所謂反一 无迹者也反一无迹唯飛龍能盡之不然釋飛龍何 異於四合者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嘗讀易至於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孔 子曰天地合其徳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葢言誠者事 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子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 居之仁以行之葢言誠之者之事也中庸/觧○孔子於 [001-59b] ![]() 易之乾明大人之道則知大者乾道也浩然/圖 白雲郭氏曰天下至大也非有大徳者不能有天下 唯有大徳故其徳有容无私於覆載其明无不及无 私於照臨其序有常无私於生養其吉凶有感无私 於賞罰是以能同於天而无相違之道况於人鬼乎 葢與天道同者不係乎先天後天也究觀乾之一卦 則包犧之畫明人配天地文王之重明聖人成天地 之能周公之爻明有天徳則居天位孔子之辭明合 [001-60a] ![]() 天地則可治神人乃知君徳不可以不大也故堯則 天之大舜能有大禹為大禹皆九五之大人與易/說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 知䘮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 人乎 伊川先生曰極之甚為亢至於亢者不知進退存亡 得䘮之理也聖人則知而處之皆不失其正故不至 於亢也易/說 [001-60b] ![]() 白雲郭氏曰孔子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可乆則乆可 速則速孟子稱為聖之時大哉隨時之義也一失其 正而為亢則於進退存亡得䘮之際尚不能周知况 天下國家乎聖人釋爻至於四五葢其道難以一義 盡也易/說 大易粹言卷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