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三星堆考古札记|考古新青年

 昵称55301288 2021-07-23

点击加载图片

参观的人们(摄影:李明斌)

作者介绍:李明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一)

人,理应是所有场所的主角。

特别记录一下考古现场的人们。

随着三星堆热度的不断升温,除重大公务活动以外,有组织、有预约地到考古发掘大棚参观交流的人明显增多,工地上的讲解接待任务日益繁重起来。此时,三星堆考古和博物馆联动管理的优势迅速地发挥起作用,距祭祀区发掘现场约1.5公里的三星堆博物馆,每天派驻讲解员到工地,现场提供(棚内舱外)讲解服务。

我在发掘现场期间,几乎每次会见到以下场景:舱内,着防护服的年轻身影,依然是一派忙碌,考古发掘、信息记录、器物提取等工作,按操作规程和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展开;舱外,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在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参观步道上,驻足于发掘舱外,隔着玻璃瞪大眼睛,注视着里面的一举一动,生怕漏了可能遇着文物出土时的细节,表情和动作十分生动、有趣:有弯腰撑腿的、有侧身探头的、有直立背手的,有双手握于前者、有双手交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随着讲解员的手势和语言,全神贯注而又敏锐地盯着舱内。

舱内舱外虽仅隔着一层玻璃,但仿佛隔着两个时空维度:舱内,考古人员与三千年前的文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话;舱外,参观者努力透过讲解,理解里面正发生着的、可以捕获来自三千年前的历史信息。

一层玻璃,同时连接了公众与考古;一个大棚,同时包容了当今与远古。这是一次公众考古和文化惠民的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

点击加载图片

考古新青年(摄影:李明斌)

(二)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博士介绍,参加本轮祭祀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有近200人,其中四分之三都是“90后”,且分布在所有关键岗位,真正是年轻人的“天下”。

古老的祭祀坑,神秘的古蜀文明,正经由年轻人之手,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下,在强大的传播推广中,不断地呈现出原有的璀璨光芒,历史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正越来越清晰地丰富起来。这群可敬的年轻人,在历史的机缘安排下,幸运地和三星堆相遇了;他们的专业之路,和三星堆的发掘保护、研究展示、推广利用不期相遇,这真是年轻人在年轻的季节里能遇见的最美好的事情了。

五月,是属于年轻人的。2021年青年节,特别节目“奋斗正青春”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参与三号坑工作的上大团队代表徐斐宏、马啸、张顺利应邀和“一院三大”的其他年轻人共同参加了节目活动。这,既是褒奖,更是期待。

考古新青年,祝福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