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趣八记(三)

 城头山视窗 2021-07-23



       毛先金,男,1952年3月生于湖南省澧县中武乡石公村。1972年初高中毕业,历任民办教师、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国家恢复高考后1977年考入常德师专(今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常德师专办公室秘书、常德地区行署办秘书,1985年任常德地区(市)供销社副主任,1993年起先后任市农场局(正处级)局长、乡镇企业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2007年兼任常德市政协常委。2012年退休后担任常德市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常务副会长、正扬网主管。工作之余涉猎地方文化,先后出版《涔澧月》《荆楚风》和《善德鉴》等文集。

雅趣八记(三)

   

 

     澧州荆河戏等剧照/陈克发 乔正国 王永生摄

六十年代初期到文化革命前这段时间,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很活跃的,我们没少听渔鼓、说鼓、丧鼓、三棒鼓和莲花闹,也经常看过狮子、龙灯、竹马、蚌壳精,地花鼓,甚至皮影戏和大台戏。

耍龙灯/陈克发摄

铁匠铺是群众集会、小买,看戏、看电影的地方。

范喜郎和穆桂英这一男一女,丰富了我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孟姜女》中的范喜郎,头顶上盘着一堆头发,甩开有几尺长,荡起圈子来迎得满堂喝彩。穆桂英那么神勇,秘密恐怕就在头顶上那几根一米多长的锦鸡毛上吧!演出姜女戏,角色分小旦、小生和老生等,戏中只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如(秦始皇)不出场,孟姜女(小旦)的是男扮女装。演唱时,只有锣鼓伴奏,没有琴弦。演唱自成系统的姜女调,有着特殊的旋律:


戏狮/李学友

小生(唱):秦始皇,修城墙,赐我的撮箕象箩筐,赐我的扁担象门杠;一天赐我三角老糙米,锅里煮来吃不饱,罐里煨来不浓汤……头阵来到长矛岭,二阵来到短矛冈。……

小旦(唱):姜女儿洗澡下池塘,全身脱得精光光,看见树上影子幌。(白):你是鬼来你是神,你是神就归天去,你是鬼就下地堂。

小生(白):我不是鬼,我不是神,我是秦始皇的一只兵。

小旦(白):你身穿两色两样衣,必是偷牛驾马的;你脚踩两色两样鞋,必是偷牛驾马卖。

 小生(白):我身穿两色两样衣,不是偷牛驾马的;我脚踩两色两样鞋,不是偷牛驾马卖。……

采莲船/陈克发摄

接下来的戏,便是孟姜女同情范喜郎的悲惨遭遇以及受到女儿身不能为外人所见之类的鄙俗影响,执意嫁给范郎,因而卷入凄风苦雨,波涛汹涌的爱情旋涡。她风雨无阻,成年累月地万里寻夫;她如痴如醉,伞把托“夫骨”迢迢返乡。


每每看戏,插科打诨是经常的。滑稽的三花脸,经常乘换场间隙钻出了,用挑逗的眼神说几句下流话,或突然从裤裆里挺出一个瓶子,凉水四射,引起台下阵阵骚动。台上戏完了,台下戏兴却未尽,小丑又旋上台来,“镗,镗,镗”鸣锣三声,望了望天,诡异一笑,突然撂出一句人话来:“嘿嘿,嘿嘿!今夜真个好凉快呀!这里没戏了,回家自个唱戏去,男的压女的,腰的不动屁股动!”他扭动着腰股。又“镗,镗,铴……!”起来。

“嘿嘿!男的压女的哟!屁股不动腰的动……!”戏场在男女的嬉闹中渐渐地结束。


春节期间,还有那走村穿户的的地花鼓表演,一旦一丑,旦角叫“花姑”,丑角叫叫“三花脸”。锣鼓一响,对唱对舞。花姑头梳长辫,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杆,踏着丁丁步,秀丽端庄,天真活泼,放浪泼辣。“三花脸”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子,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打转,舞步粗犷有力,表演滑稽诙谐。“妹呃,我的妹呃”、“我的哥呀,哥呀”亲呼语反复叫唱,令人肉麻!

我堂兄祖哥看戏着了迷,执意进了谭家祠堂的戏班子,也扮起孟姜女来。谭家祠堂算什么?铁匠铺怎能服输,支书龚伦青身先士卒,和四生产队的十多位青年办起戏班子,并正而八经地在铁匠铺唱了好几天大台戏。今天想起来,还是蛮有味道的。


秋收后的傍晚,锣鼓咚咚,唢呐哈哈,孩子们那顾得吃饭洗嗽,一溜烟地从四面八方跑到学校操坪。松树扎的戏台铺满木板,四根木柱竖立在戏台四角,后面扯起的一幅半新不旧的兰色惟幕,在微风里翻着小小波浪;台前栓着一根棕索,索上晃荡的两盏铁皮煤油灯燃着熊熊火苗,时不时地溅出几星火花。台边四名卷裤捋袖的男子,喜洋洋地各自打击着一架鼓、一饼锣、两副钹。唢呐几声欢叫,交响乐嘎然而止,一位画了油彩的农民挑着一担箩筐从幕后缓缓走上戏台,悠晃着担子绕场一周,咯噔一个亮相,“恩恩”地清了清嗓子,在人们扑哧的哄笑声中,终于发出雄浑的唱腔。顿时,坐在台上左边的两把胡琴、笛子,以悠扬而清脆的声音也齐声伴奏起来。说实在的,那戏的本头、内容、唱词和人物,都记不清了,但不知何故,那老调子我至今还唱得顺溜顺溜的,有时兴起,拉起那把简约的旧二胡自我陶醉,只不过在悠扬中添了几分深沉。


在铁匠铺欣赏多的当然要数电影了。看得最早的是《红孩子》,然后是《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红孩子》中那感人的一幕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位英勇杀敌的小红军战士,身负重伤,昏迷中听见“给你枪”而苏醒,最终抱着一支步枪微笑着安然逝去。我妈哭了,我哭了,周围顿时一片抽噎声。


最激动人心的,当数那系列“宝片”——纪录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100多万人,这些场景都拍成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祖国红了,铁匠铺也跟着红了。放映宝片,铁匠铺也成了宝地。影片中,人山红海地拥挤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神采奕奕,在检阅车上频频向红卫兵招手致意,拥挤得汗流浃背的红卫兵们,红脸热泪,挥舞红宝书,跳跃着有节奏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直到声音嘶哑。此刻,铁匠铺广场似乎就是天安门,人们噙着激动的泪水自发地欢呼“毛主席万岁!”经久不息。我为第一次见到朝思暮盼的敬爱领袖毛主席而欣喜若狂,也为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毛主席检阅而遗憾。


皮影戏

有时,也经常找理由去宜万岭闲逛。有一天意外地一饱眼福,看到了洋戏风和西洋景,其实西洋景就是幻灯片。宜万岭围得水泄不通,似人唱而非人声的歌声清脆地从人堆里飘出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随着人们的一阵骚动,洋戏里则响起铿锵铿锵的锣鼓声、脆崩脆崩的唢呐声、悠扬深沉的胡琴声,接下来一位大嗓尖声的女人拖腔挺板地唱起来,但连一个字都听不清。

看了西洋景后,我终于从人缝里钻了进去,即恍然大悟,又拍案称奇!望着眼前发呆:一个四方盒子里悠转着一个圆盘,蓬头上的一根小针划在盘子上,向外挺立的那只喇叭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以后我才知道这叫留声机,当时最高档的最时髦的音响。

公众微信号关注:城头山视窗

主编微信:城头山视窗 

《城头山视窗》是一份关于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