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高参88 2021-07-25

本篇要目:

*************************************

501秦安文庙        

明至清                甘肃省秦安县

502张掖鼓楼        

明至清                甘肃省张掖市

503西来寺         

明至清                甘肃省张掖市

504罗川赵氏石坊      

明                  甘肃省正宁县

505永昌钟鼓楼       

明                  甘肃省永昌县

506延恩寺塔        

明                   甘肃省平凉市

507张掖会馆        

清                  甘肃省张掖市

508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   

宋、元                青海省囊谦县

509却藏寺         

清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510承天寺塔        

清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

501.秦安文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秦安文庙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约4.5亩),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极具规模,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秦安文庙始建于金代以前,后历经破坏与修复,现已经重新修缮和恢复了大成殿、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和泮池、状元桥、孔子塑像等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秦安文庙自创建以来,历代都进行过保护修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相继维修。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又增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遭大地震,殿宇被毁,六十一年(1722年)修复。此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年多次修建。解放后文庙先后由县兵役局、财政局、水电局、县二中使用,后大成殿交由县博物馆作为文物库房使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大成殿5楹,左右是东西庑各7楹,度有祭器、乐器库。大成殿前是戟门和泮池,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乡贤祠前有灵星门,门前有照壁,壁上有圆形琉璃盘龙两条,左右是两座牌坊,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8个大字,牌坊前各有下马牌遥相呼应。秦安文庙最后面的尊经阁,是专门用来储藏各类书籍的。阁高3层,有院门。文庙内的建筑大都塌毁,面目全非,只有主体建筑大成殿保存最为完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秦安文庙大成殿是古丝绸之路上典型的明代宗教殿堂建筑,其梁架结构严谨稳固、脊饰精致,斗拱形制宏大华丽而富有变化、彩画精美,槛墙内砌琉璃盘龙,形态逼真。整个殿宇形制古雅,风格粗犷,气势巍峨,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大成殿是集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于一身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秦安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2.张掖鼓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张掖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张掖鼓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3.西来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西来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南隅西来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康熙五十一年,慈云精舍改为寺院。建山门、中殿,还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建筑绣角画拱,藻井丹楹。云楼掩映,雄伟壮丽,一年四季香客云集,盛极壮观。后因遭毁,西来寺曾一度颓废。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从1985年起,续禅法师率领四众弟子翻新藏经楼上十楹,南北配殿六间,塑佛像三尊,辟花坛一座。从1990年起,新修仿古式大山门三间,大雄宝殿一座,南侧空地新修西方三圣殿三间,并塑西方三圣像,从苏州请来香樟木雕华严三圣像五尊。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西来寺”及“大雄宝殿”二匾,悬挂于山门和殿门。1995年,从缅甸请来白玉雕释迦牟尼卧佛一尊。1997年塑大殿十八罗汉,玉佛身后塑十大弟子。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西来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4.罗川赵氏石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赵氏牌坊至今矗立在罗川古城街头,系正宁县、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赵氏牌坊位于甘肃省正宁县罗川乡街中心。共三座:恩宠坊、天官坊、清官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恩宠坊为明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于万历四十五年为其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所立。天官坊和清官坊系当地府县官绅为赵邦清所立。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料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饰人、禽兽、山、水、云、树、花、庭院等,坊雕刻精细,堪称明代石坊雕刻的典范.整个石坊雕刻场景宏大,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三清碑—安南国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题词“清清清”碑刻,为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立。这通碑刻除了书法雄健,具有观赏价值之外,也是研究明清时期人文的重要依据。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赵氏牌坊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5.永昌钟鼓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永昌钟鼓楼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内置钟、鼓,晨钟暮鼓,声闻四达,籍以振兴文教,教化民众,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是永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建于1587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楼台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永昌钟鼓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6.延恩寺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延恩寺塔”所在地原为延恩寺,曾发现明初延恩寺断碑。然赵时春《东塔寺记》和《塔记》中对此塔并未有明确称呼,只称寺为“东塔寺”,根据“寺以塔名,重在塔也”,则该塔名当为“东塔”。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延恩寺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东宝塔梁上。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德十年(1515年)、天启七年(1627年)及1985年重修。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石质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长36.64米。第一层朝南开券门,门楣上方嵌有楷书“大明”匾额。从第二层起,四面开门龛,有仿木窗棂、围栏、斗拱。琉璃瓦盖顶为覆盆式,顶端立有小铁塔一座,形体与主塔相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延恩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7.张掖会馆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张掖会馆是清朝时期山西商人在张掖经商期间所建的活动场所。位于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耸立在著名的大佛寺旁,是一个集山门、高阁、戏楼、看台、牌坊、钟楼为一体的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山门内前院南北构成为对称的看楼各7间,牌坊后的南北两面各排列5间厢房。布局严整,错落有致。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张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是民勤县商人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为聚会议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大殿、陪殿、厢房、钟鼓楼、牌坊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牌坊,钟鼓楼,大殿,配殿,厢房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木牌坊为四柱三门,正楼大、左右次楼小,总面宽11.2米,歇山式顶,券口上雕刻二龙戏珠、大象、海马、麒麟,神态生动,正楼正面刻行书“福阴苏山”,背刻“膏流瀚海”,左右次楼嵌板上刻有8字楹联一副。牌坊左右,排列两座钟鼓楼,平面正方形,边宽6.2米,上下两层,四面坡攒尖顶。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下层或东或西正中开门,过牌坊东西两边为对称的厢房,各宽9间,深1间,悬山式顶,最后正中为大殿3间,平面正方形,宽14米,深14.6米,单檐歇山顶,两侧为东西配殿,规模较小,各宽3间,深1间。整个建筑主次分明,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市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民国初期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戏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牌坊,钟鼓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牌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张掖会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8.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尕水、吉尼赛三乡交界达那山腰。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苯教寺院,均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现存石木结构的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层,藏平顶式帕摩竹巴灵塔殿一座及叶巴殿、僧舍等建筑。经常内供奉一尊高约9米的格萨尔和其部将吉本和贾察塑像,还有传为格萨尔的毡帽、盾、头盔、铠甲等。寺内灵塔即为格萨尔三十大将军之灵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达那寺大约始建于公元三四世纪,那时是苯教寺院。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座叫尕乌拉康的修行宫殿。据说,当年与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齐名。青海省囊谦县境内以山峰众多出名,县之南部吉曲乡西、尕永乡东和吉尼赛乡南三乡交接处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状似马耳的山峰,称为“达那山”,山腰间有一千年古刹,远远望去,犹如悬挂半空,令人胆战心惊,这就是因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英名相连而享誉康区的达那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达那寺经堂里供奉着高9米高的英雄格萨尔王及其部将的塑像,以及他们用过的战刀、盔甲和衣物等,还陈列着数万卷藏族早期的经卷和极其珍贵的其它文物。在离那达寺不远的达那山岩洞中,建有《格萨尔王传》中岭国30员大将的灵塔,塔形均为噶丹式(一种藏式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达那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9.却藏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却藏寺,藏语称“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北约20公里处,在今南门峡镇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滩(亦称却藏滩)。属喇嘛(黄教)寺院。寺院东西两山环保,从整个山势看,右如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前有狮子山拱卫,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却藏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却藏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千佛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千佛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05月25日,却藏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10.承天寺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承天寺内,坐西朝东,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殿屋廊宇,规模宏大;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后院有韦驮殿和卧佛殿。古时,承天寺时有“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往来,香火鼎盛,游人不绝。它与武威的护国寺、张掖的卧佛寺一样,都是西夏著名的佛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塔身11层。内呈方形空间,1~3层不设窗洞;4~10层,每层交替设置拱形窗洞,偶数层为东西向,奇数层为南北向,顶层四面开大型圆窗,十分敞亮。塔内有木梯可盘旋而上,登顶层,凭窗眺望,古城风光和塞上景色尽收眼底。遇上秋高气爽,还可以在天地连接处看到一线黄河。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后院有韦驮殿和卧佛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1)
2006年05月25日,承天寺塔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