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摄片,变回“潮文化”?

 印客美学 2021-07-25



特摄片重新成为一种文化?

你即便没看过《奥特曼》,也大概率能在各种场合遇到奥特曼。

即使你不喜欢看怪兽,也一定知道哥斯拉。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身边这种皮套电影的“浓度”正变得越来越高。种怪兽电影接二连三地电影院频繁出现,并且票房成绩也各个可圈可点。

这很难不让人感叹一句,特摄片,它又回来了!


没错,这种总是穿着一个皮套、带着面具电影有一个专有名称——特摄片。

它的文化高光时刻似乎总停留在某些人的童年时光,比如大家熟悉的奥特曼系列,但特摄片却又不止于此。

这种诞生于70年前的电影模式,至今看起来都无比硬核。

“奥特曼系列”、“假面超人系列”、“超级战队系列”,都并称日本特摄片铁三角。



在当时那样的年代,特摄片奇妙的拍摄手法,营造的视觉奇观,给人类带来的极为震撼的体验。

用人力打造内心世界浮现的微型DIY模型,完全不用电脑特效就能实现人类想象的极限,布景道具细致无比,怪兽狂野而不羁,剧烈晃动的镜头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这是手工劳动与科技未来交叉的奇点。


“肆无忌惮”的剧情加上英雄打败怪兽的故事,也许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个人英雄主义作品。

日本特摄影视业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引起了一定范围上的国际趋势性,满世界都开始戴头盔穿紧身衣打怪兽。


但随着绿幕和3D的推行,各种逼真以及酷炫的后期制作,手法单一的特摄电影面临了巨大的阻力。

除了那些死忠,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特摄片在影视行业中是否还有价值。


CG技术的风靡也让特效有取代特摄的趋势。

但是最近几年,特摄又再次兴起了,泽塔奥特曼还获得了星云赏,为什么大家对这种看起来很“假”的特摄片欲罢不能?



哥斯拉和奥特曼,老ip焕新生

作为东宝株式会社技术部门的一项手段,很多人误认为特摄就是日本的产物。

但其实不是,虽然日本特摄世界闻名,但也是受西方电影的指导。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在《金刚》中,就采用了定格拍摄和模型技术。

因为微缩模型拍摄制作成本很低,在八十年代仍被广泛采用。


现在的西方电影仍然有大量特摄技术的使用。

电影《闪灵》的酒店、《银翼杀手》的建筑都是采用了微缩模型。

《2001太空漫游》、《异形》、《指环王》、《星球大战》也广泛使用了皮套演员。

不过现在的西方特摄片更多的与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这就与我们小时候看的特摄片不太一样。

比如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


导演吉尔莫花了三年时间来设计这个鱼人造型,制作组为鱼人制作一套水下生物套装的数字版本,配合道格·琼斯的表演,将传统技术与电脑特效融合在了一起。

为什么特摄片一定要使用皮套呢?

理由并不复杂——便宜。

而且皮套也可以用来表达角色内心情感和生物动作美感,这是虚拟人物难以做到的。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现在大受欢迎的特摄片,几乎都是讲述英雄打败怪兽的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

这和两部主要的作品离不开关系——《哥斯拉》和《奥特曼》


反战和反核是日本独立制作影片中,是最重要的主题。

怪兽始祖《哥斯拉》诞生,就是实体化的核恐惧,表达了战后日本国内的不安情绪。

在故事中,初代哥斯拉就是因为氢弹试验发生变异而出现的,身上伤疤代表着世界大战的伤痕,强大破坏力象征了战争。



圆谷英二用缝制的皮套和微缩模型,做出了怪兽哥斯拉和东京城模型,怪兽们接连登场,破坏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标性建筑。

以哥斯拉为代表的怪兽系列电影,成为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的摇钱树。


《奥特曼》在设计初期,也是想让正邪两类怪兽对战,只是在圆谷英二建议下,才加入了一个像超人一般的英雄——奥特曼(Ultraman 的音译,意为超人)。

其实奥特曼这个设计本身就代表了正义。

拥有人形躯体,肌肉走向布有红色线条,永远面带微笑,并带有彩色计时器指示战斗时间限制的究极生命体。


不过特摄片中的怪兽,很少像西方那样让人觉得恶心恐怖(除了哥斯拉),这是为什么呢?

这也和成田亨有关,他认为怪兽的设计,不是随便堆砌恶心感,用来吓唬小孩子。
在他的设计观点里,非常有趣的一点是——

怪兽们虽然是进攻地球的侵略者,但在怪兽的故乡,怪兽们也是受到尊敬的英雄。

并且日本又有妖怪之国的称号,不难看出特摄片中的怪兽,就有日本国的古代传说;除此之外还有现代工业变异的动物、宇宙中其他星球的智慧生物。


在他的设计里,怪兽同样遵循三原则:
一是动物不能仅仅巨大化,还得加入独创性特征;
二是不能有三头六臂式的畸形化设计;
三是不能出现全身是血或腐烂,等等让人感觉不适的设计。

日本文化存在复合型的文化形态,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日本国对和的追求,即把相异对立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也是日本人美学追求的最高理想。


这些随之影响了之后的特摄片设计。


特摄片为什么“回潮”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片子似乎就是小孩子看的,正邪对立、剧情直白、结构简单。

但其实不是,最近的特摄片更加的“成人向”。

就拿奥特曼举例。

近几年,奥特曼系列又开始回归了更加深刻的剧情和内涵,其中不仅有对经典的致敬,更加入许多新元素,而特摄技术、电脑特效和镜头设计都已经到了新的层次。


星云赏获得者的泽塔,不仅人物塑造丰满,感情点到为止,致敬传承还有新的思考角度。

那么特摄片是出现了转变么?其实并不是,这应该被称作回潮。


特摄篇变成现在这样单一的儿童向叙事,和圆谷公司的几次失败有关。

在《奥特曼Q》成功后,圆谷英二并不满足,决心将观众拓展至成人。

剧情更加注重环保宣传、反战、剖析人性。

后来因涉及到核污染等问题的描绘,导致民众反感甚至禁播,圆谷公司转换策略,回归向孩子们服务。


没过几年,圆谷英二再次蠢蠢欲动,新系列不仅更加真实的反映社会,并且故事悲惨、画风黑暗,还使用了大量恐怖悬疑的元素。

这导致本来是儿童为主的奥特曼收视率一路下滑,陷入沉寂期。


为了挽救市场,特摄片从此转向儿童,变成为玩具服务。

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之后,这些童年的记忆不断被翻出来反复咀嚼,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形成文化回潮。


至于特摄片加入更加深刻的剧情和内涵的原因,其实和资金有关。

资金充足自然会加入新元素和自己的表达,电脑特效、镜头技术都更进一步,这和东映在占据大量市场后的成人向作品尝试没有区别。

而子供向也不代表着幼稚,小孩子也是会思考,甚至更需要思考,实力派编剧导演们的功力,也逐渐在新技术新作品中尝试展现出来。


特摄片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其中传达出的观念与文化,愈久弥新。

一个人的完整塑造,童年必定拥有巨大的比重。

期待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优秀特摄片。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李彦.日本传统美学意识“物哀”与“幽玄”的对比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2015,4(03):49-52

徐锐.日本特摄剧奥特曼系列的文化阐释[C].湖南师范大学,2019.

沈子元.论特摄影片的困局与转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63-65.

何晓莹.日本特摄英雄奥特曼心理分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1,(04):36-37.

刘茜.浅析日本“超级战队”系列等特摄作品的共性特征[J].文教资料,2011,(10):85-87.

范圣翔.《奥特曼》系列特摄剧制作策略的扩张与收缩[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2):168-169.

「小印安利TIM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