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邦加点滴:过年的腊肠与火筒粄

 印尼视角 2021-07-24

邦加的腊肠颜色较红,味道也偏甜,是客家人过年的佳肴。

我的家乡印尼邦加,过年的气氛很浓重,年二十几,家家户户要做很多中西糕点,妇女们为此忙开了,预示农历新年临近。

过年的食品中,客家传统的甜粄(年糕:Kue Ranjang)、发粄(松糕)是必备的。

除此,荷兰式的大粄(Thai Pan·Bolu Lapis),是款待客人你之需的典型主角,制作时将打好的面粉与鸡蛋、发粉、练奶、糖粉、香兰素的混合物,一层一层地浇灌上去,故又称千层糕,极费工夫,又富创意,因为当时普通人家里,都没有欧洲人的烤箱,在下面烧火、上面烧炭的大砂锅中烤制,堪称中西结合。

而且家里还有甜或咸(奶油)的烤制小点(Kue Kering),做好后与炸好的鱼饼(Krupuk Ikan)、虾饼(Krupuk Udang),放进密封的玻璃罐备用,等亲友及印尼友族朋友来拜年,就拿出来招待客人。

更独特的是火筒粄(Kue Semprong),它是面粉、鸡蛋及糖粉、椰子浆、Fannily香兰素的混合物,搞成稀溜溜的,夹在特制的火筒粄夹,在火上烤制,然后卷起来,像个厨房烧火的吹火筒,故得其名。

脸谱(Facebook)网友、在邦加经营旅游业的邹霖财(Halim Susanto)说,小时候每次闻到它的香味,知道快过年了,心里很高兴。的确是这样,每个在邦加住过的华人,都有这个体验。

椰香甜味的火筒粄。

对于过年,记得邦加华社领袖邹霖财对小编说,他还记得过年时也要吃腊肠。不过小编跟他讲,觉得邦加的腊肠与香港、广东的大同小异,味道偏甜,但是胜在瘦肉为主。

后来几次到槟港,专门到猪肉档去转悠,同学指着挂在猪肉档横樑的邦加腊肠,很耀眼的鲜红色那种,问我要不要买一点带回来,我没让他买。反而我经常从香港带香港或东莞的腊肠,当手信送给亲友品尝。

记得小时候,槟港新加坡街口,有个炒面、炒粉的街边食档,挂着很多腊肠及用上佳海鱼Sokiun制成、贴在竹篦的鱼丸,父母有时候带我们去馋一下,看见老板将腊肠切片用食油炒一下,空气里弥漫着腊肠的香味,再加鱼丸片、豆芽、青菜及瘦肉等与河粉,大火炒起来,不一会儿就得,摆上来大朵快颐,风卷残云地很是痛快。

粤式炒河粉的配料,主要是豆芽及肉丝与鸡蛋。

至今我的记忆库里,还保留着那时的香味,但自2007年,也就是相隔47年才回到邦加槟港后,每年我都要回去,每次都向亲友打听该食档,他们说早就没有了。

另一家也是做炒伊面很出名的,也很爱国的潮州人,所以其餐厅叫五星菜馆,显然是爱国情怀满满的。

印尼西加及邦加勿里洞的潮式炒粿条,有腊肠、海虾及韭菜,也以鱼露点缀。

虽然价位较街边食档高,但其潮州风味更佳。但后来60年代全家回国了,据说分配到广东的陆丰华侨农场,身份变了,生活当然也清苦得多 ,想到这个不禁唏嘘,因为中国的华侨农场也不缺劳力,但可惜邦加却少了一个知名菜馆的掌柜。 

邦加北部的小镇勿里洋原籍揭西河婆客家人居多,他们至今仍然说河婆调的客家话,也还保留很多祖先的风俗习惯,包括过年前制腊肠。 

充斥在新马的炒粿条店档门面也改朝换代,所谓板面就是粄条与面条,粄条乃客家人的称呼,广府人则叫炒河粉,即源于广州沙河的沙河粉简称。  

(原刊于2012-02-01 11:08的博客) 

NEW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