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罪》系列书评

 震旦冰火二重天 2021-07-23

综述

《心理罪》系列不是我读过的类型小说里最好的,但也属于上乘之作。

挂着恐怖、悬疑标签的作家,我读过的大致有:李西闽、周德东、周浩晖、蔡骏、宁航一、那多。这些作家的统一特点,是都戴着高帽,每个人都有一顶顶高高的、大大的帽子。

“恐怖大王”李西闽,“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周德东,“中国的东野圭吾”周浩晖,“中国悬疑第一人”蔡骏,“中国的希区柯克”宁航一,“著名悬疑作家”那多。

这些人都曾经红过一时。宁航一的水准比较稳定;蔡骏比较坑,文笔烂时创意好,文笔好了作品烂,始终不同调。那多比较“懒”,如果他作品再多一点,会更有名气。周德东的短篇写得好。余下的人一般般。

总体来说,这些悬疑小说的水平和格调都不高,“不高”不是贬义词,而是为了适应读者的“不高”,必须写得通俗易懂而又故弄玄虚,为了满足当下悬疑小说爱好者的口味。但是悬疑小说类型一直不火。或者说,悬疑只是小说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单纯的悬疑小说,反而容易过分陷入“悬疑”不能自拔,忽略了其他的要求。“悬疑”类型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无论媒体怎么捧,事实上并没有能够扛鼎的作者和作品。美国的恐怖小说能扎根并开枝散叶,斯蒂芬金功不可没,他也证实了自己不光能写恐怖小说,写小说也是大家,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伴我同行》的原著。

中国的悬疑小说,还没找到此类人物。盗墓小说能成为类型并且风靡一时,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各领风骚,而且两人也证明了自己不光能写盗墓小说,写其他小说也能到达中上水平。比如天下霸唱的《谜踪之国》、南派三叔《大漠苍狼》。

如果不论类型,只说作品的悬疑性,古龙和倪匡都是大师,一部《三少爷的剑》多少导演都拍不出原著的神韵,多少部卫斯理影视作品都难以达到原著小说的阅读快感。

扯远了。

这里要说的也是悬疑小说大类型里的一个分支:罪案小说。

为何叫罪案小说,而不是探案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推理小说?

这么叫也可以。但是推理和悬疑都是比较大的概念,而且互相嵌套,所以,细分来说,成为罪案小说,作品不是以“悬疑”和“推理”为卖点,而是以“罪案”本身为热点,推进故事进展,人物的最终目标,在于“结案”。

近年来罪案类型小说兴起,作品多如牛毛,良莠不齐。在这批类型热潮中,由专业人士执笔的罪案类小说杀出重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法医秦明》系列,《心理罪》系列,作者据说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作品披露了很多外行人难以知晓的内幕,案件中涉及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细节翔实,案件可信度高。

这两部作品统一的特点是文笔粗糙、真实度高、没有花哨的写作技巧,有令人惊奇的反转。

两者的作品都有现实中案件的痕迹。这里不提《法医秦明》,单说《心理罪》。

《心理罪》系列小说,目前有四部主线和一部前传,完全按照时间线进行,案件的发生有先后次序。每个案件都对主人公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了下一个案件。案件之间和作品之间,互相有关系,每部作品也都影响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这系列作品是连贯的,侦探不是推理的符号,推理和缉凶也不再是全篇的重点。整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就在于跳出了推理和悬疑小说,“设局和解谜”的简单关系,作品到了最后,凶手是谁不再重要,犯案手法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凶手为其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通常的推理小说结构都是背景介绍、案件迷局、推理、证据、解谜、缉凶。许多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小说作者,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或者不想自拔。无论是散播诡异气氛,还是突出案件难度,都是在强化某一个结构。往往过度的强化而导致作品失衡,虎头蛇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蔡骏。)

《心理罪》系列却跳出了这个结构,所谓“逃脱樊笼返自然”。全部作品中,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暗河》),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的犯案手法(《教化场》),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的目标(《城市之光》)。可是,剥去推理和悬疑的要素,小说依然剧透吸引人的魅力,为何?

一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成功。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读者可能记不住那么多案子,却能记住一个穿着风衣叼着烟斗戴着猎鹿帽神经兮兮的福尔摩斯,当然还有他的搭档华生。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以后,成功的推理小说家无不拥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波洛,江户川乱步和明智小五郎,东野圭吾和汤川学。《心理罪》系列,雷米和方木。方木有别于以上角色,因为他不是一个神探,纵观全系列作品,他的破案能力并不高于一个经验老道的刑警,其所擅长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并不是神乎其技,有时甚至无处施展。

二是破案细节真实。作者有专业的身份,但是限于文笔,他并不擅于营造气氛,也不制造悬疑来抓紧读者。破案的过程平淡甚至有些乏味。勘察现场、收集证据、排查嫌疑人……这些琐碎乃至无聊的工作,却是真实破案过程的写照。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破案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许多案件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交给前面提到的悬疑小说家,肯定有天花乱坠甚至玄乎其玄的描述。但在作者的手里,这就是一件案子,或者离奇,或者惨烈,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凶手为何要这么做?这种手法不免无趣,所以很多读者前期读不下去,就弃文了。但如果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比起那些神神叨叨的悬疑小说,作者的这种手法,更容易让读者代入主角的感受。毕竟,对于经验丰富的刑警来说,破案是最终目的,哪怕是真有吸血鬼杀人,也要讲证据,抓得到抓不到是另一个回事。而唯其真实,才经得起推敲考验,不至于让读者看完结局摔书骂街。不至于让人读完有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感觉,而且会期待下一部。

三是戏剧性的冲突。这也是《心理罪》系列有别于“推理小说”的一部分。作者的文笔虽然普通,但是写作手法老派,小说的结构遵循起因-发展-高潮-结尾的固定套路。现在许多类似小说把作品的高潮部分放在开头,结果无以为继,虎头蛇尾,还不如老老实实把高潮放在最后。《心理罪》系列的很多冲突是颇具戏剧性的,比如《画像》中的犯罪手法,比如《暗河》中的结局反转,比如《城市之光》中的替换。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增加了作品的阅读快感和可读性,但是也容易失控,情节、节奏、合理性都难以把控,非常考验作者的叙事功底。高潮不好写,戏剧性的高潮更难,现在很多的作者都选择了回避。但是,对于渴望优秀的作者来说,戏剧性的大高潮非常有诱惑力,也非常的累人。

漫画作品里富坚义博总是选择回避高潮情节,直接跳过,用人物的回忆来串联作品。比如《幽游白书》的“魔界武斗大会”。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则相反,其前半部的高潮“顶上战争”篇,交战双方的人数、规模和复杂性都创造了历史,高潮部分的篇幅也较长。读者看得过瘾、精彩。

文学作品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狄更斯的《双城记》,高潮都不惜笔墨。

《心理罪》也是如此,而且每一本的高潮都有所递进,从前传直到最后一步,高潮部分越发惨烈,冲突越发激烈,戏剧性也越强。

接下来单独分析每部作品,可能有剧透的情节。

《第七个读者》

这部是前传。方木的性格还没有形成。这部作品还没有摆脱流行的悬疑小说写法,猎奇的死法+诡异的动机。但明显作者并不适应这种写法,营造气氛方面比较生疏,给人以荒诞的感觉,很担心作者能放不能收。结果,作者也只能无奈地把凶手处理成一个变态。

这部作品里其实没有侦探,警察和方木都眼睁睁看着凶手一件一件犯案,直到最后自己爆炸。

作品比较生涩,篇幅也不长,算是交待了前因后果,硬伤比较多。书里的番外篇算是对正传的一个补足,有些很不错,有些很难以认同,比如《两生花》里的描述,很难想象,感觉像强行续命。

《画像》

这部作品最初诞生于网络,所以带着网络文学的特色,警察+神探对抗高智商变态的故事,能看到很多形式化和符号化的描写。凶手的犯罪动机依然是诡异莫名,死法依然非常猎奇。方木的侧写能力在与凶犯的对决中没能发挥多少作用,高潮也是仓促短暂,关键人物的牺牲也是难以解释。按照出版顺序,这部作品是第一部。相对同类小说而言,并不算多么出色,作者的专业技术也没有多少展现,不过不失的一部作品。如果说,《心理罪》只有这么一部的话,它能获得的评价不会高,一部泯然群书的作品而已。好在,它是一个系列的第一部,有进步的空间。整体来说,它的水平是最低的。但是就猎奇程度和悬疑程度来说,符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的它,又是最高的。

《教化场》

这部作品比较有意思。作者明显构思了故事,却不知怎么把主角也代入进去。只要让他帮着查案。

本作人物关系承接《第七个读者》,时间上承接《画像》。而这两部作品中,方木的性格是不同的。作者并没有选择,而是赋予了方木第三种性格,也可以认为,方木的性格再次转变。姑且不论是否合理,至少在这部作品里,奠定了方木性格的基调,回归了系列的主题:心理罪。

“教化”的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无论是“教化场”计划的受害者,还是“天使堂”的儿童,都是被教化的对象。杨展和廖亚凡之间,米楠和方木之间,都有“教化”的痕迹。受害者们受了一次教化的伤害,又落入了另一次教化的阴谋。

本作可以选为“心理罪”系列的代表作。不仅是因为它比前作要成熟,而且它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罪恶,还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教化的正负强化、创伤后应急综合征等问题。幕后黑手的动机也终于合情合理了。

遗憾的是结尾高潮部分处理的不如人意。越狱部分的小高潮来得比较精彩。本作看点比较多。

《暗河》

《暗河》虽然承接上一部《教化场》,但是可以看作是单元剧,或者“心理罪剧场版”。据说作者花了两年时间来写这本书,所以本作的精彩程度在系列中也是排第一。如果推荐给朋友阅读,他想了解“心理罪”系列,推荐他《教化场》,他想要畅快淋漓的阅读,那么非《暗河》莫属。

《暗河》其实就是一个老套的孤胆英雄的故事。国内外电影和影视剧里大家可能看过很多。但是看过是一回事,实打实的自己写一个符合国情的孤胆英雄故事,又是另一回事。这可以说是一条“畏途”。因为题材老套,难以推陈出新,但是这种作品的要求其实很高。

如果黑暗势力太强,只有让主角有超能力了。如果黑暗势力太弱,又不够精彩。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又难以突出孤胆英雄。

作者敢于写这种题材,说明他对自己是有些苛求的,对创作是有追求的。一个作者想要超越自己,就要敢于尝试各种类型写作,只在自己的“舒适区”起舞,是难有作为的。

作者的尝试不仅很成功,而且很出色,带给我们一部很爽快的作品。就这部作品而言,雷米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了开头提到的作家。他们固然写了很多,却没有这种,让人一看,套路很老却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或者说,他们也尝试了,但是不够成功。对自己的要求太低。

那多的《喂食者协会》本来具备这个条件,但是他失败了,最后强行赋予主角通天彻地般的幸运超能力,洒了一串狗血,完结了整个故事。

《暗河》则没有松劲,相反,真正的高潮直到结尾才出现。没有独闯龙潭虎穴,没有爆表的战斗力,只有一个懂心理学的战士,和一众身份卑微的战友。

结局的反转非常精彩。整部作品的硬伤也极少。

我看到有些人吐槽,认为有些转折太过戏剧化,巧合太多之类的。这就是吹毛求疵。难道主角一开始就被反派一枪崩了就不意外不巧合了么?破湄公河大案的特工经历了多少巧合才活下来的?金三角的卧底又经过多少巧合才活下来的?你能看到这本书都是一个巧合。

但是,《暗河》的基调比较灰暗,阅历少的朋友看了可能会受到心理创伤,质疑人生。但事实就是这样,不要只看一面,就算黑暗强大无比,但光明也丝毫不弱。

《城市之光》

本作硬伤比较多。水平稍高于《画像》。如果不结合番外篇来看,情节甚至不够合理。

本作更像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就不总结了,有点类似于“哥谭市到底需不需要蝙蝠侠”?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作者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

时间顺序承接于《暗河》,人物关系却是承接于《教化场》。虽然暗河中的人物也有出场,但是可有可无。所以,可以认为是方木刷了一个《暗河》的副本。次要配角死了一大堆,主要配角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不看《暗河》而直接跳到《城市之光》,也不会有多少违和感。联结两部作品的关键人物是米楠,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没有交待米楠和方木的背景。这也是一种高超的营销技巧,其实还应该加个注释:关于米楠和方木之前的故事,详见拙作《暗河》。倪匡在卫斯理系列中就经常用这种手法。

本书的某些情节遭人诟病。比如莫名其妙的求婚情节,类似于《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救错人情节,伪装植物人情节,人物调换情节等等等等。槽点满满。

而且,求婚一出口,相当于FLAG高高立起,表情作者要生生逼死一个角色。这么一来,笔墨很难分配,作者可能也很纠结到底是写成罪案小说还是写成恋爱小说,最后是有点不伦不类,成了披着罪案外衣的狗血爱情闹剧。

但是经历了暗河的刺激,追书至今的读者,不介意主角偷闲去谈个恋爱。如果是新读者,那么《城市之光》并不适合作为《心理罪》系列的第一顺序阅读,请从《第七个读者》或者《教化场》开始比较适合。

总结

虽然全系列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能让我写5000+字数的评论,也从侧面说明了,它是值得一读的作品,作者雷米也是令人期待的作者。

曾经看到某些作者的作品,在豆瓣书评里获得了满满的溢美之词,颇令我怀疑自己的阅读品位。

如今已经习惯了,写得再烂的作品,也是有一堆人叫好的,写得再好的作品,也是有一些人唱衰的。无他,口味不同而已。

读书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讨厌一本书,很容易就说出它差在哪里。但那是基于自己的口味和阅历来说的,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令人接受。

但是喜欢一本书,可以大声说它好在哪里。这是对自己的阅读品位和作者负责。

有的人叫好,却没有理由。不能强求,毕竟有些书的读者表达能力有限。

B�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