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尔纽斯,熟悉的陌生人

 小鹿的美食美刻 2021-07-26
中国人去维尔纽斯,时不时会有一种熟悉感。
其实,不只是维尔纽斯,在几乎所有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都能找到类似的熟悉感。我在匈牙利、捷克、甚至越南,都有过这种感觉。有时是某个前苏联式的建筑,有时是某种装扮某种气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刹那,会让人产生一种恍惚的熟悉的错觉。


在维尔纽斯的街头,我被一位老大爷拦住,问我是不是中国人,然后,他用他的老式手机给我放了一段音乐。写文章的此刻,我已经想不起来那段旋律到底是什么,但那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手风琴乐章在当时还是让我瞬间产生了"啊哈,是这个啊!”的亲切。而和我同行的另外两个外国朋友则站在一边,一脸懵地看着一个中国中年妇女和一个立陶宛老大爷举着一个旧手机,一面听着音乐,一面脸上露出他乡遇故知般的微笑。


这种感觉,如果不是中国人,甚至不是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不会体会。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中国大爷大妈喜欢去俄罗斯、立陶宛、罗马尼亚这些地方旅游,那不仅是旅游,还是某种怀旧啊。以我自己而言,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后,但我生在东北,从小在苏联式的工厂大院长大,周围有很多苏联式的广场、俱乐部、大楼,听苏联音乐,看苏联电影,知道什么叫“布拉吉”、“格瓦斯”、“大列巴”。。。。。所以,当我在维尔纽斯街头看见两位老大妈拿着鲜花站在街边聊家常的时候,立刻就感到一种熟悉感,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符合我从小心目中“苏联老大妈”的形象了。

在维尔纽斯火车站旁有一个当地很有名的菜市场,我一进去就觉得,啊呦,这不就是我们东北90年代的那种集贸市场吗?虽然货物种类不太一样,可是那种感觉,那种售卖方式,包括商贩们的形象、表情,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在这个大市场外的马路边,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在摆地摊,卖的东西,一看就是自家地里或野外采集的当地农产品。立陶宛的气候和东北很像,这些农产品也和东北的很像。

然而,当我走在这些小商小贩中间时,我却有点不太自在,我尤其不太敢看他们,不太敢接触他们那带着渴望的眼神。她们让我想起90年代下岗潮时的东北,那时候,我的很多亲戚朋友邻居或者同学的父母们,也不得不站在街边,卖一些自采自摘的山货野菜或小手工来贴补家用。那是东北的困难时期,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希望与失望,还带着自嘲的茫然。我在这些摆摊阿姨的脸上,仿佛也看见了同样的神情。东欧的经济不算太好,维尔纽斯的物价极低,这些路边的地摊也少有人问津,他们在这里站上一天,怕也卖不了几个钱吧?

市场门口有一位卖花的老大妈,拖着一个小推车,背已经很驼了,站似乎都站不稳。我的朋友在那里买了一束鲜花,老大妈认真地为他挑选,认真地为他找零钱,几个硬币掉在地上,老大妈颤巍巍地去捡,朋友赶忙蹲下身,帮忙捡起来。我心里有一阵心酸,不仅仅是泛滥的廉价同情,也是因为想起曾经的某段时间,我们的街上像老大妈这样的人吧。

乘公交车,一抬头,看见窗外的街道和建筑,我以为回到了90年代的东北。方方正正的建筑,灰突突的墙,莫名其妙的斑驳的痕迹。


真的,小时候,我们东北有很多类似风格的火车站,只不过,没有粉刷得这么鲜艳,通常都颜色剥落,灰突突的。


这排火车站房,也是小时候记忆里的模样。

可是,这个巨人,这个穿着大裤衩的大叔,你是谁啊?
我在这个巨人面前忍不住哈哈笑出来,感慨于立陶宛人的幽默。
这一位大叔,让我跳出了对东北8、90年代的回忆,看见一个历史名城的底蕴。
欧洲,到底还是欧洲啊!

点击这里,看另一篇维尔纽斯游记:维尔纽斯,立陶宛的耶路撒冷

喜欢还要记得点在看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