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业篇丨医学生的“难”与“易”

 新用户1935wtRA 2021-07-23

写在前面

医生职业的一大特点是“越老越吃香”,但前期需格外耐得住寂寞


从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体系状况的重要指标每千人执业医师数量来看,整体而言,我国的医生缺口很大

截止2018年,中国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医师数是2.79人,而每千人农业人口的医师数只有1.8人。相比之下,瑞士、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该指标约在4人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应届医学生手持硕士学历却感叹三级城市的地区医院都难以进入的局面。究其原因,必须先厘清我国的医院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医院等级是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划分为三级,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级别,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最高等级是三级特等。实际上,乙丙两等医院较少,各级医院多数都是甲等,一级医院在实际操作中不分等。

等级评审方面,卫生部负责评审三级特等医院,其他三级医院由各省负责评审,二级医院由各地市负责评审,各级医院均有评审标准。评审项目包括病床设施、医疗设备、人员配备、规章制度、服务能力等,以千分制计算,900分以上为甲等,750分以下为丙等。

此级别全国统一,不分医院背景、所有性质等。

一级医院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主要负责在社区对常见病进行诊治,做到合理分流病人。

二级医院通常是跨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性医院,参与指导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对一级医院进行指导,同时开展一定程度的教学和科研。

三级医院服务覆盖面可跨地区、省、市,甚至面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负责提供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对下级医院进行指导和培训人才,并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和承担省以上科研项目的任务。

不同等级的医院对应着不同学历的医师。通常而言,本科生对应社区卫生院、二级医院、县医院一级,适合追求稳定、安逸的毕业生。

硕士研究生对应二三线城市部分三甲医院,适合已决定好未来生活城市、喜欢二三线生活状态的人。

博士研究生对应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三甲医院,适合立志投身医学事业甚至专业发展的人。

此外,考取国外执业医师资格证,出国就业也是一种选择,适合家底殷实的毕业生。

就业地域方面,一般会与学校所在地直接挂钩。由于学校所在地通常也是实习所在地,这也就意味着临床医学的对应资源都在于此。

老师、医生会更熟悉自己学生擅长的领域与缺陷所在。因此,同样岗位,在院校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会更加倾向选择当地的毕业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机会相当大。

薪资方面,医学生在毕业以后如需规培,则期间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专硕期间的规培一般没有工资。

医生的工资主要由职称决定,起薪则基本由学历决定。而医生的评价体系,也就是涉及到职称评定主要是科研导向,科研成果、发表文章数量是评价医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能力对于医生的薪资也十分重要。

医生职业的一大特点是“越老越吃香”,因此前期要格外耐得住寂寞。同时由于医疗行业成熟度较高,医生职业稳定性强,因此医生并不是一个能指望暴富的行业。加上医生的学习成长周期极长,且就业方向大多为公立医院,需要像公务员一样熬资历。

一般而言,住院医生年龄在26-28岁,主治医生30-35岁,副主任医生36-40岁,主任医生40-45岁。如此种种,导致就业前期容易出现职业焦虑,产生抱怨。

实际上,没有一个职业不在抱怨,只有不抱怨的人,不存在不抱怨的职业。觉得医生抱怨更多,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和身份偏见。

相比于其他行业,医生的职业焦虑拥有明显的前置特征,尤其是与毕业即获高薪的职业(如计算机)相比。抱怨的从业者通常是医学生或年轻的医师,其抱怨理由也并非因为医生的职业问题,很可能只是处在职业生涯的前期而已,而越到后期,职业满足感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

虽然存在医疗环境不佳、医闹严重的现象,但这并非主流,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医生是十分信任和尊敬的。

另一方面,医生通过给予患者治疗帮助,使其重获健康、提升生活品质,自我价值感从治疗中获得及时满足,这是很少职业能做到的。这也是许多医生愿意从事该职业,并不断向上攀登的根本动力。

除了成为临床医生,据调查,临床医学专业的其它就业方向的前四名是:制药或生物工程占比约29%、医疗设备或器械占比约12%,新能源占比约6.3%,美容与保健占比约4.2%,此外,还有每年还有部分临床医学学生就业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娱乐休闲体育业、金融投资等其它行业。因此,医学生如对医生缺乏兴趣,在就业方面也不必完全受限于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特征进行择业。


要点总结:


1. 我国医院等级分为三级,每级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级别,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最高等级是三级特等;

2. 不同学历的医师影响着就业医院的等级,学历越高医院等级随之越高;

3. 医学生的导师、实习等专业资源一般集中于学校所在地,因此在学校所在地会对就业地域产生一定影响;

4. 医学生的职业焦虑在年轻时较为明显,后期随经验等增长焦虑感会逐渐减轻;

5. 医学生的就业路径也可不必完全受限于专业,根据兴趣提前准备亦有其他选择空间。


下期预告:


接下来我们将对临床医学的专业内容、学制情况、院校分类、就业发展进行总结,我们下一讲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