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校园观察|课余打工: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预修课”

 翰墨书海 2021-07-23

文/孙嘉明

       在我所居住的大学城里,每当我去附近超市购买食品,总可以遇见几位我的学生在那里打工,或者是做收银员,或者是当搬运工。在夏天,当我家前院草地长得较高时,也会有大学生开车过来敲门,问是否需要为你割草。可见,大学生课余打工在美国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我曾在我任课的班里作了一次小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是:”In a typical week, how many hours do you work at a paid job?” 即“在典型的一周时间内,你花了多少时间在有收入的工作上?”。回答有四个选项及其(百分比)是:没工作 (21.4%),少于4小时 (3.6%),4到8小时 (3.6%),超过8小时 (71.4%)。可见,仅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打工,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课余打工在八小时之上。

“在典型的一周时间内,你花了多少时间在有收入的工作上?”

       这一数字与全美国的相关调查是相吻合。美国教育委员会早就有研究报告表明,美国近2000万本科生中有78%课余打工。打工者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民族,不管家庭收入高低、是否依赖父母、是否是全职学生、是上私立还是公立学校。他们平均每星期工作30小时。这个比例在过去多年来没有什么大变化。课余打工可谓美国大学生典型的校园文化之一。

       课余打工可以分为全时(Full time)打工,或半时(Part time)打工。如果是全时打工,则每周工作时间达40小时。而全时学生(Full time student),每学期必须修满12个学分以上,即四门课程。因此,全时打工的学生通常比较难以维持全时学生的身份; 如果选课不到12个学分,就成为半时学生(Part time student)。而半时学生则在申请奖学金等方面受到许多限制,而且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年限得以延长。因此大学生们如果想维持全时学生身份,则必须在打工和读书两者之间作出平衡。我所教的学生中仅有个别相当聪敏,又有比较好的时间管理理念 (Time management)学生,才能做到两不误,既参与全时打工(与上课时间错开),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大部分大学生保持全时学生的同时,只参与半时打工。

全美2017年10月开始执行的大学学生最低时薪的标准,每小时10.9美金

       课余打工可以分为校园打工和校外打工两种。本科生在校内打工的种类繁多,包括在校园图书馆,书店,咖啡厅,电脑室,其他杂物工作等。而研究生则多为助教(TA),助研(RA)等。一般也规定可以有每周20小时的打工时间。校内打工以每小时最低薪水为10.90美金(2017年10月开始的标准,见上图),有些可达每小时15-20美金(每年会有适当调整)。而校外打工则五花八门,可以在超市当收银员,在餐厅做服务生,甚至在办公大楼当保安等等。工种不同,薪水差异也较大,如果做家教的话,时薪一般为10-15美元;而Walmart超市收银员或包装员的时薪也有9.91美元(见下图);为私家维护花园和割草可达15-20美元。大学生在寒暑假打工,由于不上课,可以打全时工,每个月基本上能保证1500-3000美元的收入,约合1万-2万元人民币。

Walmart超市不同时薪标准

       美国本地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在申请课余打工时也有些区别。本地大学生找工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需要相应的文件,包括社安卡(Social security card) 等即可申请到工作。有些超市在急需员工时,大学生们在网上便可申请。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国际留学生在校内打工,不需申办特别许可,属于合法打工,但要注册维持全时学生身份,每周工作时间一般限制在20小时(即半时打工)。如果想到校外打工,则需申办工作许可,获得社安卡才可以合法打工。然而这一申请过程相当繁琐,而且有许多限制。由于校内打工机会有限,而校外打工需要合法证件,华人留学生有时只能在大学附近的中国餐厅找工作,即“打黑工”。如果餐厅业主是华人的话,一般也总会想办法雇佣。在校期间,国际留学生还可以实习的名义,在美国申请工作。申请人首先必须读满一个学年,然后在毕业前90天到毕业后30天之内,填好相关表格并带着学校国际学生顾问的推荐书,到移民局去申请工作许可。

       我儿子当年在读大学三、四年级期间,曾有辅导低年级学生课业的机会,也算是校内打工。到了年底,学校财务处会给你家里寄来一封报税表,把你年内的打工收入合计,在次年4月15日前,必须报税。因此,孩子也通过这样的经历,习得了某些将来踏入社会,获得工作以后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常识。通过各种课余打工,孩子也更能体会和理解打工学生的辛苦。咱们中国人在餐馆就餐,不太情愿多付小费。可每当我们全家去餐馆就餐,就餐完付小费时,儿子在一旁总是说“多给点”。

       其实不管是美国本地学生还是国际留学生,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会选择打工。有些是为了赚取点生活费,或支付学费; 有些是为了积累些工作经验,为将来求职打基础; 也有些是为了亲历职场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打工是美国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后融入社会的一门“预修课”。大学学习期间的这样的打工经历不但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更是对专业学习的某种补充和检验,也算是一种“准职业训练”,让大学生们锻炼和实践了某些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他人沟通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等。更为重要的是能深入地了解到社会对于职业的需求,为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确定方向。

课堂小调查中问及学生住处离校园的距离

       与国内大学生的自行车塞满校园各个角落不同,美国大学生通常都有私车,因此,周一到周五大学校园里的停车场是“车满为患”。有时为了找到一个车位,在同一停车场开车来回跑,期盼着找到空位。我在同一个课堂小调查中问及学生住处离校园的距离。回答有五个选项,其选项和(百分比)如下:住在校园里(28.6%),住在15分钟车程距离(28.6%), 住在15到40分钟车程距离(17.9%),  住在超过40分钟的车程距离(25%)。可见,至少开车15分钟以上到学校的大学生占大多数(71.5%)。大学生必须拥有汽车,不然没法上课。而有了车子后,就有更多的自由。大学生们通常是开车匆匆赶到学校上课; 上完课后,即开车匆匆赶往打工处。美国大学生课余打工确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

       美国大学对学生在校打工持积极态度。教授科研经费中规定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劳务费。我曾申请校内的科研经费,在申报时其中有一项是支付给学生参与调查资料的整理。在获得经费后,这一项经费就只能用于支付学生劳务费,不可用作它途。学校各部门都想方设法提供机会给学生勤工俭学。在校园里信步走走,也可以随处看到墙报上有关招聘办公室助理、研究助理、视频制作人等小广告。国际学生们通常先找到留学生办公室顾问询问大学里是否有“校内打工”机会。若有机会,留学生可以不需要办理工作许可,即可参与,而不必去校外冒“打黑工”的风险。任课老师通常也能够理解个别学生有时作业交得晚了,或上课缺勤,多半是课余打工影响到休息或没有时间应付作业的原因。而对学生的校外打工,学校也不能过问,因为这是学生私事,是他们的自由选择。即使学业成绩下降以至未能获得最低分数线,打工学生通常是在下学期重修这门课,也就延长了毕业时间。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因为打工时间长,影响学习,原本只要四年可以毕业的本科学历,就有可能需要六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学业。

       同样也有调查表明:由于校内工作机会有限,大部分打工学生不在校园工作,而且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与所学专业无关。虽然打工经历没有直接与所学专业相关,也可能并未直接有助于未来的事业发展,但大多数学生不认为打工是沉重的负担,相反认为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美国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之外,还有课余打工、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等选项。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就有出名的“三个三分之一”(Three one-third)之说,即三分之一时间完成课程,三分之一参加社团活动,三分之一课余打工,只有这样的学生才算真正的哈佛大学学生。

        在美国大学生课余打工风景线的背后,其实是美国青年的自立精神,以及西方社会强调个人独立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家长们习惯于从小培养孩子们自己照顾自己,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算步入成人社会了,因此必须在经济上力求独立。如果还是依赖父母,则有失脸面。而且在同辈群体中,也会让人笑话。因此,即使富家子弟的大学生,也同样参与打工行列。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就不再用父母的钱,而是自己挣钱付学费。有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由父母交学费的占22%; 依靠国家助学金贷款的占41%;  靠打工支付学费的占18%; 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种奖学金的占16%。可见,依赖父母交学费的仅占五分之一。而近一半的学生宁愿申请学生贷款,也不向父母要钱。为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独立自主,美国的国家助学金贷款面向所有大学生,而并非只针对贫困大学生。即任何学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毕业获得工作后再靠自己归还。美国大学生的课余打工培养了工作经验,获得了社会阅历,体现了独立精神,也彰显了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

“海外校园观察”系列: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残障学生

  • 海外校园观察:   美国高校是如何激励私人捐赠的?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行政职位获取中的“自我提名” 机制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度设计与理念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理念、形式与指标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多元文化生态”面面观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全方位师资培训”制度与运作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师资招聘和遴选”过程与特点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师资职称晋升亲历

  •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教职工薪酬制度

  • 海外校园观察:由校园下半旗引起的对“差序格局”的反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