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开始“讨人嫌”的动作,家长先别生气,这是大脑在发育的表现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7-23

宝宝发育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令家长嫌弃的行为,小动作频频,让家长应接不暇的同时,家长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打理因孩子捣蛋而破坏的灾难现场。家长对此往往是又生气,又无奈,但又完全拿孩子没办法。

小丽的宝宝刚满两岁,却把小丽折腾得够呛,孩子手上没有东西的时候,看到东西就想要抓,结果等小丽把东西拿到孩子的手上时,孩子却是刚拿到手没多久就仍出去。

把房间搞得一塌糊涂的同时,小丽还得不断去给孩子取东西让孩子丢,因为一旦小丽停止给孩子把东西捡回来,孩子就会开始哭闹不止,搞得小丽十分头疼。

小丽的宝宝不止爱丢周遭的东西,还爱丢身上的东西,时常就会把自己脚上的袜子脱掉。小丽害怕孩子感冒,总会看到孩子脱掉袜子的时候,立马把袜子给孩子套上。

但孩子脱袜子的精神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一旦小丽不看着就立马发生孩子的袜子不见了,有的时候能找回来,有的时候袜子都不知被孩子乱扔到哪里去。

小丽宝宝这些“讨人嫌”的动作,很多小宝宝都会有,很多宝妈都以为宝宝做出现这些小动作,是因为他淘气捣蛋。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小动作可能是孩子大脑发育良好的表现,这些小动作也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认知世界。

一、什么是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大脑对于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提取和储存的能力。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帮助宝宝更快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促进孩子的学习力和记忆力。

宝宝具有的一些小动作例如喜欢乱扔东西、脱袜子等都是孩子为了更好地接触这个世界而做出的举动。

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只能通过人体的感观来探索世界,这些小动作带来的感观,刺激大脑做出反应。所以,大脑在发育的表现就可通过外在的小动作具体表现出来。

二、宝宝的“认知能力”觉醒有什么表现?

1、小动作频频

孩子爱乱抓、乱碰周围环境的东西,包括孩子摘除自己脚上袜子等行为,是孩子想通过自己的手脚和触感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

孩子小动作频频,并非是为了破坏,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孩子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

2、良好的记忆能力

当家长给孩子品尝一样孩子不喜欢的食物时,或者家长为了逗孩子,给了孩子一个不好玩的玩具,带给孩子不良的体验时。等到下次家长再带着同样的食物或者玩具给孩子,孩子出现明显的抵触、不愿意接受的动作,就是宝宝的对于这类食物和玩具不良体验的信息已经储存在大脑里。

3、良好的学习能力

宝宝还小的时候什么都不会,都是通过对周围人的模仿和学习来得到成长的。当孩子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时,孩子能更快地学会爬、走路、说话等行为。

宝宝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孩子能对外界和周围的信息给予良好的提取后进行自我加工的具体表现。

三、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完善认知能力?

1、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很多宝宝即使很小,还不会说话,也不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快地完善认知能力,就应该加强外界信息对于孩子大脑的刺激,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外界信息。

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使得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语言和家长提供的知识等,从而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2、给孩子进行感观训练

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观是孩子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孩子能良好的提取外界信息,是认知能力强的具体表现之一。

对孩子进行专项的感观训练,可以使得孩子对于外面的世界更加敏感,有助于孩子能更好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从而完善孩子的认知能力。

结语

宝宝还小,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大脑尚未发育完整,没有完善的认知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教育。

宝宝在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和储存信息时,家长能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会使得孩子更加积极,也更加勇敢。

相反,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现出嫌弃和不耐烦,孩子反而会因此加慢自己前进的步伐。在完善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异常重要。

当孩子小动作频频,家长嫌弃孩子,并想办法制止孩子的小动作,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危害?欢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