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高参88 2021-07-24

本篇要目:

****************************************

261泰顺廊桥        

清                 浙江省泰顺县

262仕水矴步        

清                 浙江省泰顺县

263玉山古茶场       

清                 浙江省磐安

264榉溪孔氏家庙      

清                 浙江省磐安县

265崇仁村建筑群      

清                 浙江省嵊州市

266三卿口制瓷作坊     

清                 浙江省江山市

267顺溪古建筑群      

清                 浙江省平阳县

268莫氏庄园        

清                  浙江省平湖市

269法雨寺         

清                 浙江省舟山市

270蒙城万佛塔       

宋                 安徽省蒙城县

****************************************

261.泰顺廊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廊桥,泛指有廊屋的桥。温州泰顺的廊桥又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我国的编梁木拱廊桥集中在浙闽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如浙江省的泰顺、庆元、景宁,福建省的寿宁、古田、连江等地。各地对编梁木拱廊桥的称呼亦不尽相同,泰顺俗称为“蜈蚣桥”,因为它的结构与蜈蚣的形体很相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泰顺廊桥是指浙江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泰顺廊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截止目前,泰顺共有46座各个时期的廊桥,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写代表2006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刘宅桥,南阳桥,三条桥,溪东桥,永庆桥,毓文桥、北涧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刘宅桥位于浙江温州泰顺县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桥。距仕水碇步北12.8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刘宅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为木平桥,二层重檐,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南阳桥位于泗溪镇,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桥长41.7米,宽4.6米。伸臂式木平廊桥的特点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后在墩上叠架木梁,向左右平衡伸展。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这种双向伸臂木梁桥始于简支木梁桥的一种构造形式,可以增加木梁的承托作用,同时还可使木柱在纵向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三条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本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我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溪东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溪东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永庆桥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泰顺屋式木平桥中造型较为优美的廊桥,位于三魁镇的下溪坪,始建于清,桥长36米,宽5米,高5.2米,二孔跨径19.12米,桥屋12间,桥中有神龛。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建造永庆桥的主要首事人为吴世江,家谱中记载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生平持己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吴世江于嘉庆二年(1797),在他五十七岁时主持兴建永庆桥。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吴世江在桥建成十年后离开人世。永庆桥至今还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算善断。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时,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得这位木匠团团转。若不按时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觉得没有办法了,不如一死。当他正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饭,再想办法不迟。于是二人对饮起来。酒喝光了,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应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那位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十分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有救了!”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渔翁一定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房屋建成后,他为了纪念救命恩人鲁班,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毓文桥位于泰顺西部的洲岭乡。始建于清,位于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高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三屋楼阁,二楼为文冒阁,系石拱木廊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采用编梁式构造的北涧桥气势如虹,桥屋也是廊桥工匠们精心构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从功用来讲,增加了桥拱的压力,使之更稳固;也起到了防护风雨的作用。同时,桥屋各部位的艺术处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屋脊装饰等,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美感效果。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泰顺廊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2.仕水矴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浙江省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 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现存仕水碇步在1987年又进行了一次重修。该桥全长130米,为双行矴步,有石磴223步,每步石磴由两块较平整的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两级,每步相距0.6米,可供二人平行交往。矴步上下游河床深埋木桩和木框架成“井”字型,内砌卵石,既保护河床又保护了矴步。桥头南侧有历代修建碑记12方。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仕水矴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3.玉山古茶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玉山古茶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集资修建,分为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建筑面积1559.57平方米。据记载,茶场始建于宋代,所产“婺州东白”在唐代即列为贡品。现存建筑中管理房还保留有“谕禁白术洋价、粮价洋价”等清代石碑。现建筑保存情况良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据传,晋时玉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若遇动乱年代,发生天灾兵祸,茶叶销路受阻,生活就更加艰辛。有许逊者,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流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就住了下来,为茶农解决困惑。他与茶农座谈,研究改进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接着派道徒带上“婺州东白”四处施茶,送各个道观品茶,得到一致好评。从此,四方茶商纷纷前来收购,玉山古茶场“婺州东白”畅销各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云:“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古茶场便赫然在目。古茶场在空间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其实她是由“两进、两井、一门楼”组成。前后两进房子均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厢房十四榀柱子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即大天井),均为二层楼房,形式为走马楼。楼上临天井四面是相通的廊,以便于楼上客商往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楼下为固定摊位及自由交易摊位。大天井里原本有一个飞檐翅角的戏台,听老辈们说,上有雕龙画凤,葫芦定风叉等,精工细致,堪称这里的建筑经典。从中间一进两侧大简易楼梯拾级而上,楼上便是古时观戏的贵宾台。台中有一张旧桌,桌旁放置着一张古色的茶缸,上有茶叶文饰,腹部还有“周顺德记”四字,可见茶缸主人家底颇丰。而古时候,也正是在这台子上,人们开展“斗茶”、“猜茶谜”等游戏时,就少不了这种茶缸。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宋时,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尊称许逊为“真君大帝”,在茶场山之麓建造茶场庙,塑像朝拜,并在茶场庙附近设置茶场。从此玉山古茶场成为榷茶之地,历代设官监之,以进御命,称之为“茶纲”。 元时,因蒙古人入主中原,玉山茶叶交易一度衰弱。到了明代,官府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场实施管理。茶叶等级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并产生了诸如“分茶”、“斗茶”等趣味性的品、鉴、观茶游戏,还评出了茶叶质量最好的茶农为茶博士。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05月25日,玉山古茶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64.榉溪孔氏家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孔氏家庙位于榉溪村中部,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榉溪孔氏始祖孔端躬原籍山东曲阜阙里,系孔子四十八代孙,自幼聪颖好学,登进士第,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朗,任大理寺评事,持事洁白,谳狱恕平,吏畏其威,人怀其惠。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榉溪村位于大盘山北麓,古称桂川、榉川,四周群山环绕,山川秀丽,环境幽奇。全村现共有360户,计1130人,全部姓孔,为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孔子第47代裔孙、大理寺评事孔若钧和他的哥哥孔若古、侄子孔端友、儿子孔端躬等,护送高宗皇帝赵构离开山东南渡。到了临安,孔若古、孔端友等前往衢州,后来定居在三衢西安菱湖,历史上称为“孔氏衢州南宗”。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孔氏家庙建造后,在元、明时期由官府负责进行过较大维修,清初家庙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但也保留了宋、元、明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榉溪孔氏家庙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除此之外,在榉溪孔家家庙的四周,那由清、民国山区民居错落形成的小街、小弄,同时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整个孔氏家庙周围荡漾着一种古风古貌。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现存孔氏家庙坐南朝北,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门口匾额上“孔氏家庙”四个字依稀可辩。孔氏家庙最早建于南宋宝祐年间,也就是1253年到1258年之间。当时宋理宗给予“婺州南孔”五级恩典,其中一级恩典就是,在榉溪南岸杏檀园赐造至圣家庙。孔氏家庙从南宋宝祐年间赐建以来,元、明时期多次由政府拨款修建,家庙宏伟气派。清初,榉溪一带发生农民起义,朝廷派兵镇压,烧杀无度,造成“十年不闻鸡犬之声”,家庙毁于兵乱战火。后来,家庙由孔氏族人集资重建,虽然没有当年皇帝敕造的宏伟,但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孔氏家庙古朴宏伟,堂构考究,整座建筑由门楼、戏台、前堂、穿堂、后堂组成,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朴实森严。通面阔21.50米,通进深30.30米,面积880平方米,屋柱多达84根,门楼采用三柱穿斗结构,戏台为轩阁式结构。前厅、后堂是五开间,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这里的小天井地面全部用均匀的鹅卵石铺设,还放置了旗杆石。家庙里的柱石有宋、元、明、清四朝的式样,这小小柱石记录了沧桑变更的历史。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家庙的后堂中间悬挂着“如在”两字的匾额,其意就“孔子的精神永远流传”。两边是一幅对联,读来意味深长:“脉有真传尼山发祥燕山毓秀,支无异派泗水源深桂水长流”。早先,家庙里还有“万世师表”的金匾一块,但是也在文革时期毁了。现在珍藏的文物还有《孔氏家谱》、至圣先师牌位、吴道子画的孔子刻像拓本等。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戏台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榉溪孔氏家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5.崇仁村建筑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崇仁镇古镇规模宏大,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明、清、民国发展脉络清晰,格局完整,古建筑数量众多,从明至民国序列完整,类型丰富,有传统的宗祠、民居、书院、厂房、店铺、作坊、寺院、祠所、完整的近现代乡镇政权管理机构:法院、公所、警署等,体现了社会体制嬗变的历史。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崇仁镇地处嵊州市西北部,距市区11公里。崇仁古村镇始建于唐,兴起于南宋,繁荣于明清,抗战期间,浙江大部分相继沦陷,唯独崇仁乡绅智退日寇免遭践踏,成为“孤岛”。杭、绍、甬、温等地商贩云集,有商家280余家,市镇建设与商业迅速发展。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崇仁村镇建筑中特别重要的建筑有:玉山公祠——规模最大的裘氏宗祠,五联台门——裘氏家族聚居的大型民居,近代乡镇自治政权建筑——镇公所、法院等。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崇仁村镇建筑现状保存情况好,周围的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观。由原崇仁镇、富润镇、广利乡扩并而成。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北与谷来镇、绍兴县接壤,东邻剡湖、鹿山街道,南连甘霖镇,西邻石璜镇。背倚五龙山(俗称五百岗),长善溪(崇仁江)穿镇而过。总面积179.63平方公里。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崇仁村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6.三卿口制瓷作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三卿口制瓷作坊位于衢州江山市峡口镇三卿口瓷窑村,是清乾隆年间开始设厂建造的,经过民国,一直到建国后仍在烧造,至1997年停烧。现存龙窑于1962年重修,至今仍可使用,并保持着历史风貌。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现有龙窑一条,水碓房十一座,拉坯房四十余间,淘洗池七组,拉坯转轮及工具若干套。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如开采原料、粉碎、淘洗、成型拉坯、装饰、上釉、装烧、出窑等,保留完好。作坊区的民宅也还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这些设施和传统的生产工艺,对了解和认识古代制瓷生产、经营方式及经济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使用传统工艺生产保存完好的制瓷作坊都已不多见了,是再现古代制瓷工艺流程的活标本。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卿口制瓷作坊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7.顺溪古建筑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顺溪古建筑群,为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筑。建筑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是温州民居的重要代表。门厅梁架五檩三柱前后分心,正厅梁架十一檩六柱,五架抬梁式带前后两个双步,局部构架用上昂结构,木雕精美;陈有相大屋坐北朝南,平面略成方形,通面阔37.97米,通进深41.97米,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与梁架结构与陈迢岩大屋类似,唯用材更为考究,雕刻更为精美,前厅天花藻井斗栱层挑,西厢房后尚存当年制瓷淘洗池、制坯房等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陈迢岩、陈有相大屋建筑规模较大,布局颇具特色。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形式及大天井的运用为其主要建筑特色,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筑遗制,反映了处于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里,社会文化出现的“迟滞”现象,建筑木雕、石雕较为精美,建筑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是温州民居的重要代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顺溪陈氏祖屋为例,建筑坐西朝东,四面临民房,系三进六天井合院式木构建筑。以回环廊道分隔为6个庭院,彼此形似独立,却又毗连沟通。四周围以高墙,计有大小天井6处,套房99间,屋巷12条。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顺溪古建筑群中陈氏四份大屋之“适舫”(建筑物名),系当地开明士绅、实业家——“南雁主人”陈少文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所创办,是属地平阳县最早的女子学校。该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为学生,免收学费。学校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系著名楹联家陈志岁先生所撰书,校名系一代大儒孙诒让题匾。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玉海楼位于瑞安市区东北隅道院前街,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顺溪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8.莫氏庄园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莫氏庄园,是清末平湖豪绅莫放梅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所建,整项工程前后历时三年,耗资十万两白银,于1899年竣工,系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放梅祖孙三代相继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 整座庄园,占地七亩,建筑面积二千六百平方米,大、小房屋七十七间,主体结构为左中右三组,前后四进,布局对称而又不失灵活。

平湖莫氏庄园

雕刻精美的梁檐构件、华丽多变的廊前挂落,精湛细腻的砖雕、壁画、脊塑等俯拾间比比皆是。点缀期间的三座花园更是如诗如画,小巧玲珑,移天缩地,使人赏心悦目。在陈设上,集家具、字画、古玩器皿于一体,浓缩江南文化精华。平湖莫氏庄园

平湖莫氏庄园

沿街依正门通面宽砌有"入角式"过街门空,屋脊堆以双凤朝阳之彩塑,枋上置平身科斗拱,中间六扇黑漆实榻大门厚约2寸,每扇置门钉纵16路,横140路,总计一万三千多枚,气度不凡。庄园大门座北朝南,沿街临河,位于整座庄园之东南角,符合古建筑民居大门违避中轴线之传统。

平湖莫氏庄园

仪门,又称塞门或称二门、户。是一座工艺精湛的水磨砖雕门楼。昂、斗拱等均用青砖磨制而成,并用砖榫相衔,工艺精巧。左右门罩上分别刻有"德正应和"与"金镂垂基"字碑,兜肚上刻有四蝠捧寿的四蝠(福)图、象征风雅高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挂印封金”等三国人物故事,砖枋上雕镂着福、禄、寿三星人物和暗八仙等,下枋所雕鲤鱼跳龙门更是栩栩如生,象征登科之喜。门前一对抱鼓石雕有三狮戏球图案。仪门平时不开,凡家族重大礼仪活动或贵客来访时方打开仪门,以示尊。

平湖莫氏庄园

女厅,俗称"堂楼厅",又名"云浦草堂"。它座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系二层建筑。楼上是卧室区,为眷属起居之所;楼下则是莫氏族人接待和应酬女宾的地方,

平湖莫氏庄园

书房位于西轴线上,坐落于前后两个花园之间,故又称西书房,书房主人是莫放梅的二公子莫仲陶。整个书房通过一个博古架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间为读书吟诗作画之所,书案上笔墨纸砚俱全。北间为文朋诗友、骚人墨客品茗赏景、弈棋操琴之地。前后有花园映衬相伴,景色幽静宜人,鸟语花香,情趣盎然。

平湖莫氏庄园

平湖莫氏庄园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莫氏庄园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9.法雨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华顶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匾额,故得今名。现存殿宇294间,计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层台基上,入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后依次为观音殿、玉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进山门,过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现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法雨寺的石经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大雄宝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法雨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70.蒙城万佛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为此处宋代有兴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万佛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整座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是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从1977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1981年,万佛塔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万佛塔有4个特点:第一,平面八角,第一层塔身特高,下半部为实心体,上半部皆为梯形,正门开在塔北面的上半部。第二,塔为楼阁式,2、3、4层平座,用仰莲瓣承托,替代斗拱,既美观,又简练。第三,塔的内部结构颇多变化,采用穿心式、回廊式、壁内折上式、实心式等混合方式。第四,塔的内壁、外壁遍贴佛像砖,这是宋塔贴佛像最多的范例。万佛塔不设台基和基底,第一层倚柱为瓜楞式,第二、三层倚柱有柱头卷杀,门洞门头均采用圭角形,斗拱采用每朵出双抄花拱;塔窗花纹采用菱形、球纹立格、斜格及龟背纹等。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万佛塔采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保存亦较完整,结构富于变化,为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从历史价值看,作为历史演化的物证,万佛塔年代久远,工艺精巧,又经历代修缮,内存碑文、壁画等多种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北宋以来涡河流域社会发展思潮观念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7)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万佛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