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高参88 2021-07-26

本篇要目:

******************************************

21丰润中学校旧址        

1913~1925年             河北省唐山市

22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1898年                  河北省威县

23育德中学旧址         

1907~1937年             河北省保定市

2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1912~1923年             河北省保定市

25察哈尔都统署旧址       

1914~1928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

26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1917~1919年             河北省高阳县

27晏阳初旧居          

1926~1936年             河北省定州市

28潘家峪惨案遗址        

1941年                 河北省唐山市

29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1946~1948年              河北省武安市

30唐山大地震遗址        

1976年                 河北省唐山市

********************************************

21.丰润中学校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丰润中学校旧址近现代(1913-1925年)代表性校园建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辛亥革命后,丰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1912年办起六所高等小学堂,为解决学生升学困难,从遵化州官立中学分出丰润预备中学,1913年春开办丰润中学校,李秋野任校长。1914年在车轴山,利用寿峰寺殿办新校。1914年秋郭李航接任校长。郭任职期间,亲自设计校园。依次建筑了罗马式两层小楼的图书馆、高大宽阔的会议室、校长室、会计室、传达室,最南边是牌坊式铁格扇大门。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中轴线两侧,呈雁翅排开,修建了三百多间房屋,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教学区和斋宿区,为后人创建了一座宏伟别致的艺术园林式的校园。丰润中学也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名校。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该校占地308亩,环境优美,校园古朴典雅。从山脚下的校门口到山顶上的无梁阁,136级石阶把学校分成6层院落。走进校门,甬路两旁的6棵已有900余年树龄的古槐,郁郁葱葱,遮天盖日。拾阶而上,古色古香的学校办公区、罗马建筑风格老图书馆和教室……一组组园林式的房舍各具特色,错落有致。新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宅楼、科学馆、报告厅、逸夫图书楼,学生食堂,拔地而起、造型各异,不仅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赋予百年名校一种现代化的气息。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会议室,现为校史展览室。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建于1922年的图书馆楼,2层前出廊,西洋风格,廊下是水泥流线拱。旁边是1923年建的教室。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39.寿峰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 丰润中学校旧址现是车轴山中学中轴线上前后二侧大门。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丰润中学校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2.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河北省威县县城的义和团纪念馆,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规模宏伟,气氛庄严。尤其是纪念馆前面的三位义和团人物雕像,手握兵器和旗帜,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这座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座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纪念场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近现代(1898年)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河北省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是近代义和团运动旧址,义和拳议事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5.5米,进深一间,5.7米。东、西分别为耳房和带抱厦的清式民居。明间前廊挂匾,上书“议和拳议事厅”。厅前有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塑像及纪念碑亭。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厅前有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塑像及纪念碑亭。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义和拳议事厅就在这所院子的北屋。北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东、西分别为耳房。明间前廊挂匾,上书“议和拳议事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义和拳议事厅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3.育德中学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育德中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建于1905年,旧址在保定裕华路北侧、保定行署招待处大院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络13名同志以讷公祠小学校址建育德中学,使其成为河北同盟会的总机关,是当时保定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育德中学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大门坐西朝东,是一个青砖、灰瓦、黑色木板门大的古式门楼。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利用育德中学部分旧址,建立了“留法勤工简学运动纪念馆”。育德中学曾经为中国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络13名同志以讷公祠小学校址建育德中学,使其成为河北同盟会的总机关。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以此为基地,吸收各界富有革命思想的进步分子加入同盟会,积极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活动。1917至1920年,育德中学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共办4期,毕业生213人,其中93人留法。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刘少奇、李维汉、孙犁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1921年,邓中夏同志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任教,在他的组织领导下,育德中学很快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3年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保定育德中学支部,成为保定党组织的发祥地,是当时保定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育德中学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现育德中学附近建有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天灾频频,匪祸遍地,实业不振,深重的国际、国内矛盾迫使中华民族濒于危亡边缘。在这种形势下,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爱国人士,在探求救国拯民道路的过程中,在“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欲输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思想的影响下,在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求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为宗旨的“勤工俭学会”,在全国掀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九一六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从法国回国后,在北京设立了华法教育会,留法勤工俭学会会所,并先后在保定、天津、上海、成都、济南等地设立了二十余所留法班(学校),为留法“以工求学”做准备,育德中学的“留法预备班”就是其中之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一九〇七年,老同盟会会员、蠡县人陈幼云(又名陈兆雯)创办了育德中学,校址设在保定市西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期,育德中学已是华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所私立中学,以办学时间长、毕业人数多、教学设备好、质量高而闻名全国,素有“天津南开,保定育德”之称。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一九一七年六月,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开始招生,招生对象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为主。第一期留法预备班共录取学生三十一名,于同年八月正式开学,教室设在育德中学校内。一九一八年七月,第一期留法预备班毕业,其中二十二名学生经上海赴法。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育德中学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因办在保定,习称保定军校,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察哈尔都统署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察哈尔则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在被清朝征服后,于康熙年间由辽西迁至大同、宣化边外,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南障京畿,北控库伦,东接热河,西联绥晋,天然为朔方要塞”,成为守卫京师的重地。察哈尔八旗也是清军中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多次从征准噶尔、大小金川等,立下汗马功劳。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到了民国,先后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行政范围包括察哈尔旧地、直隶省口北道和绥远都统、锡林郭勒盟。这一时期曾经担任察哈尔都统、省政府主席的,有冯国璋、张敬尧、王廷桢、张景惠、张之江、鹿钟麟、商震、宋哲元、佟麟阁、秦德纯、萧振瀛、张自忠、刘汝明、石友三等响当当的人物。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为巩固和维护其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所设置的。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察哈尔”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部落、行政名称从走进了历史。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河北省高阳县赵堡乡布里村南。1917年8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在此创办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8年改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培养学生二百多名,1920年停办。学校旧址为坐北朝南四方院落。有平房11间,含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现辟陈列馆,陈列文物、照片。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布局合理,坐北朝南,原有3排平房41间,占地10亩左右,现存2排平房,前排为大门、伙房和实习工厂,后排为办公室暨宿舍。旧址现保存基本完好,蔡和森旧居和学校教室、办公室保存了历史原貌,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北方独树一帜。有代表性的单体文物为蔡和森办公室和学校旧址大门。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这是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工艺学校旧址大门,是一处北方农村不多见的富有哥特式风格和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物,1918年,李石曾、段子均在筹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时,充分考虑了学校建筑的风格和实际用途之间的关系。加之布里村当时在法华工的建议,所以学校大门修建得中西合璧。大门上部为欧美哥特式建筑风格,富于“团块式”结构,一高耸的砖塔,顶部呈尖状,寓意进取和希望,下为两个半圆形的扇面式墙体,意为团结和互助;大门下方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拱门、磨砖带有园林式建筑风格。大门中部为当地著名书法家张卓甫书写的校名“留法工艺学校”。书体为隶书,古朴苍劲,精致典雅,与整座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7.晏阳初旧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晏阳初旧居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晏阳初于1926年由美国归国,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设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选择定县作为平民教育实验区,全家迁于此,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农村调查等工作达10年之久,一部分文史资料保存在此。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在晏阳初的晚年,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他重新获得机会回到中国大陆,于1985年获准访问河北定县,会见了一些亲戚、同仁和校友,并受到了当时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1987年他再次回国访问。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病逝于美国。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1993年,晏阳初的长女晏群英遵照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阳初的陵墓在巴中东郊的塔子山建成。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晏阳初故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潘家峪惨案遗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1941年1月25日晚(农历1940年腊月28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在日指挥官佐佐木的率领下,从四面八方悄悄地开到潘家峪。他们进村后便逼着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边西大坑集中,逼问八路军的去向。敌人又把群众驱赶到村中的潘家大院(地主潘会林的住宅),把大院封锁起来,用步枪、机枪向赤手空拳的群众疯狂扫射,并放起了大火。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大屠杀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7点钟。全村有1230人被杀害,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日军仅在潘家峪惨案中就屠杀了1298名无辜的中国人,放火烧毁房屋1235间,其中有儿童妇女658名,有23户人家被杀绝。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为了让后辈们记住先辈们经历的苦难,潘家峪村民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先辈们的英勇,他们始终觉得应该向日本政府索赔给1230名无辜死难者讨回一个公道。1992年,潘家峪村民自发组成对日索赔团。1999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7月13日,潘家峪村以全村的名义,委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向日本提起索赔诉讼,索赔金额为60亿元。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应对日索赔诉讼案,认为根据《中日联合声明》第五条,中国人的个人索赔权已然放弃,在法律层面上,原告没有理由提出诉讼请求。2007年,当时的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声明》做出的解释是非法的、无效的’。”事实上,潘瑞燊曾向当地各级法院提起过诉讼,但始终没有立案。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潘家峪惨案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部分机关,曾驻此地。 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薄一波、徐向前、王宏坤、藤代远、李达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和生活在达里,著名的华北财经会议、大军挺进大别山南征会议、土地会议、整党整风会议在此召开。这里还是《人民日报》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为加强保护发展红色旅游,2005年至2006年二年期间,武安市政府自筹资100余万元 ,先后征回了薄一波旧居,军区司令部旧徐向前、王宏坤旧居和军区伙房旧居等。1948年,驻邯郸的党政军等机关迁入石家庄西柏坡,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冶陶村中的关帝阁和玄帝阁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此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唐山大地震遗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唐山地震(理工图书馆)遗址在河北联合大学(原河北理工大学)院内具有一处地震遗址,该遗址震前为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唐山地震(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厂房建于1959年,现保存的遗迹是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地震时,厂房处于宏观震中,烈度为11度,3跨厂房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于2008年4月开始兴建,2008年7月初步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地震(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即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河北矿冶学院(河北理工学院前身)图书馆楼。该楼于1975年动工修建,1976年7月建成,尚未使用即被震毁。建筑面积为4090平方米,建筑平面造型是“T”型,分阅览室与书库两个部分。南面为3层的阅览室,东西长70米、宽12米、高13.5米,可容纳750人同时阅览。阅览室为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砖墙。该馆地处发震构造带西北4公里,系为7.8级地震的11度裂度区内。阅览室西部倒塌、东部震裂;书库倒塌形式更为复杂,第一层全部破碎,2~4层仍为一体,书库向东北方向剪切移动约1米,然后坐落下来。其被毁后现状,保留了地震时地面水平运动留下的痕迹。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 33.5米处,碑宽9.5米,高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碑身长 4.3米,高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 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8.5米处镶有一块长 3.86米、宽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唐山遇难市民名单。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唐山地震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