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条里的人生况味||陈亚明

 一犁_书馆 2021-07-26

作者:陈亚明


面条乃大众食品,是普通普及的中华食物之一。恐怕没有哪个国人一生中没吃过面条,没有哪个城镇角落在百千米方圆内找不到个面条店。人生其实也和面条有得一比:看似曲曲弯弯,长长短短,却总是自有一通道理藏在其中。本篇所记,是我对面条的松散记忆。

小时候,正处计划经济的年代,似乎家家都很穷。在许多人家,能够吃上一顿面条,特别是那种带上浇头的面条,算是比较“奢侈”的事情。我幼年生活的地方(江苏省清江市,现在叫做淮安市),居住的地方就在水门桥西南边的淮阴县委宿舍,距离东方红饭店不远(曾经叫做新半斋饭店,文&革中改名),记得当年父亲身体不好,时常想吃面条,就会让我拿着大洋瓷缸(一种白色的大号搪瓷杯)到东方红饭店买二两阳春面,花费二两粮票,八分钱,有时候,父亲胃口不好,也会“奢侈”一把,要一份“杂烩面”大约两毛钱,就是在普通阳春面上加一些皮肚、青菜,肉片什么的,算是一道美食了。上大学后离开家乡淮阴,也走过不少地方,吃过不同地方的阳春面,但总是感觉不到童年时在家乡吃到的阳春面的味道。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家庭来说,不逢特殊的日子,家里的日常饮食是不会吃面条的。这个印象一直持续到我的青年时期。记忆比较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读研期间,去北师大看一位长辈“老杜叔叔”,彼时,他在社科院担任德语专业的研究员,专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长者加学者。有天晚上很晚到他家,正好赶上他才刚加完班回来,夫人不在家,老杜叔叔自己在厨房为自己做晚饭。只见他很熟练地在炒菜锅中放入一些食油,油烧热后,将切好的青葱放入,葱花在热油中被他的铲子挑起,如在锅中翻腾跳舞,俄顷,厨房里就飘散开一阵诱人的香气,我忍不住说:“真香啊!”,老杜叔叔对我说:“我在做葱油面,小时候我生活在贫困的农村,这样的面条可是我小时候家中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的哦!”几十年过去了,老杜叔叔已经不在。但是,他的这句话和葱香弥漫的记忆至今珍藏我脑海。一个教授、学者的一句话,道出了那年代百姓家里清贫的生活状况。

扯远了,还是说说我小时候吧,记得是我6岁那年,不知道怎么的,家人都忘记了我的生日,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我不乐意了,闹着要求父母给我“补过生日。”其实,小心眼儿里就是想吃那梦寐以求的“生日面”。母亲被我缠的没有办法,答应了我的要求,为全家人专门吃了一顿面条,理由就是为我“补过生日”。在我的碗中,母亲还特地放了一个荷包蛋,我开心满足地吃完了这碗“鸡蛋生日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记得吃过了多少种口味不同的面条,可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碗后补的生日面。

8岁那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全家再度回到了城里。我有一位姨婆,是外婆的妹妹,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守寡,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我家,母子俩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我们称呼她为“老姨奶”。老姨奶照顾我们直到我7岁才离开,回到她自己的家乡。她和我感情很深,家中姊妹多,我从小身体弱,她照顾我体贴入微,对我多少有些“偏心眼”,时不常在一早悄悄地喊我起来,在厨房里为我单独烧一些东西吃。她离开后,我很想念她,时常会去乡下看望她。记得每次去都会在母亲的安排下,去粮店买上五斤挂面(因为面条是用纸包装成为筒状,当地人称为“筒子面”),记得是两毛钱一斤,然后到副食店买十个面包,5分钱一个,外加半斤粮票。就这样,五斤筒子面,十个面包总共两块五毛钱,外加五斤半粮票,就成为我每次看望老姨奶的必备礼物。到了姨婆家,她总是尽量烧好吃的给我吃,没有肉,就用辣椒、茄子之类的,切碎了,加上盐,凉拌了做盖浇面给我吃。到她家吃过不同的“好吃的”,但最多的,还是她做的面条。吃着面,我们有着说不完的、比面条还要长的家常话。我去老姨奶家的探望,也让挂面和面包成为她特别喜欢的食品。

贫困的年代,面条还是待客的食物,记得一次我和姐姐去乡下走亲戚,看望许久不见的三姨娘,姨夫在某小学做教师,那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在家。见到“城里的亲戚来了”,三姨娘格外开心,邻里乡亲也跑来看城里来的娃。很快,屋子里来了很多乡下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们。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都被家长喊回去了,三姨娘从里屋拿出一个不大的面口袋,倒出一些面粉在盆里,加了水开始揉面,给我们擀面条。是那种没有去掉麦麸的粗面,面条擀好了,可是却没有油,她犹豫了片刻,拿出一只瓷酒杯和小碗,说去隔壁看看。没过一会儿,只见她小心翼翼地端着小碗回来了,原来她是到邻居家里借了菜油来下面条,瓷酒杯是用来做量器借油用的。见此情景,我和姐姐都感到了三姨家的日子真是不容易!心怀感激地吃下了三姨给我们做的面条,等我和姐姐吃的差不多了,她才叫来她的4个孩子“上桌吃饭”。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心酸!

1978年,我要参加高考了,赴考场之前的那个早晨,老妈让我一定要吃碗面条,她说:“吃面条,连拖带拽,拖拖拽拽,你就能够上大学了,”于是,她为我下了一碗面条,那可是一碗饱含着老妈的希望和我的梦想的面条哦!吃了面条进了考场,最终,我真的考上了大学!

大学年代的生活非常充实,但也依旧贫困,记得我经常在中午到食堂去买面条吃,为什么呢?一份盖浇面,就是炒青菜炒韭菜什么的,盖在面条上,这样的面条拿来作为一顿中午饭,饭、菜、汤都齐了!一份盖浇面大约需要一毛钱,加一点肉丝,也就是一毛五分钱,比吃米饭加一份炒菜,既省事又省钱。在只需要十几元钱就可以解决一个月的伙食费的年代,吃面条,自然是最经济也最划算的选择。

大学同窗,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几位室友基本上都是有过工作或下乡插队经历的人,大家彼此之间非常亲近。我们经常结伴逛街,一次,我们四个人回来已经过了晚饭时间,我提议去饭店吃完饭再回去,并自告奋勇地对大伙说:“今天我请客!”兄弟们欣然应允。吃什么呢?一位同学建议:“我们一人一碗盖浇面吧!”于是乎我们一人一碗韭菜盖浇面,吃完我付账。平日里室友对我都非常好,能够“请客”,我内心非常快活。没想到第二天,一位老大哥,悄悄地将一毛多钱面条钱塞到了我的口袋里。接着其他两个人就像商量好的一样,也将面条钱给了我。此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让我却之不恭,也让我心生感激。那个清贫的年代,同学之间的体贴和相互关心的感情无比真挚,至今想来仍然觉得非常温馨!大学期间,每次放假乘坐大巴回清江,路过洪泽会下来吃饭,饭店飘出阳春面的香气,老板娘吆喝着:来吃面条子啊!那香气,那乡音,让人倍感亲切,每到这时,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快到家啦!

某年,一长期旅居国外的哥们,回宁探亲,特地到口腔医院来看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久别重逢,我们都非常开心,到了中午,我对朋友说:“你在国外那么多年,一定想吃中国餐,告诉我,你想吃什么,我请客。”这哥们想了一会儿,对我说:“大肉面!”呵呵,想了半天,居然就是这个,那还不好说,附近就有啊!于是哥俩一起到了附近的尹氏鸡汁汤包店,我点了大肉面,外带几客小笼包,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天,店堂里的食客很多,我们到了二楼,稍微清净一点,空调不理想,坐在那里有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我们全然不顾,大肉面上桌,朋友大快朵颐,先将那块大肉消灭,然后稀里哗啦很快就将面条吃完,连汤都没有剩下,接着,犹如风卷残云一般,顷刻间,小笼包子全部下肚。吃完后,朋友用纸巾擦了擦嘴巴,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哎呀!魂牵梦绕多少年,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哈哈!南京有名的大肉面,您吃过吗?确实名不虚传哦!

1986年,我考取研究生去北京读书,那个时候,正是方便面刚盛行的年代。我们买来家庭装方便面(比单独包装的方便面便宜)常备着,用来作为晚上学习后充饥的主打食品。记得我和两位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同一个寝室,我们相处关系很好,学习也都很刻苦,经常到夜间一点了还在看书学习。肚子饿了,先放一段音乐,记得最喜欢听的是“费加罗的咏叹调”之类的歌曲,我有一盘男高音歌唱家刘秉义的磁带,我们反复听,以此振作精神。然后就是一人一包方便面,可深夜里,也许是觉得太麻烦吧,懒得烧开水,于是乎,三个人就干嚼方便面,那咯吱咯吱的啃嚼方便面的声音和着音乐的旋律,现在想来依然是别有一番趣味,一点也不觉得清苦,倒是觉得充实而丰富,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增添着我们生活的精神能量。我的两位室友,后来一位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一位远渡重洋在美国旧金山大学做教授,不知道这两位兄弟,现在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深夜一起啃方便面的情景?

1996年—1997年我到香港大学菲腊牙科医院进修学习,居住在九龙土瓜湾一带(距离当时的启德机场很近),每天去牙科医院,需要乘坐巴士穿过海底隧道,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于是,每天省时省力又省钱的早饭也多是面条。每天吃面条,终于有些腻歪了。一次,我早早起来,下了一碗鸡蛋面,刚吃了几口,突然觉得胃里一阵翻腾,心里好像有个声音在说:“不要吃了,不要吃面条了!”已经下好的面,不吃又有些浪费,我又勉强吃了几口面条,突然有一种恶心欲吐的感觉,我端起碗,冲向门外的垃圾箱边,毫不犹豫地将剩下的面条倒进了垃圾桶,然后大口呕吐起来。从此在港期间,我每天早上再也不吃面条!

当年的香港还在英国人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模式以及物价与内陆有明显的不同,香港的大街小巷都有茶餐厅,应该是专为上班族和普通百姓服务的餐馆,我偶尔也去那里吃饭,一杯免费的红茶,加上一份公仔面。那面条其实就是类似方便面的东西,记得当时的价格比较贵,大约12元一份。多年后,内陆饭店的面条价格也不便宜了。最夸张的是机场的餐饮店,面条竟然卖到好几十元一碗。我曾将其称之为“厚颜无耻的价格”。更有甚者,南京某电视台名人,利用自己的“名气”在某广场开了一个面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称之为”XX小面”,价格更是惊人:一份面条二两,听说价格要58元,在我看那也是种名副其实的厚颜无耻。我就搞不懂:区区一碗普普通通的某地特色面条,冠以某人的名字,为啥就敢身价倍增。据说这小面馆刚开张的时候,一大帮该名人的粉丝争先恐后前往”打卡”,据说需要排队接近一个小时才能吃上。呵呵,一碗面条,经过媒体炒作,想必店主赚得盆满钵满!  但面条就是面条,等到那新鲜劲过后,百姓的胃和钱包早晚得对高价面说不了。听说现在那个面馆已经转型,我没去过,未知其详。

几乎所有的事物,无论是改头换面身价涨跌,不论随年岁季节如何变幻,无不带上时代的印记,面条也是。现如今的面条,名目多达百至千种,不知有多少人靠着经营与面条相关的生意发家致富;不知有多少商人将面条包装成所的谓精品一碗买到成百乃至上千元;不知多少人每天依然靠清水面条作为主食来果腹;不知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还将方便面作为生日的美味;也不知有多少人早已忘记了那些几个筒子面就可以作为礼物赠送亲友的年代……

百转千回,面条的本质终不过是碳水化合物,为我们提供身体日常所需的热量,而面条的故事和记忆所给予我的精神能量和生命动力,却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期荐读

▼▼▼


筷子和刀叉趣谈

趣谈烤鸭

闲聊中的“中国文化”

柴米河边记事—不堪回望的狗故事

柴米河边记事——水与火的历练

柴米河边记事:小会计

柴米河边记事

那个时代,我们的高考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