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七十二变——现象和本质

 王守山学堂 2021-07-24

看见七十二变四个字,读者大约总会想起《西游记》上的孙悟空来的。不错,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孙悟空,这猴子靠着那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把一切的天神和魔王都哄骗过来,天宫,地狱,水殿,都被他闹得一塌糊涂,大大地使威严的神灵们扫了面子。后来是天上派兵来讨伐他,用尽一切的方法,耗费莫大的力量,终于把他制服了。

这一切的故事,在《西游记》上写得很详细,用不着我们重说,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那七十二般变化的厉害处。他忽然变作水中的鱼,忽然变作天上的鸟,忽然又成为一块石头,忽然又变成一座庙宇,能使人捉摸不着,而他自己就乘机为所欲为。就因为能变化,使人看不出他的原形,所以他可以偷吃天上的蟠桃,骗走赴会的大仙,天兵天将来讨伐他的时候,还吃了他不少的亏。变化是他最大的本领,也是他最厉害的武器,要制服他,必须先对付他的变化,否则只有无可奈何的一直让他闹到底了。

果然,当天上派二郎神来和他对敌的时候,他们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这次用了适当的方法才把他制服。第一,他们用了一面照妖镜,不论他怎样变化,始终能看出他的原形,使他无法藏身;第二,也靠着二郎神的聪明,二郎神能够细细观察他的变化,能够随时猜得透他变成什么。譬如当他战不过二郎神,逃到水边忽然不见了的时候,二郎神能猜中他一定变成鱼逃进水里去了,当他变成一座庙宇来骗二郎神的时候,二郎神由那庙宇背后的一根异样的旗杆(他的尾巴变成的)看出是他的诡计。在每一次变化里,二郎神都精细的看透了事情的根底,所以能够始终追逐着他,使他没有地方可逃。这样,曾经把天地都闹翻了的猴王才终于被擒了。我们讲了这一大篇,聪明的读者一定有点忍耐不住了,“鬼话!鬼话!”他一定要这样说:“谁相信《西游记》上的鬼话呢?这只是小说作者的幻想罢了。请你讲点现实生活里的哲学吧!不要把我们带到幻想的云雾里去。”不错,我们现在马上得要把幻想停住了。不过,我所说的上面一篇,也并不完全是无理由的鬼话,请你们细细的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不也曾遇见过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吗?不!不了世界上决不会真有孙悟空这么一个怪物,你们那里真的会遇到他?不过,你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某些事情,不是也常常变幻离奇,几乎和孙悟空有些相象的吗?说小一点,用个人的事情做例子。你周围总也有一种人,平素对你是很不好,然而在某种时候不是忽然又会向你来陪笑脸吗?也有一种对你很好的人,忽然一个时候不是也会把你咒骂一顿吗?这是人们的态度或脸嘴的变化,虽然没有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那么厉害,但这一类的变化,有时也会使你吃惊,会使你觉得你面前的人前后完全不同,仿佛竟是两个人。你如果从这些地方去想,就可以知道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事情是变幻离奇,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比较,也不为过分啊。

孙悟空变成了鱼,你能说那鱼已经不是孙悟空而是真正的鱼了吗?自然不是,鱼,不过是他外表上的一个藏身的假面具,根本他还是孙悟空。一个根本对你坏的人,忽然来向你陪笑脸,你能说他真的已经不是昨天那个人了吗?也不是,如果根本对你坏,那么,就是在笑脸底下,还是藏着刀的!这就不能不小心。只看表面,不从根底上去注意,难免就要吃亏!世界上的事情常常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千变万化,而根底里始终只是一件事情,我们要真正明白这件事情,决不可单就表面来看,应该看透它的根底才是。现在已说到哲学的本题上来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哲学上的两个重要范畴:现象和本质。我们已经说过世界上的事物在表面上常常千变万化,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这就叫做事物的现象。我们又说过一件事物在表面上无论怎样变,在根底里常常是这一件事物。坏人无论怎样装笑脸,他始终含有坏意,这种根底里的一贯的性质,就叫做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这两方面,在一切事物里都有着的。再举一个大一点的国家间的例子,譬如用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关系来说,侵略国的侵略方法很多,有时用武力侵略,有时用政治压迫,有时用经济引诱,有时也讲亲善和提携,有时却无情地露出了鬼脸,表面上的花头的变化,也多得不下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这就是侵略的各种现象,然而归根结底,不外是要使被侵略国做他的牺牲品,牺牲了被侵略国,来替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打一条出路,这就是侵略的本质。

由上面所说的一切,可以知道,本质和现象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是矛盾的,对立的。本质上明明是侵略,而现象上有时还会来和你讲提携,本质上是经济侵略,而在现象上有时只见武力的争夺,使你忘记了经济的本质,以为只是军阀的横行。本质上要来吃你的肉,现象上却和你非常和好。这一切,就是本质和现象的矛盾。但是,本质和现象虽然这样矛盾,却又不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的东西。它们同时矛盾,而同时也有统一。就本质来说,本质是要借着种种的现象,才能够把它自己表现出来的。一个侵略国的行为如果不用种种的方法来表现,它的侵略的力量就不能发挥,如果不在必要的时候用武力、政治、外交等等的侵略方法,就不能达到它经济侵略的目的。世界上决没有单独的经济侵略,而不必通过种种其他的侵略方式的,世界上也没有任何本质能够不由种种现象的表现,而自己直接存在的。再就现象来说,现象也决不是在本质之外能够凭空地发生的。现象的本身,是本质的表现,所以它的内部也包含着本质的要素。孙悟空变成一座庙宇的时候,那根尾巴不好安排,只得将它变成一根旗杆插在庙后,因此庙宇虽然变成了,而这座庙宇和真正的庙宇却不同,因为真正的庙宇决不会把旗杆插在庙后,而这假庙宇,却因为离不开猴子的本质的缘故,不能不将这可疑的旗杆竖起来。当然,这是小说上的神话,但用来做一个譬喻,是很得当的。无论现象上怎样变化,总不能不带着一条本质的尾巴。根本对你很坏的人,无论他怎样笑脸,多少仍然露点恶意,只要你能够象二郎神那样精细,你一定可以在笑脸中看出几分恶意的尾巴来的。现象和本质,就是这样统一着。动的逻辑的第一个矛盾统一律,在这里并不失去支配的力量。

本质必须要借着现象才能表现,因此,我们在世界上直接所看见的,只是各种的现象,本质并不是很容易的就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既不容易发现,因此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肯细心,就要常常受现象的欺编,好象不小心的神灵和恶魔会受孙悟空的化身欺骗一样。前面已经说过,现象和本质并不是直接一致的,现象和本质有对立,有矛盾,现象世界里常包含着种种的假象,这假象,使我们乍看起来好象完全和本质相反。恶人的笑脸,侵略者的亲善,都是假象的模范,我们一不小心,受了假象的欺骗,就会把恶人当做好友,仇敌当做同志,结果就要吃亏。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切不要只看见一些现象就以为满足,我们应该抓着它的本质。怎样去抓着本质呢?要抓着本质,就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要以为本质是可以在现象以外去找得到的东西,本质是在现象中表现的,所以我们要抓着本质,只有精细的观察现象,研究现象,从现象中去发现,象二郎神追孙悟空一样。第二,不要把各种现象孤立起来观察,而要研究各种现象的联系,因为本质是借着各种现象来表现的,每种现象只能表现本质的一方面,不能完全表现本质。要抓着完全的本质,必须把各种现象的总体联系起来研究。你今天看见朋友的笑脸时,就得要想想他昨天的凶相。如果你忘记了昨天的凶相,把今天的笑脸孤立起来观察,你一定受骗,以为他真是一个好人。二郎神碰见庙宇的时候,他一方面精细地观察这庙宇,一方面也要想他自己刚才在追逐一个猴子。如果他想不起这猴子,把庙宇孤立地观察,那他就不能够从庙宇后的旗杆联系到猴子的尾巴,因此也就无法看破眼前现象的根底。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可以知道,要发现本质,不是现现成成可以马上发现的,一定要对于现象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研究工夫,才可以达到目的。这证明质量互变律的作用,由现象的观察到本质的发现,这是质的变化,而这质的变化,是先要经过一番量的增加,即对于现象的观察研究的增加。对于现象的观察研究愈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本质就愈深刻,朋友的脸嘴多变几次,我们对他的性情了解也才愈真实。因此,我们要研究一种事物的时候,一定得要把它的各方面的现象尽可能的观察到才行,切不可抓着几点不完全的片面的事实,就要定下判断。关于这一点,《西游记》上的比喻就不能适用了。《西游记》上的照妖镜,完全是现成的,二郎神观察孙悟空的变化,也太容易了。事实上我们要抓着事物的本质,决没有这样现成和容易。神话本来不是完全可靠的。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有很多的人研究着各种的科学,科学的研究,就是要从这纷乱的现象世界里,找出各种事物的本质来。现象(和假象)就是事物表面上的变动不居的表现,本质就是贯串在这些现象根底里的比较固定不变的法则。科学上的各种法则,就反映着各种事物的本质。人类靠着科学法则,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够进而征服世界,就好象《西游记》上的天神有了照妖镜而能够制服孙悟空一样。人类要战胜自然,必须有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解决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就必须学社会科学。

我们已说过,本质的把握不是现成存在那儿,而是经过种种的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得到的,由现象的研究,我们达到了本质,把握到了本质以后,我们就利用它再来观察一切的现象。于是现象在我们眼中就分外清楚。由种种的脸嘴的变化,我们懂得了这人的根本性情,认识了他的根本性情以后,我们再来观察他的行为,那时就分外能够了解他了。在这里,我们又看见否定之否定律的作用,最初我们只看见现象,是肯定,是正。经过了观察研究以后,我们发现了本质,这是否定,是反。把握到了本质,我们把它当做照妖镜来观察现象,就是否定之否定,是合。到了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时,我们对于当前的事物,就能够把它的现象和本质统一起来观察,它的根底是怎样,从它的根底里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又是怎样,我们都能看得透彻,不象以前那样单看见片面的现象而至于受骗了。

最后,我们顺便要解释一个疑问,这疑间是有很多人希望着解答的:即质量互变律中的“质”和这里的“本质”有什么分别?“质”是一个包括很广的概念。凡是能使一件事物显出它的特性而和别的事物不同的,都叫做质。现象中的各种不同,都可以说是有各种的质的不同,本质和现象的不同,也可以说是质的不同。所以“质”的概念是包括一切现象变化的,但“本质”却专门是对现象而言,本质是各种现象变化的根底里比较不变的东西,今天笑脸,昨天凶相,是质的变化,但决不是本质的变化。不过,本质也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不过比较现象固定一点吧了。本质也有变动的时候,例如侵略国家的内部如果发生革命之类的事件,那么它对于被侵略国的政策,一定就会从本质上改变。而不仅仅是一时的现象上的改变了。还有,我们所能认识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愈更进步,那么所能把握到的本质也愈更深。譬如我们最初只知道某人本质上对我们不好,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这不好的原因,这不好的原因,就是更深的本质。又如我们最初只知道侵略国在本质上总是要被侵略者牺牲,不管他的表面现象怎样,仍离不了侵略的目的,但如果再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侵略国之所以要侵略,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制度使然的,这一个发现,又是更深的本质的把握了。我们的认识就是这样能够不断地加深的。我们可以引一位动的逻辑的名著上的话来结束这一次的讲话。“人类的思想,是无止境地向前进行的,它从现象走向本质,从第一位的本质又走向第二位的本质,就这样无限地深入进去!”(引自《哲学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