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清代哲学之三:顾炎武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7-26

中国清代哲学之三:顾炎武

顾炎武生于1613年,江苏昆山人。他原名绛,字忠清。明亡之后,改为炎武。他与黄宗羲既同时又同道,黄宗羲思想中表现出的种种时代特征,在他身上也有近似的反映。

顾炎武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同样巨大,他的先祖本为江南四大富户之一,家庭资财丰厚,祖上历为高官。但到他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然仍不失为诗书礼义之家。他家门多礼义,对农民起义,自是切齿痛恨,对清军入关,尤其与之不共戴天。他的嫡母因明亡而绝食自尽,生母亦被清军砍断手臂,他的两个弟弟亦在昆山失守时被杀。年轻的顾炎武,可谓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为了抗清复明,他参加过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失败后,又奔走大江南北,联络爱国志士,中间竟为恶妇所告,险些命丧刑狱。

明朝既己不能复兴,他便转入学术一途。虽转入学术犹不改初衷,同样表现出一种远非书斋旧儒所能表现出的大家风范。他一生游居各地25年,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卓越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主要著作被编为《亭林文集》,本人亦被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黄宗羲十分接近,类似《明夷待访录》。黄氏该书在当时影响不大,少有知音,独顾炎武一见此书,便生知心之感。顾炎武的君权观念,虽不似黄宗羲那样有声有色,气吞山河如虎。但他的" 独治" 不如" 众治" 的观念,亦和黄氏的政治思想一脉相通。他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痛恨官僚腐败,主张减员简政。他认为家富才能国富,认为人的私利私欲正当合理。他对社会风俗十分重视,认为" 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他的文章著述比之黄宗羲更多书卷之气,虽不必风高浪险,自有其规矩方圆。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最以学术著称,如果说,黄宗羲的后来拥戴者中,首推梁启超,那么,顾炎武的继承者中,则尤属王国维。

顾炎武一生著述极丰。既有联系社会,剖析社会,不尚空谈的政论文章,也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影响后人甚大的音韵学专著《音学五书》。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关乎其学养位序的还是他的《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条文体巨著,全书32卷,共计1000多条。《日知录》涉猎范围广泛,共分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文艺8 个类别。举凡中国历史上的种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备。《日知录》的特色,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风范。他的特点,一是博大精深,二是学以致用。读顾炎武的书,自有一股扎扎实实的文风扑面而来,能令浮者正而使庸者直。中国人最好讲正气,然而无学不能为正,学之、空之、泛之、滥之、臆断之、妄想之华而不实,亦不能为正。顾炎武著书,立意严谨,考据精当,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他的学养之纯之正之博之实,不愧为明清两代一位大好宗师。

顾炎武反对理学,但他的反对,主要不是集中在现代人所讲的狭义范围之内,而是反对理学,倾心经学。他反对理学,主要是认为理学" 空谈误国" ,不切实用。他抨击陆王,指斥程朱,认为理学的心性之说,置达道(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达德(指智、仁、勇)、九经(指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三重于不顾,没有实际用处。对" 格物致知" 作了合乎儒学伦理关系的解释,他说:" 致知者,知止也。知止者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之谓止。知止然后谓知。至君臣、父子、国人之交,以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之谓物。" 这般解释,虽另成一论,但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考虑,不能说不是一个退步。顾炎武不是一位可以和宋明理学诸大师比肩的哲学家,却是一位远远超越前贤的思想家。他自学问之道看到了他时代的种种弊端,但远不能以哲学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演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