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心又何妨?你不必刻意追求专注

 绿豆侠 2021-07-24

开放报名写作(发圈)训练营、写作禅修班、创业合伙人计划

咨询预约请添加绿豆老师微信 lvdoux 。


人们对自己不满时,很喜欢找一个背锅的,例如“不够自律”、“不够坚持”、“不够专注”......只要有东西背了锅,自己身上的责任顿时轻松不少,人类实在太聪明了,在进化的历程中不自觉地掌握了这种减压方式。

人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现状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因素累加影响的结果,所以每次出现点什么问题,你不能单单拎一个替罪羔羊出来就了事,如果你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思考,你很容易忽略了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的“专注”,你不能简单地把责任赖在“不够专注”上,因为“不够专注”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问题,既然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而有些人并不受它影响,说明它并非是造成你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主要因素。

当你无法摆脱一个特性的时候,可以试着与它和睦相处。“不专注”(分心)与“专注”,都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功能之一,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我在《李笑来和Xdite谁对谁错?关于读书:他说要「只字不差」,她说可以「极速阅读」》这篇文章就分享过,神经学家们认为,我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它们分别是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在默认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处在发散模式(diffuse),这种模式也被称为默认模式(Default Mode Network,简称DMN),这时候大脑仿佛在玩一个”脑力弹球游戏“,小球相当于一个想法,它从弹簧推杆上飞出去,在成排的橡胶弹柱间发生随机碰撞。对应到现实场景中,我们的大脑正在胡思乱想,眼睛东看西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

虽然你觉得这种状态下的大脑很调皮,但是它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我们在散步、洗澡的时候就常常处在发散模式下,这时候由于想法随机涌现,我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并且很容易碰撞出很多新颖、有趣的想法。阿基米德正是在洗澡的时候看到水从浴桶里面溢出来,才灵机一动发现了浮力原理。

我们追求的专注,是指让大脑进入到专注模式(focused mode)下,也被称为Task Positive Network,简称TPN。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注意力不会随意到处飘来飘去,即使偶有分神,也能迅速归位,然后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任务上。

之所以说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专注,除了前面提到的“不专注有诸多好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专注”(分心)是大脑的常态,你无法对抗生物性,就像你肚子饿就想吃饭,无法抗拒。

为什么说“不专注”(分心)是大脑的常态呢?当我们在“不专注”的时候,大脑就像一个雷达一样不断地搜集各种环境信息,有时候这些环境信息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例如你正走在大马路上,如果你一直专注地想事情,那你很容易忽略掉来往的车辆,将自己陷于险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保证基本的生存,大脑将这种雷达扫描一样的状态设置为自己的默认模式,在一整天里,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处在发散模式下。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也无法避免大脑时不时跳转到发散模式之下扫描一遍各种环境信息,据科学家研究得出,这种扫描大概每秒钟发生4次,速度之快你根本无法察觉。

既然大脑拥有这种难以修正的天性,所以我们根本不必过于刻意地要求自己做一件事情时,完全做到100%的专注。坦白说,没有人能做到。

你可以将做一件事情,想象成使用导航要去一个指定地点,你在开车(做事)的过程中,总会分神走错路,这时候没有必要纠结,导航会即时重新规划新的路线,然后引导你按照新路线前进。我们做事的时候也当如此,分心就分心了,不必批判自己,只需要立马拉回注意力继续投入到事件当中。

如果你陷入了分心状态,那么就充分利用这种状态去构想创造性的想法,将这些想法与你需要专注的主题联想起来,这样你既利用了“分心状态”下的资源,又能够将得到的创造性想法,应用到专注状态下,更好地完成事务。

很多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如此,当他们坐在电脑前,很难完全沉浸在写作的状态下,有时候他们也会偶尔分心,分心的时候不妨在脑海里面随机碰撞一些创造性的想法,然后迅速拉回注意力,再把那些想法应用到“专注写作”模式之下。

不专注并不可怕,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