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褥疮:膏、散、洗液】精

 昊晟堂 2021-07-24

一、徐木兰:徐氏三百年祖传的褥疮、疖毒、疔疮秘方

明医后人徐木兰继承祖业十八载,公布褥疮、疖毒、疔疮秘方

秘方: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
制法:研末,凡士林调敷。
效果:3-5天痊愈。

附 李辽:祖传褥疮膏

褥疮膏(包括疖毒、疔疮):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研末,凡士林调敷,3~5天痊愈

附 樊正阳:褥疮膏

褥疮膏(包括疖毒、疔疮):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

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敷,3~5天痊愈。

二、褥疮生肌散:治褥疮II度或III度

褥疮生肌散:黄连3g、冰片2g、人工牛黄3g、血竭10g、元明粉6g、儿茶10g、白牙10g、黄芪15g、蚤休10g

制法:各研细末,过120目筛,各粉混匀,装瓶备用。

主治:褥疮(II度或III度)。

用法:首先要妥当处理创面,除创面上有小水疱可直接涂上药散外,若有大水疱需抽出疱内渗液,如表面渗出物过多时,再以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10%黄柏水湿敷,直疮面干净为止,再外撒药散,每日换药1-2次,直至收口为止。

三、洛阳白马张氏七代祖传特效方:褥疮洗方

博萃堂珍藏药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紫花地丁15克、菊花15克、连翘15克、苍术15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洗一次。

四、神效生肌散:褥疮、下肢溃疡等疮毒破溃后久不收口

神效生肌散是治疗褥疮、下肢溃疡等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一首外用秘方。

秘方:乌贼骨30g、五倍子15g、血竭10g、生大黄30g、白芨15g。

临床将上药共细末,将药粉直接撒在创口处,可有生肌收口之效。对于外伤流血不止,掺此药粉也可达到立时止血之效。

以前的血竭不好捣;现在的血竭一捣就碎。
以前的血竭特黏,染到手上不好洗;现在的血竭不那么红,黏到手上也好洗了。
血竭:只有那种外表看起来颜色鲜红、摸起来黏手不易洗、捣时不易碎的血竭才有效,其他一概无效。

乌贼骨,咸、涩,温。归脾、肾经,外用收敛止血,敛疮。用于一切损伤出血,疮多脓汁,及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浅度溃疡期褥疮。《本草蒙筌》“医科切要药……收疮口腐脓”
五倍子,首见《本草拾遗》,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外用止血、解毒。用于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血竭,性味甘咸,平。外用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治疗跌打肿痛,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能增加凝血作用。
生大黄,苦,寒。归经:胃、大肠、肝、脾经,外用祛瘀止血,有良好止血效果。
白芨,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外用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白芨能增强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形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对局部出血有止血作用。【白芨打成细粉,然后将疮口脓水清理干净后,将白芨细粉敷上,对于没有脓水的病人可直接敷上
诸药配伍,共奏收敛止血,散瘀消肿,敛疮生肌之功。

五、邓铁涛:褥疮溃疡,用白砂糖就治好了

对于褥疮所致溃疡,我比较主张用白砂糖外敷法治之。
其方法:把砂糖铺填满溃疡面,并使之稍堆隆起,然后用胶布条叠瓦式封贴好,三五天后,待砂糖溶化,封贴之胶布表面按之出现波动感即可换药,再用砂糖如法敷之,直至溃疡面愈合

法国研究人员认为:“砂糖之所以能治好溃疡,是因为糖所造成的高渗压能把创口中细菌的水分吸出,从而使细菌处于脱水状态;糖还可以阻碍细菌接近毗邻的营养物。不过砂糖疗效的这种解释还在争论中。”

清代名医王清任1786~1831年,他的名著《医林改错》木耳散: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木耳一两 (焙干研末),白砂糖一两 (和匀),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
当然,从现在来看,如果一味砂糖有效,似比加木耳更方便。如能进行对照组实验,则结论会更确切些。

据《中药大辞典》木耳条,临床报道用于创面肉芽过剩,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胀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约三四天拆开观察一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大量水分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予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可见木耳还有另一作用。

对于白砂糖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缺少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往往半信半疑,他们在使用砂糖外敷溃疡面时,会同时加入抗生素类药,但往往适得其反,愈合过程反而减慢了。慢性溃疡,局部辨证应为虚损之证,主要矛盾在于正气衰败,气血亏虚,复生不能。抗生素治疗,毕竟是攻伐之法,正气受伐,生机不旺,肌肤怎能复生?砂糖之作用,重点不在于抑菌,而在于给溃疡面有一个营养的环境,这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法则,故能生效。

对于慢性溃疡的清创排脓问题,我亦有不同的看法。对慢性溃疡面过度地清洗清刮,脓液是给排掉了,但新生的组织亦会被清掉,创口会再次受损,并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所以我认为,过度的清创排脓是不利于慢性溃疡的愈合的。当然,中医疮疡科有 “成脓勿留” 之说,这是指当疮疡成熟时,脓液已成,则应让其穿溃,将脓液排出,消除肿胀疼痛,有利于脓腔的缩小,使疮疡转愈。但对于慢性溃疡,日久不愈之阴疮,亦有 “脓能生肌”之说。因为此时病证已不是热毒实证,而已转化为虚损之病,治疗重点亦应从攻邪转移到扶正、内托生肌上来。

本文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黑木耳30克,(焙干,去杂质)研细末,白糖30克,混合后加温开水调膏外用,隔日一次换药。
第一次换药后整个敷料全被绿染,而疮面上的脓性分泌物消失;
第二次换药溃疡面即显红润,以后周围开始有新肉芽长出。
换药15次后,疮口长平,上皮组织亦从四周向中间生长覆盖,中心只剩下直径约1.5厘米的溃烂面,继续换药7次,最后形成一直径0.5厘米的干痂,脱落后成为正常皮肤。
共换药一个半月而获痊愈



一、木耳与白糖同用,效捷力猛。三例褥疮均为病程在三个月以上,都是经过一般常规处理和使用高效抗生素无效后采用木耳散治疗而获痊愈。传统有单用白糖撒到疮面上的用法,具有高渗脱水作用而致细菌死亡,但据笔者观察,单用白糖杀菌并不速效,也不完全。木耳的胀性极强,本人曾做一试验,取30克好木耳浸水使其完全胀发能吸水约300毫升。一般来说30克木耳和30克白糖一次加水60毫升即可调成膏状,随即上到疮面上,两日后换药时会发现疮面上的分泌物很少,而疮上的药膏却比刚调好时更为干燥。一般上药1~2次即可完全灭菌,再做分泌物培养便无细菌生长。因此木耳和白糖合用后脱水作用更强,杀菌更快更彻底。

二、灭菌时调成“膏”,愈合期调成“糊”,能够祛腐生肌,缩短病程。开始用木耳散时,一般疮面脓性分泌物较多,溃疡处紫黯,说明有细菌生长,此时作细菌培养,大多能够发现致病菌,中医治法以攻邪为主,宜将木耳散快速加水调成“膏”状,体现“祛腐”作用。可视溃疡面大小深浅决定用量,一般木耳与水的比例以1:2为宜,一次调成一次用完。灭菌过程约2~4天,即换药1~2次,以疮面没有脓性分泌物和渗出液为度。灭菌之后即进入愈合期,要保护新生肉芽组织,并促进其生长,中医的治法以扶正为主,宜将木耳散缓慢多次加水,使木耳完全胀发,调成“糊”状,以促进愈合。这时木耳与水的比例以1:8~10为宜,王氏“水浸如糊”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在肉芽生长过程中发现疮面脓性分泌物增多,可以重复用膏换药1~2次,如果一直用膏则肉芽生长缓慢。一般来说先膏后糊,疗效最快,病程最短。

三、使用木耳散,肉芽组织生长快,但不会高出皮肤;上皮组织修复较慢,但不需置皮。所治三例溃疡深度分别为1.5厘米、1.0厘米、0.8厘米,均在一个月内长平,无一例肉芽组织过度增生高出于皮肤表面;溃疡面直径分别为4厘米、3厘米、2厘米,均在二个月内上皮完全自行修复,不留疤痕。相对而言上皮组织生长较慢,可能与难以避免的疮面受压、摩擦有关,有时会发现新生的上皮组织被摩擦掉,但仍能长出新的上皮。应该注意的是只要未形成干痂,就应坚持隔日一次换药,如果以为疮口已长平,疮面已缩小,就停止换药,那么湿润的疮面就会将新生的上皮重新腐烂,前功尽弃。因此在上皮修复期间,务必避免疮面受压和摩擦,这是缩短病程的关键。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0年第9期,作者/张善举、张香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