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君

 新用户3451G7HJ 2021-07-23

每日一字——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每日一字,滴水穿石

临天下】正是南方的雨季。中午时分,黑云压城。狂风呜呜地刮着,雨点打在玻璃上,噼噼啪啪地响。少年关了窗子,在风雨声中愉快地“刷”着作业。周末的语文课作业,是“一堂×××的读书课”。写到兴起时,少年忽然停笔,很认真地说:“爸,我觉得这次关于国王的读书会,是六年来最成功、效果最好的一次。因为讨论的问题很深刻,而且同学们的思考都调动起来了!”爸听了很欣慰,对他来说这是最有分量的评价。

上周三的班级读书会结束后,“你需要国王吗”成为班上不时被提及的话题。读书会上,预先准备的最后一个讨论环节“可以不要国王吗”,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 李老师做最后小结时,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故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个补充性的总结,将孩子们的视线从家国大事的云端一下拉回到脚下身边,实在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那堂课上,孩子们的讨论空前热烈,思考的火花滋滋作响。课堂上没有结论,却留下了许多问号。今天写作文的间隙,少年又和爸爸讨论了很多问题:什么是贵族共和?什么是民主制,什么是君主立宪?什么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平均分配吗?……如果每一本书的共读,都能打开一扇思考的窗,班级读书会就再美好不过了。

在准备这次读书会的时候,爸爸其实有一个后来没有抛出来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国王。如果大家都做好自己,便不需要一个国王来君临天下。世上没有完美的君王,你若希望得到他的善,必须同时忍受他的恶。


与“王”不同,古代中国人对“君”最初的认识,除了对权力的崇拜与服从,似乎包含更多对抽象的道德品质的尊崇。这可以从汉字“君”的源流中窥见一斑。《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甲骨文君,上尹下口。尹,象手持杖之形,表示治理。但有治理之权,能发号施令的人,不仅是帝王。按先秦时期的习惯,“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地位、财产之外,“君子”也被用来指称那些具有良好品行的人。而“王”字(王乃斧钺之形),则带有更多强制和权力的意味。“君王”并称,或许是民众对理想中的帝王一种美好的愿望:让有德之人来执掌权杖吧。

对“君”字的构形,也有不同解读。一种看法是,君字甲骨文,“尹”为持笔书写,“口”则是笔下写出的纹饰符号,两形会意,表示执笔写字的官员(《细说汉字》)。

坚持将古汉字“口”解为祭器的日本人白川静,认为“尹”是手持竹条舞动的发狂的妇人,那根竹条是她“通神的神物”。“尹”借“口”(祭器)来求取神明的话语,因此成为“君”。所以“君”,“其实是对成为王的女巫的称呼”。(《汉字百话》P25)

流沙河老先生赞同“君”本义为官员,但认为“尹”下的“口”,其实是传达命令的嘴,“可以是君的嘴,王的嘴,或家长的嘴,总之是有权的尊者之嘴”。

金文“君”,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古文字形(金②),“口”字外围,是个“拱”字(左右双手并举,这里合龙成一体了)。此形应是后起的新造,即所谓“古之圣人垂拱而治”。大概类似老子的“无为而治”。后人有俗语“君子动口不动手”云云,用来劝架,说是不要拳头要以理服人,这或许是对“垂拱”的一种曲解和误用。

《谁需要国王呢?》,故事里的蝈蝈,大概就是一块“无为”的石头吧。古代的智者们已经发现,人类和青蛙国的青蛙们一样,真的需要一个国王。“既然如此,就给你们一块石头吧。”他们无奈地想,“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