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连载10)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第五章、相粘律的变通——折腰体 前面讲的拗救是相间律和相对律的变通,是句内和联内的变通,下面讲的折腰体是相粘律的变通,是联间的变通。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下面来看实际的例子。 一、绝句的折腰体 1、平起式的折腰体。 举例: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三句失粘。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四两句第五字都采用了抝救。 2、仄起式的折腰体 举例: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第三句失粘,第三四句例用拗救,或本句自救,或隔句相救。 二、律诗一次折腰体 1、中折腰 举例: 杜甫《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第三联与第二联失粘,为中折腰。 2、上折腰 举例: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第二联与第一联失粘为上折腰。 3、下折腰 举例: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第四联与第三联失粘为下折腰。 三、律诗二次折腰体 1、上中折腰 举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联失粘,第三联再失粘,折腰再折腰,又折回去了,这个二折腰体只有颔联反了,一三四联皆正常。 2、上下折腰 举例: 赵彦昭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第严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也是二次失粘二次折腰,位置不同,首尾两联正常,颔颈两联相反。 3、中下折腰 举例: 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这也是两次失粘折腰,第三联相反。 四、律诗三次折腰体 1、四平格 举例: 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每一联都失粘,三次折腰。平起式,《雅伦》费经虞曰:“此诗一三五七皆平起,二四六八皆仄对,故谓四平格”。 2、四仄格 举例: 唐求《题郑家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三次失粘,三次折腰。仄起式,《雅伦》费经虞曰:“此诗一三五七皆仄起,二四六八皆平对,故谓四仄格”。 讲到这里有关格律的内容基本完成了。恭喜你对格律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一路走来,认识平仄给你推开了一扇窗户。了解格律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句式,以及律绝标准格式,为你打开了格律的大门。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懂得了格律规则的变通。至此,我们才能说知晓格律。在实际创作中把上面所讲的句式和格式,基本上都使用过一遍,能够熟练的运用才能说我们掌握了格律。 对初学者入门来讲,后面还有律诗的对仗和填词词格两部分内容。对仗是律诗的一种修辞格式要求,词格是格律在律诗之外的运用。继续努力吧。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