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精选|《人文类型》雷蒙德·弗思著(1991年版)

 翰墨书海 2021-07-23

《人文类型》雷蒙德·弗思著,費孝通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著者:雷蒙德·弗思(Sir Raymond William Firth)

《人文类型》作者简介


       雷蒙德·弗思(1901-2002),英国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系教授,1973年被授予爵士勋章。他是经济人类学的先驱,也是伦敦经济学院的领军人物。弗思曾在太平洋群岛的工作,特别是所罗门群岛的蒂科皮亚,体现了他对原始文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兴趣。他将社会组织的概念与社会结构区分开来,在亲属关系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对社会人类学中行动理论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作品:”Human Types”《人文类型》(1938),“Elemen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社会组织要素》(1956),“Economics in the New Zealand Maori” 《新西兰毛利人的经济学》(1959年)。

《人文类型》内容简介


       《人文类型》结合功能派理论和丰富的民族志材料,对人类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历来被认为是人类学著作中的经典,也是比较社会学的范本。费孝通的译本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学刊甲集第二种,于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共分7章。作者在该书中结合了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理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种族的特质和人类心理的差别、人和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的经济行为规律、社会结构的原则、行为的规律、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信仰的功能、及现代生活中人类学的现实作用等问题。本书阐述了人类社会学的主要原则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论述决定种族群体发展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表明文化是如何成为自然环境的派生物;描述了各种社会是怎样解决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以及性的种种问题的。

《人文类型》译者的话(費孝通)


       我翻译的《人文类型》一书,作为《社会学丛刊》甲集第三种1944年在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原著的作者是雷蒙德·弗思。该书最初是由英国托马斯·纳尔逊父子公司于1938年出版的。四十多年之后,我的译本经陈观胜和李培茱两位同志根据原著1975年的修订本补译后,得到了再版的机会。付印前编辑同志要我在书前写几句话,讲一讲该书翻译的经过。

       原书作者是我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以下简称伦院) 留学时的老师。我们初次见面是在1936年秋季。他当时还年轻,只有三十六岁,长我十年,是伦院人类学系的高级讲师。弗恩出生于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在该市的大学毕业后,到伦院师从B·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攻读社会人类学,是这位教授手上第一个得博士学位的门生。后来继承了这位老师的讲座,为伦院的教授。他们师生两代使伦院在社会人类学园地上,以功能学派的旗子,独占鳌头达二十多年之久。我是1938年在伦院毕业的,当时欧战已迫在眉睫。我返国不久,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即离英去美,不久逝世,所以我是在他手上得博士学位的最后一人。一门弟子,本书作者和本书译者适占首尾。当我写此前言时,首尾之间的十余位同门弟子均已谢世,惟独我们两人尚在人间。

       我从伦敦回到昆明,正值抗战初期,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开始几年集中力量开拓内陆农村调查。四十年代初,创办云大社会学系的吴文藻先生离开昆明去重庆,我不得不兼顾系务和开课讲学。这时我深感教材缺乏,所以赶译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 和这本《人文类型》作教学参考书。前一本书提供了解剖文化结构的框架和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后一本书为比较社会学提供了个范本。两本书加在一起正可以作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入门的引导。译成后即编入吴文藻先生编的《社会学丛刊》出版。

       《社会学丛刊》的编辑宗旨,在丛刊的总序里有所说明,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中国社会学者的 “信念及要求”。总括起来有两条:是 “促使社会学之中国化”,一是 “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基础”。对社会学的方法在总序里也有一段阐述,编者认为科学工作必须 “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  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  必须理论与事实揉和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 当时的行文,现在读来不太利落。意思与现在人们熟悉的 “理论联系实际" 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等思想是一致的。当时之所以有这种要求,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已不甚了解,所以得申说几句。

       当我在1930年到燕京大学学习社会学时,系里用英文讲课的外籍教师已经不多,大部已由留学回来的本国教师所代替,但不少人在讲课时还是用英语,即便使用本国语言,也还得夹入大量外语词汇,因为许多外来的社会学概念尚未有适当的译法。班上所用的教材和指定的参考书几乎全是外文的。这很能说明,这门学科还没有在中国生根。这种情形使得一些想借助社会学去了解中国社会的学生感到不满。于是有一部分社会学者提出了 “社会学中国化” 的要求。

       怎样把社会学和中国社会联系起来呢? 当时的答复是采用人类学的方法。所谓人类学的方法是指当时西方人类学者所采取的实地调查的方法,就是以观察、分析具体的社会生活为起点,把观察结果提高到理性认识,通过反复比较求证,获得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实质上,这种方法是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的。这个学术方针不仅当时在这门学科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认为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再说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是由抗战前 (1937年) 曾在燕京大学讲学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提出的。他是和马林诺夫斯基同时又齐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当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学时,就用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开课讲社会人类学。几乎是同时,弗思在大西洋对岸出版了这本《人文类型》——一本比较社会学的教材。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三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达而来的交通、信息、运输和经济的发展已把这世界上原来分片分块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社区联成了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被联系在一块的各地居民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却是在长期各自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下养成的,富于各美其美的排他性。现在突然把许许多多生活方式不同、思想意识殊异的各地居民投入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系之中,人类世界出现了一个世无前例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人类怎样在这个格局中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严重问题。社会人类学中出现比较社会学这个苗头与人类世界的这个大变化是分不开的。

       回想一下人类学的这段历史是富有意义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以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家,开始深入到海洋里的孤岛上去直接观察生活方式上富于地方特点的居民,创立了社会人类学里的功能学派。他们从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的岛民生活中具体分析其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系统性,使这门学科前进了一大步。现在回头去看,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当时尚存在着 “文化孤岛”,就是说世界居民中还保留着的门户深锁的深院小庭,这些实际上是还没有完全进入多元一体格局的小社区。从这个起点出发迎接多元一体格局所带来的对人类发展前途的挑战,社会人类学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地位上,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现了比较社会学的尝试。

       比较社会学实际上是想引导在封闭式小庭院里培养出来的各美其美的文化观逐步开放,进入美人之美的相互容忍的文化观,来削弱以至消灭原有的文化排他性,为多元一体的格局奠定和平共处的意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去看《人文类型》这本书,它在社会学或社会人类学中的地位就容易明白了。

       当前的世界,多元一体的格局日益深化。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上还没有走出各美其美的境界。为了人类能继续生存下去,我们在培养美人之美的容忍和观摩精神上还需要作进一步努力。至于怎样稳定多元一体的格局并预见它发展的前景,已是应当及早提到日程上的课题了。今天的人类学似乎还没有赶上这历史的要求。这是后话,在此不多说了。

       关于这本书的修订和再版,还应当说几句话。我的译本出版后,曾经设法寄给弗思老师,但其后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我们之间的信息来往中断了。后来,社会学受到批判,各校社会学系全被撤消,《社会学丛刊》更谈不上继续出下去了。已经发行的各书埋没在尘堆里有三十多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恢复了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八十年代初弗思参加英国文化学术访华团来到北京,我们才得重晤。相见之下,恍如隔世。他已年逾八十,早已退休,并因其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受封爵士爵位。

       1983年我接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通知,该会决定授我赫胥黎奖章并邀我去伦敦受奖,我才有再次访英的机会。我一到伦敦就去拜望这位老师。叙谈中提到一桩桩往事。他兴冲冲地从书架上找出我当年寄给他的那本用战时后方粗糙土纸印成的《人文类型》,他多年来一直珍惜地保存着。同时他又送了我一本1975年由斯菲尔图书公司出版的《人文类型》的英文修订本。我当时就说,我返国后一定要根据这修订本修订我的译本,重新出版。这个诺言却一直成了我心头的一笔债务,而且估计自己能支配的时间这样少,要偿还这笔文债,一时无望。有一天陈观胜和李培茱两同志来看我,我诉说了这桩心事。他们同意帮我一把,承担修订译稿的事。稿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要我阅校一遍,因此又耽搁了一年。现在付印有期,写此前言,作此交代。拖延之责,我当自负,并此告罪。

費孝通

1988年1月15日于香山饭店  

《人文类型》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种族特征和心理差别

第二章  人和自然

第三章  原始社会的劳动和财富

第四章  社会结构的某些原则

第五章  行为的规则

第六章  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信仰

第七章  人类学在现代生活中

文献目录  

“藏书推介”系列:

藏书推介|《中国问题》罗素著(1996年版,根据1922年原版译出)

藏书推介|《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1981年版)

藏书推介|《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刘绪贻主编(1987年版)

藏书推介|《美国文化和美国哲学》罗志野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系列:

藏书精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1981年版)

藏书精选|《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著(1995年版)

藏书精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克尔斯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公共选择》丹尼斯·缪勒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国家间的政治》汉斯·摩根索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社会问题》弗·斯卡皮蒂著(1986年版 )

藏书精选|《美国政治》维尔著 (1981年版)

藏书精选|《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利普塞特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的权势集团》伦纳德·西尔克、马克·西尔克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人: 建国历程》(丹尼尔·布尔斯廷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谢帕德·克拉夫、西奥多·马伯格著1989年版)

藏书精选|《自由、市场与国家》(詹姆斯·布坎南著1989版)

藏书精选|《美国阶级结构》(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及其困境》(罗伯特·贝拉等著1992年版 )

藏书精选|《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艾伦·布鲁姆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1989年版 )

藏书精选|《中国的现代化》(罗兹曼主编1989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林语堂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1996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