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成因

 苏三客厅 2021-07-26

 摘自拙著草稿《发现文明》第十章 之 二,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起源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一般认为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格兰中部,尤其是始于公元1750年的曼彻斯特;其主要特征是从手工业转换为机器大工业,机器取代了人力。这是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但最终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领域。这个时代也被称呼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因为核心是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力劳动;又因为主要以产业领域带动,所以工业革命又被称为“产业革命”。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纺织工业的一系列革新也是最初的标志。工业革命随后向英国全境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最终成为一场全球的科学革命与传播。

有人认为恩格斯是第一个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汇的,其实最早总结与使用这一词汇的是法国人,并且最初这个词汇引起人们注意的主要是受到的责难,比如有“工业革命的灾难”之说,马克思与恩克斯对于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主义批判就是一个明证。工业革命不仅挤压了传统农业的空间,而且产生大批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无产阶级”,这就是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基础,另外工业革命引发农村社会的萎缩与衰败,也引起大批怀旧人士的愤怒。今天看爱尔兰发生的一连串包括饥荒在内的悲惨事件就是早期工业革命的一个后果,最终爱尔兰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壮年男性人口。中国在20世纪的动荡与1960年前后的饥荒,明显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恶果,当时为支持重工业对农村实行了剪刀差,所以中国的饥饿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工业化的灾害还包括了工业必然引起的污染事件,比如从1952年的伦敦大雾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以及随后的巴西、印度与中国的广泛污染,而且人口越大污染越严重。今天看,工业化及其导致的现代化依然是众说纷纭,攻毁有之,赞誉有之。

关于探究工业革命的发源,历史上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有人种说,资源说,还有经济说,文化说等等,不一而足,但文明学都不同意。

诚然一种大的文明现象是由许多因素凑成的,但文明学认为英国肇始的工业革命主要来自于发现新大陆之后的巨大殖民红利带来的资本启动。持这种类似观点的恐怕不止我一人,只是他们没有本书这么系统和明确。

另外,工业革命之前确实也在英国的1660-1760之间先发生过一次围绕东印度公司的商业革命。所以,任何地区的工业革命的很可能都需要与英国几乎同样的社会变革,比如商业化、资本化,然后才可以进行工业化革命;当然英国的工业化恶果也同样要经历一遍。

假如把古希腊文明崛起看作一个复杂历史大事件的话,那么这是一个连续的一连串小事件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爆发。从宏观文明的角度看,英国就是二千年后的雅典,英国甚至是六千年后的西亚苏美尔文明,而之前的大航海急先锋西班牙不过是西亚文明之前的安纳托利亚文明。

西北欧的崛起至少在主要的起因上是与古希腊有多种重叠。英国近代的崛起基础至少应该从九世纪开始的北欧维京海盗袭击开始,这些勇于进取的海盗奠定了西北欧人的勇猛精神,他们犹如荷马史诗中的青铜时代的勇士;之后,中世纪波罗的海的汉莎同盟则培训了西北欧人的远洋商业精神,最后是地中海沿岸的人们开辟的美洲贸易激发了西北欧海盗后裔的斗志,他们在大西洋对岸以及全世界霸占了最大的殖民地份额,收获最大红利,有钱有闲的社会哺育出更多优雅的贵族与科学家和思想家,最终促使西北欧人完成了近代的一次文明飞跃。

由于距离古希腊文明已经2千多年,所以,这次由西北欧人起爆的新文明是基于二千多年的欧洲海盗文明积累,最终产生了积累升级突变,工业革命就如此集大成爆发于西北欧地区。

2,英国的殖民

林举岱在《英国工业革命史》[1]中如是论述:“自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年,英国曾先后发动了近二百次的对外战争和掠夺殖民地的战争。……英国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奴隶贸易。在整个十八世纪中,英国是国际奴隶贸易的中心,仅在1717年,从非洲运往美洲四万七千多名黑人,其中英国利物浦人贩卖的奴隶就有二万九千人。……特别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涌进英国巨量的印度财富,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催生婆”。林举岱接着指出,自1957年普拉西战役结束后,英国掀起了一个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但这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因为突然出现了一批天才,而是因为实现这些发明创造,采用这些发明的条件已经具备。

林举岱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资本与剥削、阶级与矛盾等角度提出了解释,但就此文明学的解释更多偏向于市场:殖民造成巨大的优势垄断市场。这个市场就是英国通过战争掠夺的庞大“日不落”殖民地,是它们带来的资本与财富最终通过工业革命的突变飞跃撬动了英国的根基,使英国从一个农业国开始急速转变为更高效的机械机器支撑的工业国,从而使古希腊的财富井喷效应再次出现于英国,并在十八世纪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富裕人群支持的科技与民主自由为标志的文明高峰。

文明学的这种市场解释逻辑还会出现在其他地方,比如日本、台湾在东亚的突然崛起,皆因附近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品倾销市场。从某种意义上,鸦片战争前后清朝政府拒斥西方强国的通商要求可能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已经工业化的西方列强肯定会强烈地冲跨清朝经济与市场,为保护江山只能闭关锁国。当然历史的潮流不能阻挡,但任由西方殖民者横冲直撞似乎更是不可理喻,宏观看终究那是落后与先进文明的必然冲突以及文明的必然转型,今天看来用传统的文明观去解释还是过于宽容外来压制者——其实这一直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观与文明观的一个弊病:嫌贫爱富、落井下石,过于赞颂先进发达者,而对于贫穷落后国家一味指责、缺乏同情心与包容心。今天的民主决定论正是这一思想倾向的潜在支持者。

回顾西方列强的近代发展史,基座上充满了肮脏的血污。从殖民地的开拓与争霸方面,16世纪之前的殖民地霸主为葡萄牙与西班牙,到16世纪下半叶英国支持荷兰(尼德兰)反西班牙斗争,最终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势力,英国还在1588年以海盗力量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关键性胜利。之后,荷兰在殖民领域短暂称霸。到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又打败之前的盟友荷兰。到18世纪中叶,通过几次大的战争,英国把法国先后赶出了印度、加拿大与密西西比以东的大片殖民地。1763年英、法、西三国签订了《巴黎条约》,1818年彻底打败法国,英国正式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从此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此开始独步天下近百年,直到美国称霸,然后两强开始火拼。

太阳底下无新事,对于中国的钳制,前有英国强行打开清朝国门,后有美国在20世纪长期压制中国,政治霸权与市场争夺的逻辑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到1867年,英国殖民地达到2250万平方公里,即便今天的世界最大国俄罗斯也只有1707万平方公里,更何况俄罗斯还多是不方便开发的冻土地带,而英国当时的本土面积却只有区区24.4万平方公里,海外殖民地是本土的92倍,这还不是面积最大时的统计。工业革命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的“日不落帝国”,怎么可能之间没有关联。

英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毛纺织品与棉布,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首发于纺织工业就不意外了,英国甚至会压制棉花主产地的棉布以获得市场与价格的绝对垄断权。东印度公司曾经是英国海外财富的最大来源。仅1757-1815年间,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攫取的财富达10亿英镑,而当时买卖一个黑奴的价格仅需几十元,一个人的普通工资还是个位数。20世纪初担任过英印总督的寇松说过:“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降成三流国家。”(张海鹏,2018)这就是殖民与文明突变的真相,这其实也是文明发展的残酷真相。

在绝对的优势之下,英国通过政治与经济垄断向国外殖民地自由倾销产品,英、清之间的鸦片战争就是发生在此时,在中国倾销产品遇阻后其恼羞成怒可见一斑。

获得大量不义之财之后,这些资源还促进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大幅度革新,比如与英国纺织行业相关的珍妮机、飞梭等技术的发明最先出现,手工业纺织开始被工人集中的大工厂所替代。

一环扣一环,贸易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的提速革新,而交通工具需要重工业的加入,所以钢铁与火车相继配套工业开始进入一轮热潮,而资金则由于殖民地的收入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这种良性循环开始在英国加速度,最终形成了工业革命浪潮,并且这种模式开始传播到英国相邻的国家,如荷兰与法国。

(英国殖民地)

1933年英国发展到巅峰状态时,拥有地球土地表面的23.85%,殖民地有近五亿多人口,相当于世界总面积与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英国当时本土只有4400万人。所以,工业文明当然也是一次以强凌弱的经济物质积累突变。少数人和巨量资源以一种虹吸效应积聚起来,产生了奇特的文明岛效应,正如爱琴海文明的如日中天时代。英国这次文明效应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借助了交通革命,最终扩展传播成为一种欧洲或白种人中间的一个普遍文明现象,然后又通过他们的大规模殖民活动成为一种全球效应。这次工业革命的后续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在继续发酵。

工业革命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不仅改变了所有的国家面貌,同时还改变了全球的格局。我们发现工业文明不仅在外部发生了有序的传播,而且在内部还出现了相应的经济地缘变化,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核心在东南的伦敦,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英国的核心就转移到了西北重工业基地的曼彻斯特与伯明翰等地。这与中国在农业时代核心在西北黄土高原而工业时代在东南沿海是一样的地缘转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