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缘故,原因 B.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6.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怨诽之多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⑤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人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二、其他 9.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晚号_____,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______。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______》。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_______名篇之一。 10.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 (3)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11.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12.古今异义。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13.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 (4)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 14.一词多义:“以”。 (1)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_______________ (3)以致天下怨谤:_______________ (4)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_______ (5)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 (6)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_______________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_______________ 15.一词多义:“为”。 (1)不为侵官:_______________ (2)未能助上大有为:_______________ (3)为天下理财:_______________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 (6)守前所为而已:_______________ 16.一词多义:“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 (2)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17.一词多义:“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 (3)度义而后动:_______________ 18.一词多义:“事”。 (1)而议事每不合:_______________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 19.一词多义:“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 (2)某则以谓:_______________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 20.一词多义:“理”。 (1)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 (2)为天下理财:_______________ 21.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三、情景默写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 (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以….为耻) 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 ( 施人恩惠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4.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25.翻译下列句子: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共能久以天支为密而天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煕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谴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且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见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为紧要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宜师古圣贤人 师:以……为师 C.虽不为当时所怪 怪:奇怪 D.忝同道而先进者 忝:有愧于 3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来者则接之 今后进之为文 B.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则共观而言之 C.为文宜何师 以古圣贤人为法者 D.然其所珍爱者 然其存于今者 3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3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34.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D项,“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这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所以“知”译为“知道、了解”。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拜见”的意思。 故选A。 3.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为天下理财”的“为”是介词,替,给;“不为征利”的“为”是动词,算作,算是;B项,“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动词,认为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是代词,这; C项,都是代词,他的; D项,“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以乱易整,不武”的“以”是介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