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一章 毒品的基础知识
2021-07-23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毒品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毒品的定义及特性一、毒品的定义(一)法律定义毒品的基本属性是法律属性。从法学的观点看,毒品被理解为对人和人类社会
有严重危害的一种特殊物质,是法律禁止的违禁品,是受法律程序严格管理和控制使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毒品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二)生物医学
定义毒品来源于药品,是具有某些特殊药理作用的精神活性物质。这些药品用于医疗目的时可起医疗作用,例如麻醉类药物是能使整个机体或机体局
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的药物,能够帮助人们缓解身体的疼痛;精神类药物在临床中多用来治疗或改善异常的精神活动,使紊乱的思维、情
绪和行为转为常态。用于医疗目的的药品是合理地生产、管理和正确使用的,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或者滥用,那这种“药品”(drug)便失去了医
学上的含义和作用,遂被认为是毒品(drug)。(三)社会学定义在社会学中,把不符合正常社会道德规范的、非理性的、非医疗目的使用具
有使人形成瘾癖物质的行为,定义为吸毒行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吸毒是不符合主流社会行为规范的越轨行为,吸毒可能会危害个人、家庭及社会
,在宗教、乡规民约、企业文化制度等社会活动中通常被禁止。二、毒品的特性(一)非法性毒品是国家管制的药品和精神活性物质,毒品的核心特
性就是非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中华人民
共和国禁毒法》第三章规定了毒品管制的相关内容,包括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实行管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
用、储存、运输等进行规定;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进口、出口管理的内容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具体规定了种
植、实验研究、生产、使用、经营、储存、运输、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凡是未经国家批准非法参与原植物的种植,参与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
、储存、运输,参与走私、制造、贩卖、吸食毒品均属违法犯罪行为。依赖性毒品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
),毒品的依赖性主要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1.生理依赖生理依赖又称躯体依赖,指反复使用某种毒品后机体调整内稳态(home
ostasis)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病理性适应态),处于适应态的机体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生理依赖主要表现为戒断症状、
强迫性觅药行为等。戒断综合征主要是指在机体长期大剂量接触某种毒品后,突然停药、减少用量,或因用受体阻断剂(拮抗剂)所引起的一系列症
状和体征。在停止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主要戒断症状即可消除。但此后一段时间内药物成瘾者仍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遗留有若干难以处
理的症状,如失眠、焦虑、体力不支等,这些症状称为稽延性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和稽延性症状都是生理依赖的表现。对于药物成瘾者而言,强迫
性觅药行为主要体现在无法将注意力从成瘾性药物上转移,并不计负性后果去寻找或使用药物的行为。若觅药行为不再受到药物奖赏作用的影响,而
是在条件性刺激下(用药环境、用药线索)产生的自发的持久行为,具有行为不可控等特征,最后就发展成为强迫性用药行为和强迫性觅药行为。强
迫性觅药是生理依赖的重要表现之一。2.心理依赖心理依赖性又称精神依赖,俗称“心瘾”,是毒品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
神效应。心理依赖主要表现为心理渴求、精神症状等。心理渴求是想要再次体验所用药物的强烈欲望。毒品有奖赏效应和强化效应,强化是指有助于
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惩过程。毒品通过两种方式协同作用引起精神依赖,即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以往用药所体验到的某种欣快感会驱使用药者
为了不断追求这种效果或感受而产生继续使用该药的强烈欲望,称为正性强化;而停止吸毒后则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吸毒者只得继续追求药物,称
为负性强化。这两种强化使人成瘾并难以自拔。毒品的心理依赖性虽然表面上不如生理依赖性明显、强烈,但极难根除,它是吸毒者在生理脱瘾后复
吸率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长期吸食精神类毒品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巨大损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这类症状的出现会让人
在精神上更加难以戒断,会更容易出现精神依赖的现象。(三)危害性毒品成瘾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吸毒的
危害性主要包括吸毒的法律风险、身体危害、心理危害、家庭危害和社会危害五个方面。第一,吸毒是违法行为,吸毒者本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
果,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第二,长期过量吸食毒品会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伤害;第三,吸毒还可能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出现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被害妄想等
症状;第四,吸毒对吸毒者家庭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家庭信誉的损害、经济的耗损、社会资本的丧失,农村地区甚至可能影响家庭的生计发展;第五,
毒品的泛滥还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卫生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挑战国家法律权威,影响国家安全。频范电部毒品的四个特性是互相联系的。毒品的依
赖性和耐受性是使人形成瘾癖并不断加大剂量的主要特性;危害性是对吸毒者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特性;正是基于对个人、家庭、
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家规定除医疗目的不得非法使用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
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因此,非法性是毒品的核心特性。毒品的分类及介绍毒品种类多,范围广,划分维度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尽相
同,本书倾向于根据毒品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属性进行分类。毒品属于药品或者是具有某种特定的药理作用的物质,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
分为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枢神经兴奋剂和致幻剂等。中枢神经抑制剂能降低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中枢神经活动,具有镇痛、镇静和放松作用,
如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活动、增加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产生兴奋作用,如苯丙胺类。致幻剂能使人产生
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如卡西酮类、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和北美仙人球碱等。由于可卡因类的麻醉作用是局部麻醉,而作为毒品
使用的时候是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的全身作用,所以将其归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中枢神经抑制剂(一)麻醉类麻醉类毒品以阿片类物质(opiate
s)为代表,包括天然的、半合成的和合成的,对机体具有吗啡类效应相似药理作用的一类物质。其中有的是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有的是阿片受体
部分激动剂。1.阿片类毒品的历史起源罂粟的人工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3000年。考古学家在瑞士的新石器时代村屋遗址中发现
了公元前4000年的罂粟人工种植品种,公元前3400年前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大面积种植罂粟,并称之为“快乐植物”(joypl
ant),说明古人已经发现了罂粟给人带来愉悦心境体验的作用。罂粟用于医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名医加仑(Galen)曾记
录了鸦片用于治疗头痛、腹痛、咳嗽、气喘等病症。我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就使用了鸦片作为麻醉剂实施外科手术。在现代医学刚刚起源的时代,鸦
片成了重要的药物之一,临床医学奠基人、英国医生托马斯·悉登汉姆(ThomasSydenhan)曾经这样描述鸦片的药用价值:"无论
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果来看,没有一种药有鸦片那样的价值”,“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个跛子”。事实上,吗啡仍
然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镇痛药,吗啡及阿片类的合成药是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可以说没有阿片类药物的世界将是痛苦的世界。鸦片成瘾很早就被发
现了,《圣经》与荷马史诗《奥德赛》里的“忘忧草”实际上就是鸦片,公元15世纪就有人将鸦片混人烟草中吸食,造成大规模的鸦片滥用。随着
提取工艺和化学合成的技术进步,鸦片中的生物碱被分离提取出来,1806年,德国药剂师弗里德里希·史特纳(FriedrichSertu
erer)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生物碱,命名为吗啡(morpheus),有“梦幻之神”的意思。1898年,德国拜耳公司合成海洛因(h
eroin)。随着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阿片生物碱的衍生物和人工合成吗啡代用品不断诞生,品种繁多。2.阿片类毒品的品种分类阿片类物质
的品种繁多,有天然的生物碱,天然阿片中含20多种生物碱,按化学结构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蒂巴因)和苯甲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吗啡
是阿片中主要镇痛成分,约占粗制品的10%;有半合成阿片衍生物,如二乙酰吗啡(海洛因);还有全化学合成吗啡衍生物,按化学结构可分为苯
哌啶类(杜冷丁、地芬诺酯、枸橼酸芬太尼等)、二苯甲烷类(盐酸美沙酮、盐酸右丙氧芬、达宁片等)、吗啡喃类(酒石酸左啡诺、羟蒂巴酚等)
、苯并吗啡烷类(喷他佐辛、氢溴酸非那佐辛等)和哌嗪类(强痛定等)等5类。从禁毒工作的视角,阿片类物质还可以按照滥用风险高低而实施管
制类别进行分类。1961年联合国《麻醉药品单一公约》中将麻醉药品按照滥用风险级别分为4个附表。附表I包含有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合成的杜冷丁、美沙酮等主要的麻醉药品品种109种,是具有高滥用风险的一类麻醉药品,其中大部分阿片类在附表I中;附表Ⅱ是中等滥用风
险的麻醉药品,包括可待因等10中需要持有医生处方才能使用的麻醉药品;附表Ⅲ是滥用风险较低的16中含有低浓度麻醉药品的制剂,如含2.
5%以下可待因的止咳制剂;而附表Ⅳ是特别高滥用风险而且没有药用价值的麻醉类物质,包括海洛因、埃托啡、醋托啡、芬太尼类、地索吗啡、凯
托米酮、大麻和大麻树脂等17种:但在2020年12月2日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委员会(DN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提出的
建议,53个成员国投票,以27票支持、25票反对、1票弃权将大麻从附表V中移除,但仍然保留在附表I中。中国在表决中投反对票,而且,
在2020年12月30日,国家禁毒办组织召开了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专家论证会,将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及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入《非药用
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也就是说我国对大麻类物质实施了整类列管。3.阿片类毒品的药理作用特点(1)镇痛和镇静作用。
阿片类物质进入人体通过兴奋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受体,提高人体痛觉阈值,减弱机体对疼痛的感受而发挥镇痛作用。同时,阿片类物质还能使痛感受
和痛反应分离,消除疼痛所伴随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有镇静的作用。(2)呼吸抑制作用。阿片类物质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产生呼吸抑制作用
,可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某些大剂量阿片类物质可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也有的阿片类物质呈现“封顶效应”,不
会导致呼吸停止,临床用药相对安全。(3)镇咳作用。阿片类物质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和咳嗽反射而产生镇咳作用。(4)缩瞳作用。阿片
类物质通过兴奋眼球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埃-韦核,收缩瞳孔括约肌而使瞳孔缩小。吸食大量阿片类毒品后会出现针尖样瞳孔,而当毒品代谢
完后犯瘾的时候瞳孔会扩大(感觉像死人的瞳孔)。(5)欣快感。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的奖赏通路,产生强烈的欣快感。(6
)抑制胃肠蠕动。阿片类物质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张力增高,甚至出现痉挛,从而抑制胃肠的蠕动。4.阿片类毒品的副作用和躯体伤害(1)中
枢神经系统损害。包括脑白质病变、慢性间质性脑损害、局部病灶性脑梗死、横断性脊髓炎等。(2)呼吸系统损害。包括鼻炎、咽喉炎、气管-支
气管炎及肺栓塞、肺水肿等长期滥用阿片类物质导致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结核杆菌患肺结核病。(3)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心
律失常和心肌梗死。(4)消化系统损害。阿片类物质抑制胃肠蠕动和抑制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导致胃炎、胃溃疡常见发生;损害肝功能
导致药物性肝炎;阿片类物质兴奋胆道奥狄氏括约肌甚至痉挛,使胆汁排泄受阻,易致胆囊炎和胆结石。(5)免疫系统损害。阿片类物质对人体特
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造成损害,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造成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乙型病毒性肝
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在阿片类滥用人群中都是高发病。(6)泌尿生殖系统损害。阿片类物质兴奋膀胱括约肌甚至痉挛导致排尿困难和尿潴
留;阿片类物质对男女生殖功能都造成损害,还可致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可致不孕不育。5.阿片类毒品成瘾的医学干预方法(1
)急性戒断症状脱毒治疗。使用药物脱毒治疗是专业医疗机构成瘾医学科室帮助成瘾者安全度过急性戒断症状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阿片受体激动剂
替代递减疗法和非替代疗法。常用替代药物有美沙酮和丁丙诺啡,非替代药有可乐定、洛非西定和中药。(2)稽延性戒断症状康复治疗。阿片类物
质成瘾急性戒断症状过后很长时间还会出现以慢性疼痛、焦虑、失眠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稽延性戒断症状,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物理等治疗方法进行康
复治疗,以防止因稽延性戒断症状痛苦而复吸。(3)并发症和共病治疗。阿片类滥用者并发症很多,多数是对症治疗;共病分精神病共病和躯体疾
病共病,精神病共病需要抗精神病治疗,躯体疾病共病如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则因病施治。(4)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从2004
年启动社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项目,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769家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门诊,还有延伸点、移动车和外带药箱,最高峰
时全国服药人员24万多人,目前还维持有14万人服药。丁丙诺啡和丁丙诺啡/纳洛酮复合制剂也可作为维持治疗药物使用,但我国没有推行。
(5)防复吸治疗。防复吸治疗药物主要有纳曲酮。但纳曲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必须保证完全脱毒后才能用药,否则会诱发严重戒断反应。由于
纳曲酮的依从性较差,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二)镇静催眠类1.镇静催眠药的滥用流行病学镇静催眠药是指具有镇静、诱导睡眠、抗焦虑、
抗惊厥和辅助麻醉等作用的一类物质,分为巴比妥类(苯巴比妥、戊巴比妥)、苯二氮卓类(地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等)、抗组胺类(苯海拉
明、米氮平)、5-羟色胺类(曲唑酮)、褪黑素类(雷美替胺)和其他类。主要被滥用的是苯二氮卓类物质。2.镇静催眠药的分类苯二氮卓类
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松弛肌肉、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可以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短效药有三唑仑、咪达唑仑等,中效药有氯硝西泮、劳拉
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等,长效药有地西泮等。常被吸毒者滥用的有氟硝西泮、三唑仑和-羟基丁酸。3.镇静催眠药的药理作用特点苯二氮卓
类药是大脑神经递质GABA受体调节剂,通过增加GABA功能来降低相对应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三唑仑是常被吸毒者滥
用的毒品,具有强烈的镇静催眠效果,口服后能迅速使人昏睡,并可出现短暂记忆丧失,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或“蓝精灵”。过量使用可出现持续的
精神错乱、严重嗜睡、抖动、语言不清、蹒跚、心跳异常减慢、呼吸短促或困难、严重乏力等症状。氟硝西泮有催眠、遗忘、镇静、抗焦虑、松弛
肌肉和抗惊厥作用,其中催眠和遗忘的作用更显著。其药理作用与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镇静催眠作用比硝西泮、地西泮强。y-羟基丁酸(
CHB)小分量会使人产生微醉感,使人精神放松、减轻焦虑、产生愉悦的心境体验。与酒精合用作用增强。过量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
、短暂记忆丧失,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4.镇静催眠药滥用的躯体伤害(1)成瘾和滥用。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
人有超过?8%曾因非医疗目的使用过镇静剂。滥用镇静催眠药会产生依赖和耐受,使用剂量不断增加,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表现出更为严重
的焦虑和失眠。(2)戒断症状躯体表现为恶心、呕吐、失眠、噩梦、头痛、震额,严重的出现肌肉痉挛甚至癫痫发作。(3)精神障碍。表现
为焦虑、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幻觉、惊恐以及人格解体、非真实感,严重的发生自伤自残和自杀倾向。(4)呈现“点燃效应”(kindli
ng)。戒断症状逐次加重,即戒断次数越多,戒断症状越严重。5.镇静催眠药成瘾的戒断治疗(1)脱毒治疗。减量或替代递减,替代原则
是长效的替代短效的、药效弱的替代药效强的、副作用小的替代副作用大的,苯巴比妥替代苯二氮卓类。(2)适当使用抗抑郁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
,积极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3)给予经常性医学教育和支持性心理治疗。氯胺酮类氯胺酮的起源和流行病学医用氯胺酮(ketamine)为
注射剂,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由美国药剂师加尔文·斯蒂文斯(Galvin?Stevens)于1962年合成,有安眠、镇痛作用
。毒品氯胺酮为固体粉末,俗称“K粉”,又称开他敏、凯他敏,K仔,茄。常在娱乐场所、特殊的社交环境或“性环境”(sexual?env
ironments)被滥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香港传人中国大陆,已成为我国内地排在苯丙胺类、阿片类后的第三大被滥用的毒品。
2.氯胺酮类毒品的分类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的行生
物。氯胺酮类毒品主要有氯胺酮和苯环利定(苯环己哌啶,PCP)。3.?氯胺酮的药理作用分离性麻醉作用。即选择性地阻断痛觉,但边
缘系统还兴奋,意识不完全丧失呈现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的状态。氯胺酮的滥用药理基础是产生“分离性幻觉”(dissociative?ha
llucinatory),使用后出现“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去真实感”(derealization)
、人体形象改变、梦境、幻觉等,有的幻觉是愉悦性的,也有痛苦梦境。苯环利定(PCP)作用与氯胺酮类似,但作用时间比氯胺酮长,效果更强
烈,副作用也更大,过量会出现“中毒性谵妄”,在强烈的错觉、妄想、幻觉支配下,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攻击性后果或自杀行为。4.氯胺酮的躯体
伤害(1)急性中毒。表现为兴奋、话多、判断力障碍、自我评价过高,严重的发生冲动行为,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2)滥用和成瘾。作为毒品
的氯胺酮俗称“K粉”,长期滥用产生依赖,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心理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精神差、乏
力等。(3)躯体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泌尿系损害和鼻部并发症。氯胺酮泌尿系损害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症状,但细菌培养阴性。其机
制不明。膀胱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储尿量下降,严重的出现尿崩症。鼻部并发症主要有鼻炎、鼻出血和鼻中隔穿孔。(4)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
性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使用后消除陌生感、产生亲近感,长期滥用使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和执行任务困难。认知功能损害很难逆转。精神
障碍表现为幻听、幻视、被害妄想、行为紊乱和行为冲动。严重的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临床上类似精神分裂症。5.氯胺酮的戒断治疗急性中毒应遵
循A-B-C抢救原则,予以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出现谵妄应采取保护性措施和药物急救。依赖综合征和精神障碍给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
神病药。躯体并发症对症治疗。氯胺酮滥用者需采取心理行为干预和社会工作干预。(三)大麻类1.大麻类毒品的起源和流行病学大麻,学名C
annabissativaL.是桑科大麻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1~3米。大麻是最古老的滥用物质之一,《2020年世界毒品报告
》显示,2018年全球使用大麻的有1.92亿人,大麻是全世界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而且合成大麻素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多数国家的高度
关注。2.大麻类毒品的分类大麻类毒品分为天然大麻和合成大麻素类。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THC).大麻有很多品种,国
际上有明确规定,THC干物质重量含量百分比高于0.3%的品种定为药品或毒品(drug)大麻(marijuana或者hashish
),而四氢大麻酚(THC)含量低于0.3%(干物质重量百分比)的大麻品种定为工业大麻(industrialhemp)。合成大麻素
是指人工合成的、结构上与四氢大麻酚(THC)相关的所有复合物。对人具有较强的致幻、镇定和中枢抑制作用。目前发现的合成大麻素主要有几
类:苯甲酰基吲哚类(如AM-694、RSC-4)、萘甲酰基吲哚类(如AM-2201、JWH-018),还有萘甲基吲哚类、萘甲酰基吡
咯类、环乙基酚类等,种类繁多、变化很快,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加强监测,好在我国已整类列管。3.大麻类毒品的药理作用(1)四氢大麻酚(
THC)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大麻素的两个受体CB1和CB2释放内源性大麻素逆向通过神经元突触间隙而起作用。(2)大麻具有镇痛作用。
研究表明,大麻镇痛机制主要与CB1受体和CB2受体有关,CB1受体是直接刺激中枢释放GABA和谷氨酸起到镇痛作用,CB2则是通过肥
大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来抑制过敏性炎症,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而Δ9-THC则有抗痛觉过敏作用,可用来治疗癌症所引起的疼痛。(3)大麻
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研究发现,Δ9-THC对人类致病真菌、CBD对植物致病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Δ9-THC和CBD均可有效抗各
种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厌氧菌。Δ9-THC有良好的抗炎作用,CBD及各种大麻酚类都有抗炎作用。(4)大麻有抗肿瘤作用。研
究发现,屈大麻酚(Δ9-THC)通过CB1和CB2受体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C6细胞)凋亡和抑制T3淋巴细胞及Lewis肺癌细
胞和HeLa细胞中的DNA合成,可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肺癌等癌症的治疗。此外,大麻CB1受体是大麻“抗呕吐
”受体。大麻可明显抑制癌症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引起的顽固性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5)大麻有降压和抗血栓作用。(6)大麻能降低眼内压和
治疗青光眼。(7)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治疗哮喘。(8)大麻能抗风湿、治疗痛风等,还有人在开展大麻治疗艾滋病、黑热病等新的研究。4.大麻
类毒品的躯体危害(1)大麻对个体的伤害首先是成瘾。吸食大麻者描述自己被大麻控制了,不能摆脱没有大麻的日子。继而会发生心理改变,甚至
人格改变。科学家大量的反应抑制(reactiveinition)实验并通过脑成像证实了大麻对成瘾者大脑认知功能的损伤和对大麻相关
线索的位置偏好,久而久之大麻滥用人群可能形成偏执型人格。动物实验也证实,曾经使用过大麻的小鼠更容易海洛因成瘾。(2)大脑学习记忆功
能伤害。科学家通过morris水迷宫(Morriswatermaze,MWM)对使用了大麻的小鼠进行实验,证实了大麻对空间
位置记忆和空间定位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认为1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食大麻更容易损伤大脑学习记忆功能。幻听幻视、致幻和被害妄想。吸食大
麻对人的感知觉会发生改变,对声音、色彩、味道等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吸食大麻后听到同样的声音会感觉更美妙、看到同样的色彩会感觉更绚丽。
长期吸食大麻会产生幻听幻视和被害妄想,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或严重的精神病。美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MichaelPhelps人设崩塌就
是因为大麻,他描述吸了大麻后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行走”。5.大麻类毒品的戒断治疗大麻的躯体戒断症状较轻,但大麻成瘾影响到人的方方面面
,包括生活、工作、家庭、社会交往等。大麻的戒断治疗有以下几个原则:(1)评估成瘾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制订长期的干预计划。(2)为中毒
症状或戒断症状的患者提供医学帮助和治疗。(3)处理焦虑、抑郁情绪和精神病性症状,适当给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4)开展
心理行为干预和社会工作干预,包括动机强化、认知行为治疗、列联管理和个案服务等。二、中枢神经兴奋剂(一)苯丙胺类兴奋剂1.苯丙胺类兴
奋剂的起源和流行病学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ataminetypestimulants,ATS)是一类能上调高级皮质活动,导致
精神活动短暂增加,具有显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的精神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和肥胖症等疾病。由于苯丙胺类兴
奋剂的中枢兴奋作用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境体验甚至产生幻觉,所以被广泛地娱乐性滥用,是我国目前被滥用最多的毒品种类,在世界范围内滥用人
数也仅次于大麻类毒品。冰毒、麻古等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趋势还在上升,形势严峻。2.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分类苯丙胺类兴奋剂按照药理作用侧重
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兴奋作用为主的,主要有甲基苯丙胺(MA)、哌甲酯(methylphenidate)、甲卡西酮(methc
athi-none);第二类是以致幻作用为主的,包括二甲氧甲苯丙胺(DOM)和溴基二甲氧苯丙胺(DOB);第三类是兴奋和致幻混合作
用,主要是摇头丸系列;第四类是以抑制食欲作用为主的,主要有苯甲吗啉、苯双甲吗啉、二乙胺苯丙酮等。3.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作用苯丙胺
类兴奋剂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且能阻断单胺类的再摄取
,从而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受,另外还使人觉醒度增加、支气管扩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食欲降低、瞳孔扩大等。4.苯丙胺类兴奋
剂的躯体伤害(1)躯体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损害心肌,会造成心动过速、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心跳骤停死亡
;苯丙胺类兴奋剂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严重的导致肠系膜出血、肠梗死、肠穿孔;苯丙胺类兴奋剂损害肾脏导致多尿、肌红蛋白尿,严重的
出现急性肾衰;苯丙胺类兴奋剂对肺也造成伤害,导致换气过度、呼吸困难、咯血、肺水肿、气胸等损害;长期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溶解全身横纹肌
和厌食,长期消耗身体,导致运动困难、消瘦和机体功能下降。(2)精神症状:使用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会体验到欣快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增
强、精力旺盛、兴奋、谵妄,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增多、话多、易激惹、坐立不安,药量增加可致严重焦虑情绪、幻觉、多疑、被害妄想,出现冲动甚
至攻击行为。5.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戒断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障碍的治疗原则一是对症支持治疗,伴有精神障碍或苯丙胺类精神病的给予抗精神
病治疗;二是进行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社会干预。(二)可卡因类1.可卡因的起源和流行病学可卡因是从古柯树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生
物碱,在古柯叶中的含量约0.2%~1%,是天然植物中最强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其中枢兴奋作用与苯丙胺类基本相同。同时,可卡因也是一种强
效局部麻药,但是,可卡因在全身用药时不发生麻醉特性,它只起兴奋作用,因为作为毒品使用的时候是全身作用,所以归类为中枢神经兴奋剂类。
可卡因的滥用流行病学存在地区差异,欧美地区比较流行,亚洲人少用。2005年全球约有1430万人滥用可卡因,有近一半来自北美洲。根据
美国国家药物使用和健康调查(NSDUH)数据,可卡因在美国滥用人数仅次于大麻,2010年美国药物滥用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SAMHS
A)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100万人在滥用或依赖可卡因。其余滥用人群有四分之一来自欧洲、四分之一来自中南美洲。2.可卡因的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可卡因和钠离子(Na+)在多巴胺转运体(DAT)上的靶点相同,可卡因进入人体与钠离子(Na+)竞争结
合同一点位,使多巴胺转运体(DAT)无法与多巴胺(DA)正常结合,导致多巴胺(DA)在中脑腹侧被盖区至伏隔核和边缘系统的神经元细胞
突触间隙积累,神经纤维便产生持续性兴奋,从而让使用者产生快感。(2)局部麻醉作用。可卡因作为一种古老的局麻药,麻醉作用强,其穿透力
也强,一般主要用于表面性麻醉。临床上大多将可卡因用于局部黏膜麻醉,1~2分钟起作用,维持30~50分钟,适用于眼、耳、鼻、肠、咽喉
、阴道等手术。但由于可卡因毒性较大,也怕渗透到全身而产生兴奋作用,现代医学已有很多局部表面麻醉药可替代。(3)对心血管的作用及其他
。可卡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收缩血管,滥用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心肌梗死、脑血栓等。3.可卡因的躯体伤害(1)急性中
毒。健康成年人一次服用可卡因20~30mg以上,便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变得亢奋,表现为爱说话、好动等,进而出现激动、易怒、不安感、
被害妄想、暴力行为。剂量增加可致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出现肌肉抽搐,瞳孔散大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麻痹,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致
死量可在3分钟内致人死亡。(2)慢性中毒和成瘾。长期滥用可卡因导致严重的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慢性中毒表现为失眠、表情呆板、无精打采
、瞳孔散大、被害妄想、幻觉、贫血,最后因腹水导致全身水肿、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可卡因的戒断治疗目前尚未发现可替代或阻滞
可卡因作用的有效药物。临床上采用多巴胺激动剂戒酒硫(disulfiram)和兴奋剂莫达非尼(modafinil)有一定的疗效。
物理治疗针灸和经颅磁刺激(TMs)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他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及抗精神病治疗和抗抑郁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
很重要。第三节毒品的历史文化一、毒品的起源本节主要介绍毒品的产生、发展和流行的历史文化。罂粟、古柯、大麻是天然的毒品原料,但最初
它们并不是用于制作毒品,而是用来榨油、煮茶、制药等,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毒品原料的作用才让人类逐步发现。(一)罌粟早在新石器时代,
人们就在小亚细亚及地中海东部山区发现了野生罂粟。罂粟在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传人埃及,公元初传入印度,六七世纪传入中国
。在古埃及,罂粟被人称为“神花”。古希腊人为了表示对罂粟的赞美,让执掌农业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罂粟花。古希腊神话中也流传着罂粟的故事
:有一个统管死亡的魔鬼之神叫作修普诺斯,其儿子玛非斯手里拿着罂粟果,守护着酣睡的父亲,以免他被惊醒。人类第一次使用罂粟,是用来榨
油,解决生活所需。后期随着芝麻和油菜的流通,罂粟就失去了最初的作用。而罂粟的其他作用也很快被人们挖掘出来,即用来煮茶喝,达到提神的
目的,但一旦喝多了就会上瘾,甚至死亡。经研究,人类发现器粟不仅有提神作用,还有镇痛作用,因此罂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起到了镇痛安定的药
物作用。(二)古柯南美原住民嚼食古利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2500年。对印加族而言,这种植物既神奇又神秘,他们在宗教仪式及医疗
行为中都使用古柯叶。早在5000多年前,古柯植物就出现在美洲厄瓜多尔一带,被安第斯山的土著居民一古印第安人为“圣草”,因此他们自
古以来就有咀嚼叶的习惯,借此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加力量,还用以御寒、治病,减轻胃痉拿、风湿、头痛等引起的不适。为了减少古柯叶的苦
味,他们常常把古柯叶和石灰、植物灰或贝壳灰混合后咀嚼,在登山时尤其如此,以消除或减轻高山反应的症状。4000年前,古柯已被现在哥伦
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地区的人们用作药物和兴奋剂。16世纪,欧洲探险家注意到它的存在,并学会了如何使用。早期咀嚼古柯叶曾是王族的特权
,16世纪后才普及—般平民,包括西班牙的移民。迄今为止,它已是土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90%的印第安人至今仍保持着这一嗜好,
同时也逐渐成为阿根廷西北部、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和亚马孙河谷等地约800万人的日常习惯。与罂粟充当过药物的身份不同,古柯则自
始至终都是印加居民的“口香糖”。混合着石灰的古柯叶片,能让人忘却疼痛,也能让人(特别是在高山寒冷地区工作的矿工)有更饱满的精神投入
工作。不仅如此,古柯中的成分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路口维状态,让人感觉仿佛是在跟神灵沟通,因而巫师咀嚼古柯叶子,也成为印加当地宗教仪式
的一部分。就这样,古柯渗透到安第斯山的文化之中,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独产于南美的古柯茶,是用古柯的叶子泡成的茶水,据称可以消
除外来游客初上当地高原的不适。(三)大麻最早期的毒品或许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在北欧神话中,爱与黑夜之神弗莱娅就被认为是生活
在雌性大麻的花蕊里。因此,每当大麻的收获季节到来,就是北欧人期待已久、最性感浪漫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会服下大麻的花蕊,以获得
与神对话的权力。大麻的花蕊能够给人以幻觉,在这样的幻觉作用下,北欧人会感觉到自己仿佛灵魂出窍,觉得自己是在与神交流,更相信在弗莱娅
的指引下自己能够找到心爱的恋人。大麻种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用以织麻布或纺线,制绳索,编织渔网和造纸;种子榨油,含油量30%,可供
做油漆、涂料等,油渣可做饲料;果实中医称“火麻仁”或“大麻仁”,可入药,性平,味甘,可润肠,主治大便燥结;花称“麻勃”主治恶风、经
闭、健忘;果壳和苞片称“麻贅”,有毒,可治劳伤、破积、散脓多服令人发狂;叶含麻醉性树脂可以配制麻醉剂。二、技术的发展(一)毒
品的提取随着技术的发展,“聪明”的人类继续进行罂粟的研究,最终发现将罂粟的果实轻轻切开,将切口处涌出的白色乳汁干燥之后,就能提炼
出鸦片。鸦片最初也是作为药用,主要用于镇咳、止泻等。1855年至1860年间,两位德国科学家,菲烈德克·贾德克和阿尔伯特·尼曼,
在古柯中提炼出单独的植物碱,尼曼将其命名为古柯碱(可卡因)。古柯碱是一种天然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在当地则被作为麻醉剂,药效强而有力,
但持续性弱。作为毒品使用的大麻提取物主要有三种:第一,大麻草,俗称大麻烟,其实就是植物干品,包括茎、叶、花和种子,是将其碾碎、晒
于后的混合体。第二,大麻树脂,又称大麻脂,由大麻植物雕株花穗、嫩叶上分泌的有黏性的树脂样物质加工制得。一般将浸出的树脂进行压缩,即
形成大麻树脂产品。所制得的大麻树脂产品因地区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其颜色呈黑色、暗棕色、暗绿色等。第三,大麻油,是从大麻植物或大麻籽、
大麻树脂中提纯出来的液态大麻物质,为深绿色或棕褐色的油状液体。(二)毒品的合成当人们知道鸦片除了让人成瘾外还含有镇痛成分时,就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鸦片的镇痛作用来进行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科学家泽尔蒂尼将鸦片中的镇痛成分分离出来,用来救治战争中受伤的士
兵,而这个成分就是吗啡。悲剧的是,吗啡的镇痛作用给战场上的伤兵带来很大的帮助,但也让他们得了吗啡依赖症。由于吗啡的依赖性,德国化学
家菲利克斯又开始针对吗啡进行分析研究,生产出半成毒品--海洛因。1919年左右,日本科学家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作为抗
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这种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随着这种合成效果,新型合成毒品又陆续开发出新成员:麻古、摇头丸、K粉(氯胺酮
)。由此传统毒品走向末路,新型毒品横扫全球毒品市场。毒品开始从传统提炼进化成化学合成,更为方便直接制作、更为低廉,成为新时代残害人
类的毒物。三、毒品的流行(一)战争从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制作相对复杂,并且只限定在特定的地区,成长周期和环境都制约着毒品的产出。因
此,一种更方便、更简单的全合成新型毒品诞生了。日本科学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冰毒),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战后,日本大量抛售
库存冰毒,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冰毒大流行,战争是促成毒品流行的原因之一。(二)文化1.享乐主义的发展享乐主义又称伊壁鸠鲁主义,出现于
18世纪,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享乐主义越加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增加了消费主义等新内涵。享乐主义者追求最大限度的感官刺激,而毒品可
以帮助他们暂时忘记当前的痛苦,完全沉醉于幻想和刺激中,寻求“极致的快乐”。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发展也加快了毒品的流行速度,这一时期
新型合成毒品大受欢迎。2.自由主义的泛滥自由主义者主张,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
专制,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自由主义的理念是打破传统的教条、反对
秩序,因而传统宗教所禁止的它就要鼓吹;资本主义的精髓是放纵,吸毒、性滥交等都是它的文化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者制造舆论,主
张大麻合法化,认为吸毒是个人行为,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并把吸毒完全视为个人的自由。3.毒品文化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冲击世界的时代
,全球化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样化,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毒品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及价值体系发出了挑战
,并形成一种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行为,成为全球腐朽文化的一分子。毒品文化更是圈子文化,赶潮流、奔时尚的圈子蒙蔽了一些人的双眼给少数年
轻人提供了寻找所谓人间幸福与满足的虚幻感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掉人新型毒品的深渊。(三)社会变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生产生活
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增长。为了使过于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和宣泄,吸毒便成为许多失意者的选择。可卡因在20世纪70年代
末开始在美国盛行,这显然与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以及美国内部经济衰退严重、社会竞争加剧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199
4年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因苦闷、寂寞、孤独、压抑而使人们开始尝试吸毒的比例,在吸毒成瘾者中约占1/3。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去选择毒品
,以寻求精神解脱、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危机。而吸毒又使人们精神空虚、脱离现实社会、陷入更深的孤独和压抑,这种恶性循环是导致许多人
无法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环境的压力,如贫困、污染、生态恶化、失业、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难民潮、不治病症
增多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都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导致人们因压力无处宣泄而选择吸毒。第四节吸毒的后果一、法律后果(一)登记在册和动态
管控所谓吸毒人员登记,是指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的自然状况、吸毒情况、处理情况、戒毒治疗情况及其变更情况等加以记载和管理的活动。具体而
言,吸海人员登记在册就是将吸毒人员名单和涉毒处遇信息登记在吸毒人员数据库,在册吸毒人员涉及使用身份证的行为都要进行身份核实,是国家
机关对特殊人群管理的一种手段。例如在册吸毒人员在进行乘坐交通工具、酒店住宿等必须使用身份证的行为时,由于动态管控系统连接了警务综合
系统,就会触发警情,最近的公安民警在接到警情后会前往处理,包括核实身份和进行现场尿液检测,必要时还会带回附近的公安派出所配合检测。
一旦吸毒被登记在册,会给在册吸毒人员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也是吸毒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之一。《戒毒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嫌吸毒人员进行检测,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并依法实行动态管控。”第七条规定,“对戒断3年未复吸的人员,不再实行动态
管控。”(二)特殊人群管理在社会治理中,我国将吸毒人员与艾滋病人、社区矫正及刑满释放人员等一起纳入特殊人群管理。根据相关规定,针对
吸戒毒人员要建立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依法责令社区戒毒、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责令社区康复,落实禁毒链条式管理,充分利用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模式和戒毒资源,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戒毒治疗、身心康复、行为矫治、就业安置等工作,
帮助吸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三)行政拘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胁迫、欺骗医务人员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四)强制性措施为帮助吸毒人员规范其行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公安机关可根据相关规定,责令社区戒毒,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和责令社区康复。
国家法律对强制隔离戒毒的规定主要包括强制隔离戒毒的规定情形、戒毒时间及戒毒流程、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情形等;对社区戒毒的规定主要包
括吸毒人员接受社区戒毒的地点、报到时间、戒毒期限和尿检及相关行为等事务;对社区康复的规定主要包括康复的报到地点、执行机构及康复期限
。1.强制隔离戒毒《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中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
议的,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经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
决定。《戒毒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
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自
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起计算。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
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对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社区戒毒,由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的城市街
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帮助、教育和监督,督促落实社区戒毒措施。2.社区戒毒禁毒法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
受社区戒毒,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关于社区戒毒的具体地点,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
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关于社区戒毒的报到时间和期限,《戒毒条例》规定,社
区戒毒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到的,
视为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时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期限为3年。关于戒毒康复人员的检测工作,《关于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意
见》规定,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定期不定时的原则,认真做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吸毒检测工作,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协助。对社
区戒毒人员的检测为3年内至少22次,第一年为每月1次,第二年为每2个月1次,第三年为每3个月1次。3.社区康复《戒毒条例》第三
十七条规定,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在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
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执行,经当事人同意,也可以在戒毒康复场所中执行。《戒毒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被责令接受社区康
复的人员,应当自收到责令社区康复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报到,签订社区康复协议
(五)注销驾驶证2016年4月1日起,修改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二七条规定:“三年内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或者解
除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未满三年,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不得申请驾驶证。第六十七条规定:“被査获有吸食、注射毒品后
驾驶机动车行为,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措施,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注销其机动
车驾驶证。成功戒毒3年未复吸后,持当地公安机关的证明,可重新申领驾驶证。(六)其他影响政治审查:国家公务员政治审査规定,参与
吸毒等活动的考生考察(政审)不合格。工作限制: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有吸毒史的人不得在幼儿园工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
资格管理办法》规定,有吸毒等不良行为的人员不得担任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从事汽电车客运的驾
驶员、乘务员需无吸毒记录。生活歧视:吸毒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容易引起他人道德上的歧视。二、健康
后果(一)形成瘾癖毒品具有使人形成瘾癖的生物属性。瘾癖包括生理表现、心理表现和行为表现。生理表现如戒断症状等,心理表现如心理渴求等
,行为表现如强迫性觅药行为等。麻醉类毒品是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镇痛作用的一类物质。在身体正常的状态下,非医疗目的使用麻
醉药品,会产生极度恬静的心理体验。同时由于外来的镇痛物质相较于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剂量可以随意增加,产生的作用远大于机体的内源性镇痛
物质。久而久之疼痛感受的刺激阈值越来越低,加上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的能力衰退(脑成像发现纹状体变小)如果没有了外来的物质,机体也
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这就是戒断反应。为缓解戒断反应需要再次吸食毒品这时候就成瘾了。精神类品的成瘾机制主要是心理渴求,是想要再次体验所
用药物药效的强烈欲望。精神类毒品有奖赏效应和强化效应,强化是指有助于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奖惩的过程,毒品通过两种方式协同作用引起精神
依赖,这种痛苦唯有寻找到同样药效的药物,并服用同药效的剂量才能解决。这就是强迫性觅药行为、这时候就成瘾了。(二)躯体伤害吸毒可能的
躯体伤害主要包括:成瘾、直接的躯体伤害、并发症和共病4个方面。成瘾:毒品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长期吸食毒品可导致
毒品成瘾,反复使用形成躯体依赖。躯体依赖主要表现为戒断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痛、腹痛震颤。呕吐、腹、失眠等)、强迫性觅药行为等
症状。直接的躯体伤害:毒品的药理特性不同、对人体的直接伤害也不同。海洛因注射会对血管造成直接伤害;苯丙胺类毒品的直接伤害是溶解横纹
肌:吸食K粉多用鼻吸的方式。极易破坏鼻子黏膜功能,引起鼻炎或出血。容易造成鼻腔溃疡。并发症:毒品对人体的伤害除了直接伤害还会带来并
发症,麻醉药品类引起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消化系统并发症、神经系并发症、泌尿生殖系统并发症等;精神药品
类引起的并发症依具体的药理特性而定,如苯丙胺类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并发症较常见,氯胺酮常见躯体并发症是泌尿系统损害和鼻
部并发症等。(三)心理改变大多数吸毒者在吸毒后心理有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情感、作为等都表现得和正常人大
不相同。主要表现在:认知改变:产生药物依赖后,吸毒者常常表现为思维内容贫乏、夸大吹牛、偏执多疑、对吸毒问题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如“
我已经摆脱心瘾了,偶尔去追求次快感并没有什么危险性”等。情绪多变:刚吸完毒时,体内毒品浓度较高,吸毒者情绪稳定或高涨,表现为平静、
稳定、通情达理、关心家人,或无忧无虑、自信感倍增、成功期望高。但当体内毒品浓度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时,吸毒者情绪完全逆转,表现为情绪不
稳定而低落、烦恼、易激怒、焦虑、忧郁、紧张、惊恐、狂暴、自卑、自信不足等,刚才还存在的成功期望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吸毒者情绪多变
,性情不稳。抗逆力下降:吸毒时产生的愉悦高峰体验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当遭遇失败与挫折,一时很难在生活中获得高峰体验时
,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从毒品中获得愉悦的高峰体验,逃避个体对失败带来的痛苦和不良情绪的体验。当吸毒者经受不住挫折与失败,抗逆
力就会下降。自控力下降:一旦毒品成瘾,吸毒者对毒品的强烈渴求会导致其四处寻找毒品,以求得到立即满足。而当这种行为方式迁移到其他需求
上时,吸食者对其他需求也很难延缓满足,自控能力下降。人格改变:撒谎型人格、孤僻、不合群、脾气暴躁、懒散、做事拖沓、浮躁,这些都是吸
毒者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此外,吸毒者对人感情淡漠、冷酷无情,喜欢做出妨碍公众之事,伤害他人并习以为常。在毒瘾发作时,为了得到毒品甚
至灭绝人性。(四)精神障碍情绪和记忆受损:神经兴奋剂类毒品会使整个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因脑力疲劳而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从而导致神经
衰弱的发生。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易烦恼、易激惹;也可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气短、焦虑、情绪低落、紧张性头痛。
此外,还会导致精神疲劳、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不能持久。(五)人格改变人格的改变主要是指吸毒者在长期吸毒后性格
发生了变化,例如,长期吸食海因导致的“海洛因人格”。此种人格特征容易想要即刻满足、尚未学会延缓满足、情绪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便行动
、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持破罐破摔的生活态度。缺乏自信心与决策能力,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害羞,不会交知心朋友,冷酷仇恨,缺乏爱
心,没有责任心。(六)社会功能受损吸毒对人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吸毒对人社会功能的损害会对人产生更多的影响,吸毒
人员社会功能的受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支持体系损害社会支持体系的损害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损害、社会资源的丧失两个方面。(
1)人际关系的损害:多次吸毒,反复的戒毒经历,使吸毒人员不再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现实,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也会因其吸毒行为对其失去信任。
吸毒者为了吸毒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责任意识淡薄,对其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2)社会资源的丧失:吸毒是违法行为,是社会越轨行为,是
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吸毒者必然要承受吸毒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因不守诚信引发的生意受损等。2.劳动能力和生计发展损害长期吸毒对人
的劳动能力和生计发展损害主要表现为劳动能力的下降、就业受阻以及在以非正式关系为主的农村社区的生计发展受到阻碍。(1)劳动能力下降:
吸毒给人带重的躯体伤害,其可能导致的健康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等,以上对人健康的影
响都会使人的劳动能力下降。(2)就业受阻:吸毒人员因其吸毒行为可能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如有吸毒史的人不得在幼儿园工作,不得从事汽电
车客运的驾驶员、乘务员的工作等。除正式的影响外还可能会有非正式的影响,如部分企业不招收有吸毒史的员工等。(3)影响生计发展:在以非
正式关系为主的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合作生产的基础,反复吸毒人员的信任被质疑,合作将遭受冷落,影响其生计发展。3.家庭结构损
害吸毒对家庭的损害主要包括经济的损害、家庭关系的破裂和对家庭后代的影响。吸毒耗费大量钱财,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中财产换取毒品
,致使家徒四壁。吸毒会导致婚姻、家庭破裂。因为一个人一旦染上毒瘾,就会失去义务或责任观念,做丈夫的不能尽丈夫的职责,做妻子的不能尽
妻子的义务,最终必然导致离婚。吸毒危及下一代。怀孕妇女吸毒将严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有的致使新生儿先天畸形或染上毒瘾。三、社会危害
(一)公共卫生危害吸毒对公共卫生产生极大的危害隐患。一是吸毒行为传播传染性疾病,如静脉注射使用者(IDU)共用针具或使用污染针具
传播艾滋病,以及使用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传播艾滋病和梅毒等性病;二是长期使用海洛因等毒品会导致机体特异性免疫
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下降容易患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和结核病吸毒还可能对人的精神带来严重损伤,引发精神障碍及精神病共
病等。(二)公共安全危害吸毒者在毒瘾发作的时候可能会不顾一切寻找毒品,这种行为如若失控,可能伤害其家人、朋友及其他阻止其吸毒行为的
人,同时,购买毒品产生的二次违法犯罪会引发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毒品的过量吸食容易损害脑神经,如吸毒者出现被害妄想等症状时,可能会产生
暴力行为,吸毒后的驾驶等行为也极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三)扰乱社会秩序吸毒是违法行为:法律是维护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工具,违法行为破坏
社会秩序当前国家和社会都倡导法律公平公正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吸毒这种挑战法律权威的行为绝不能被姑息。同时吸毒是越轨行为不符
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吸毒人员长期接触“毒友圈子”文化,为了能够吸食毒品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说谎成性将吸毒最凶的人尊为“英雄”,把他看成
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化身毒品败坏了社会风尚后就使吸毒的人有了更充分、更公开的理由去吸毒,而那些还没有吸过毒的青少年,则跃跃欲试,伺机步
吸毒者的后尘。(四)影响国家安全许多国家出现了毒贩与恐怖主义勾结的现象许多恐怖主义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制毒贩毒,更有恐怖组织将毒品渗
透作为恐怖活动的种策略,威胁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第五节吸毒检测的方式200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安部令第110号发布《吸毒检测程序规定》,于2016年12月16日修订吸毒检测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涉嫌吸毒的人员进行生物医学
检测,为公安机关认定吸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吸毒检测的对象,包括涉嫌吸毒的人员,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被公安机关责令接受
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以及戒毒康复场所内的戒毒康复人员.吸毒检测分为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现场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
其派出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实验室复检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
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一、现场检测(一)主要的检测方式1.尿液检测尿
液检测,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涉嫌吸毒人员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为公安机关认定吸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毒品检测以金标法进行尿液检
测为主,其特点是快速、方便、便于携带、准确率高。2.毛发检测毛发样本检测,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涉嫌吸毒人员的毛发样本(头发)进行
检测,为公安机关认定吸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提取毛发样本时要注意,工作人员佩戴一次性手套,使用医用剪刀或锯齿剪刀紧贴被提取人员
头皮表面剪取头顶后部(如头顶后部无法提取到足够头发的,可选择离该部位最近的头部部位)长度为3厘米以内的头发;长于3厘米的头发,需从
发根端截取3厘米。毛发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表明被检测人员在毛发样本提取之日前6个月以内摄人过毒品。(二)样本采集相关工作规定检测
样本为采集的被检测人员的尿液、唾液、血液或者毛发等生物样本。被检测人员拒绝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
以对其进行强制检测。公安机关采集、送检、检测样本,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女性被检测人尿液检测样本,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采集的检测样本经现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分别保存在A、B两个样本专用器材中并编号,由采集人和被采集人共同签字封存,采用检材适宜的条件予以保存,保存期不得少于6个月。(三)现场检测结果相关规定现场检测应当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的公安机关或其派出机构的印章。现场检测结果应当当场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在检测报告上签名。被检测人拒不签名的,公安民警应当在检测报告上注明。被检测人对现场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之日起的3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检测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申请后的3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二、实验室检测(一)主要的检测方式血液检测是常见的实验室毒品检测方式,通常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人血液中常见毒品残留量,结果精准。通过此方法可以检测出人体血液中鸦片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等10种常见毒品。(二)实验室检测相关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检测决定后的3日内,将保存的A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或者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3日内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后,送委托实验室检测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三)实验室检测结果相关规定被检测人对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后的3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复检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复检申请后的3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三、实验室复检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复检决定后的3日内,将保存的B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接受委托的实验室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3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专用鉴定章后,送委托实验室复检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检测机构或者实验室复检机构认为送检样本不符合检测条件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由公安机关根据检测机构的意见,重新采集检测样本。被检测人是否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办理。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现场检测费用、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参考文献郝伟,赵敏,李锦。成瘾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郝伟,刘铁桥,成瘾医学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3]赵敏,张瑞敏.戒毒社会工作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4]包涵.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封堵“策划”路径[N].中国禁毒报,2021-01-29.[5]卢关伊,吴宁,药物成瘾强迫性用药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32(08):587-594.[6]杨黎华,牛何兰。阿片类毒品、麻醉品的药理毒理分析及滥用的防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01):44-48.[7]邓烈兴,浅谈新型毒品的泛滥与控制[J],劳动保障世界,2016(26):46-47.[8]王焕丽,朱红娟,全球化时代毒品泛滥的文化根源分析[J].网络财富,2009(12):135-136.[9]卢关伊,吴宁,药物成瘾强迫性用药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32(08):587-594.[10]杨黎华,牛何兰,阿片类毒品、麻醉品的药理毒理分析及滥用的防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01):44-48.[11]邓烈兴,浅谈新型毒品的泛滥与控制[J]:劳动保障世界,2016(26):46-47.[12]王焕丽,朱红娟.全球化时代毒品泛滥的文化根源分析[J]:网络财富,2009(12):135-136.1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379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